從摩崖石刻走出來的書法家 張亞平隸書讀妙

從摩崖石刻走出來的書法家

張亞平隸書讀妙

文/莫鶴群

漢隸《石門頌》《曹全》《張遷》《好大王》《爨寶子》諸碑被譽為神品。然“三百年來司漢碑者不知凡幾”,得其神采、真髓者少矣!何哉?“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清·祖翼)

從摩崖石刻走出來的書法家   張亞平隸書讀妙

探文字書藝之演變,其契機當在民間作品中。張亞平遍臨漢隸諸碑二十餘年,忽一日對純熟自如的點線面的運用有些躊躇了,曾擲筆六年不寫漢隸。某天讀張岱喻畫家之手卷“魚貫雁比,舒長且三十里焉”一文,靈感突發,聯想吳冠中作畫密線繁點,一統塊狀的手法,乃循茲工夫,積次以進,專攻漢代民間的實用性書體《任城王墓刻石》《開通褒斜道》。

從摩崖石刻走出來的書法家   張亞平隸書讀妙

他將漢中棧道水之深之闊之秀,濟寧山之奇之險之幽,古人在懸崖峭壁上寫文鑿字的一番景緻,用長鋒羊毫,寫出一種頗似能夠飛翔起來的玄虛、輕忽之力,將《石門頌》之恣肆悲慨,《好大王》之清奇激越,摩崖石刻之萬鈞筆力,寓象於意、寓筆於墨、寓線於面,互為體用,淘煉出新的書法語言,開創出潑墨寫意書法一脈的新天地。

從摩崖石刻走出來的書法家   張亞平隸書讀妙

天機不可洩漏。然張亞平說“鴛鴦繡罷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這種思想陳舊,我反其道而行之:“鴛鴦繡罷從君看,盡把金針度與人。”

從摩崖石刻走出來的書法家   張亞平隸書讀妙

妙哉斯言!

從摩崖石刻走出來的書法家   張亞平隸書讀妙

妙其一,朴茂之態,純正之美。張氏其書深得摩崖石刻的精髓,或濃潑淡掃,滿紙菸雲;或儼皴嫩染,風姿萬種。其作品既有漢碑的嚴謹、整飭、勁直,又有民間作品的野逸、挺勁、疏淡,樸實無華,飽納靈氣,可滌煩襟,示人以真實自然英華之態。

從摩崖石刻走出來的書法家   張亞平隸書讀妙

妙其二,筆姿之靈,結體之妙。李可染說過,作畫寫字有個“造險”和“破險”的問題。你不敢造險,就無法破險。張亞平敢於給自己出難題,“萬趣融其神思”,善於統馭結構,書寫獨出心裁,線條線質,渾厚力實,或長短廣狹,參差不齊,或筆蒼勢宕,細觀又見奇態,多字妙構,領異標新,將一片水墨,負荷著無限的深情與無邊的深意,故亂石鋪街,不復辯物象之所在。

從摩崖石刻走出來的書法家   張亞平隸書讀妙

妙其三,筆墨並重,圓渾沉厚。字求簡筆,但形長意長,形短意亦長,直筆有直筆之妙,斜筆有斜筆之巧,筆逐墨生,墨隨筆走,筆跡墨痕,均在莫測多變的積宿潑破之中渾然相融。讀其潑墨之作,莫不合於“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的“逸格”的品評標準,正臻“隨心所欲不逾矩”之化境,此非言辭所能盡詳。

總而言之,張亞平隸書精絕之處,最能體現清明而又虛靜的境象。我看用杜甫的詩“篇終接混茫”來形容,是再確切不過了。

從摩崖石刻走出來的書法家   張亞平隸書讀妙

時庚子初秋大雨滂沱之日,三江抱雲樓主 莫鶴群識。

從摩崖石刻走出來的書法家   張亞平隸書讀妙

張亞平,男,1965年出生,湖南湘潭人,職業書法工作者。1985至1987年無錫書法藝術專科學校學習。致公黨員,株洲市蘆淞區書法家協會理事,作品多次在國內、省、市級書法比賽中獲獎或入展。電話13874144408。

從摩崖石刻走出來的書法家   張亞平隸書讀妙從摩崖石刻走出來的書法家   張亞平隸書讀妙
從摩崖石刻走出來的書法家   張亞平隸書讀妙從摩崖石刻走出來的書法家   張亞平隸書讀妙
從摩崖石刻走出來的書法家   張亞平隸書讀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