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王國:曾忠誠於中國,後被日本所滅,如今稱自己是日本人

消失的王國:曾忠誠於中國,後被日本所滅,如今稱自己是日本人

班固曾說:"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國土泱泱,歷史興亡。今天的土地靜立在大地上,訴說著過去的歷史,見證著一代又一代的興亡。

回望過去,我們就會發現歷史就像環環相扣的機括,牽一髮而動全身。因為一個事件而導致整個歷史的走向發生了改變。

在地球上有這樣一個小島,在中國地圖上稱之為琉球,在日本稱之為"沖繩島"。這座島就是歷史的"蝴蝶效應"的受害者。

消失的王國:曾忠誠於中國,後被日本所滅,如今稱自己是日本人

遠離日本卻是日本的國土

琉球的範圍是以沖繩群島、八重山群島為中心,共140個多個島嶼組成。古時候稱之為"琉球王國"

在琉球群島上晴天可望臺灣,地處中日之間。作為一個小國,又緊挨著國土千里的中國與推行武家政治的日本,琉球註定是無法安然獨自生存的。

早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琉球進貢,成為中國的藩屬國,不僅如此,明太祖還命令中國福建居民移民前往琉球。據說,現在的琉球人中大約有兩萬人有中國血脈。就此,中國確立了對琉球的統治。

消失的王國:曾忠誠於中國,後被日本所滅,如今稱自己是日本人

由於琉球優越的地理位置,全盛時代的琉球是一個寶地,它支撐著亞洲的經濟貿易,具有著高度發達的商業,同時與中國、朝鮮、日本進行著經濟貿易。從軍事角度來看,琉球在中國與日本之間,是日本通往中國的必經之地。

也正是如此,琉球成為一塊日本覬覦已久的肥肉,多次受到日本軍隊的侵擾。於是,琉球王於1654年,派遣特使前往中國請求冊封,清順治帝冊封琉球王為尚質王,琉球又成為中國的藩屬國

世殊時異,歷史變換,清朝覆滅,中國陷入了百年的求索歷程,自顧不暇自然也就無暇顧及琉球王國。琉球又再次陷入紛亂,近代時候,日本趁中國內憂外患之際,奪得琉球群島、廢除年號、改用明治年號,在琉球強制推行日本文化。

消失的王國:曾忠誠於中國,後被日本所滅,如今稱自己是日本人

隨著最後一任琉球王被流放東京,琉球國就此破滅,完全被日本吞併,成為了"沖繩縣"。

偉人曾說:"弱國無外交。"形容的就是琉球這樣的情況,人口稀少,無力維護自己的國土。當自己所依附的大國轟然倒塌,留下的就是無力自救的殘局。

這是許多藩屬國曆史中的必然命運,依附於別人、無法自強的結果就是淪為他們掌中玩物。

成為日本國土也沒有逃脫被殘害的命運

琉球臣屬中國已久,受中國文化的浸潤。因此,島上的建築與文化處處都是中國文化的影子。

消失的王國:曾忠誠於中國,後被日本所滅,如今稱自己是日本人

甲午戰爭之後,琉球曾是中國的藩屬國這一歷史漸漸被忘卻,日本軍隊在島上的惡行愈演愈烈。日本軍隊強迫島上居民承認自己是日本人,毀壞島上中國式建築,並且強迫琉球青年服兵役。

日本在琉球島上推行教育,讓老師對說琉球語的學生實施毒打,強迫琉球原住民集體自盡,這直接導致了琉球人口減少了四分之一。

儘管琉球心向中國,並且島上大半居民說著閩南語,但當時的中國無力保護琉球,只得任憑琉球自生自滅。不僅如此,琉球曾駐紮過美軍,美軍在琉球當地也是無惡不作,而日本方面選擇了漠視。

消失的王國:曾忠誠於中國,後被日本所滅,如今稱自己是日本人

這樣原本就沒有歸屬感的琉球人民,對於自己是否是日本人這個身份顯得更加模稜兩可。不僅如此,到了近現代,日本方面也不承認琉球族人,只是承認他們是日本公民。

琉球的存在有著鮮明的歷史文化,也是特殊歷史下的產物。它的興衰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的興衰,它的唏噓與無奈也是億萬中國人曾有的嘆息。時代動盪,歷史變換,只有琉球的那些古蹟還昭示曾經他們曾在中國麾下有著那樣繁盛的時代,他們曾是日本嘴裡的外族。

完全被同化

日本軍隊上島之後,不僅從武力上控制琉球還從精神與文化上推行"同化"政策,要求完全同化琉球居民成為日本人。

消失的王國:曾忠誠於中國,後被日本所滅,如今稱自己是日本人

原本地處於中日兩國中間的琉球就受兩國文化影響深重,加上自己本國的語言文化形成了一種多元化的融合文化。

古琉球是中國的藩屬國,加上福建居民的移民,讓琉球的中國文化色彩更加濃厚,甚至說漢語用漢字。琉球居民的文化在多樣文化的碰撞之下,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與語言。

琉球貴族階層都是有三個名字的,分別叫:童名、唐名、和名。即琉球語名字、漢語名字和日語名字。

隨著日本文化的強硬入侵,日語名字成了正式姓名。時間走到了現代,童名與唐名基本已經不再使用。這時,距離日本的強行吞併已經過去了100多年了。

消失的王國:曾忠誠於中國,後被日本所滅,如今稱自己是日本人

這樣的文化入侵也讓琉球居民身上的中國文化痕跡完全抹去,不少現在的重生居民以為自己當時地地道道的日本人,自然也就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的祖先也是日本人。曾經的苦難被時間盪滌乾淨成為閉口不提的歷史,於是,琉球人就這樣心安理得的認定自己是日本沖繩縣人。

歷史像是一個上帝視角的看客,遠遠的看著國家興亡、看著子民離散。但是這就是歷史,儘管琉球有著悲痛的過往,但是時間之海流過,那些興亡帶走。

琉球像是個不倫不類的孩子,不知供養何方母親而成為漂泊無根的遊子,在現代歷史的沖刷下糾結的活著。

消失的王國:曾忠誠於中國,後被日本所滅,如今稱自己是日本人

那些陳列在琉球土地上的有著中國特色的歷史建築緊緊在大地之上,見證著歷史的興亡,也訴說著曾經那些苦難與艱難。

這些古蹟也在提醒著大家,琉球王國曾存在於世,曾在世界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便是歷史的作用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感慨過去或是菲薄當下都不是面對歷史的最好的態度,畢竟那些流逝的時光已經無法挽回,歷史的車輪永遠向前、永不止步。我們能做的就是繼往開來,以古鑑今。

文/平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