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石:用“忠誠”書寫人生 ——記抗美援朝老兵王步泉

1935年出生的王步泉,是一個在離石區紅眼川鄉水峪裡村生活了幾十年的普通農民,他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經歷:他是抗美援朝老戰士,回國後還參加了長山列島海防建設。

離石:用“忠誠”書寫人生 ——記抗美援朝老兵王步泉

老兵 王步泉

初次見到王步泉老人,他蜷躺在靠窗的病床上,費力地喘息著,半張臉明顯有些歪斜。據老人的三女兒王志玲介紹,老人自兩年前患上腦梗後,無法下床走路,生活也不能自理,現在由她們兄妹幾人輪流照應。聽聞我們說到“朝鮮,英雄,老兵”這幾個字眼,老人的身子有些抖動,眼睛裡出現了家人少見的神采。隨後,在他女兒的話語引導下,老人漸漸回憶起了過去的那段崢嶸歲月。

在王步泉的記憶裡,那段“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所唱的歷史,是格外沉甸甸的——“無論戰士還是軍官都需要負重八九十斤,在天寒地凍的惡劣環境中蹚水渡過工兵搭建的浮橋進入朝鮮……”老人坦誠地說,自己當初報名參軍的時候,其實並不明白“什麼是部隊”,更沒有那麼高的思想境界。他說:“我大哥是共產黨幹部,受大哥的影響和薰陶,我知道解放軍就是原來的八路軍,以前打過鬼子,之後又打國民黨反動派。後來經過部隊鍛鍊,受黨的教育,才慢慢懂得什麼是‘無產階級思想’,什麼是‘為人民服務’。”

1951年,王步泉跟隨部隊進入朝鮮,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志願軍。隨後,他被安排到志願軍司令部衛生院做衛生兵。

在那裡,王步泉學到了止血、包紮傷口等醫療技術。“當時我就學習怎樣給傷口消毒,怎樣包紮,怎樣換藥等等,還幫著醫生消毒醫療用具,燒開水、打掃衛生。”王步泉表示,當時自己乾的都是一些比較簡單的活兒。老人回憶道:“當時在衛生院擔任護理員的時候,就是專門負責受傷士兵的吃飯、大小便等一些低層次的工作,將傷員護理好了之後再將他們送上前線去。”在他的印象中,被送到衛生院的傷員中,有不少被美軍的汽油彈、燃燒彈炸到而血肉模糊、肢體殘缺。“戰爭太殘酷了,希望再無戰爭”王步泉反覆唸叨著說。

1954年,王步泉所在的部隊接到回國命令。從朝鮮戰場回國的王步泉和戰友們,剛剛洗去炮火硝煙的味道,有的將士還未養好戰爭的傷口,還沒完全恢復身體的疲憊。一聲令下便打起揹包,駐軍長山列島。

“當年剛進島時條件特別艱苦。荒蕪的海島,居民很少,我們在山腳下紮起了帳篷當房子,割來了山上的黃草用樹棍木樁搭起了辦公室,開始了建營房,修道路,打水井,築碼頭。一切都很原始,沒有機械,全靠那種精神和一個肩膀兩雙手,用鐵鍁,鎬頭,人搬肩扛。”通過老人的敘述,當時生活的困難可想而知,井沒打好,儲存雨水,洗漱,飲用。沒有蔬菜,經常炒鹽粒當菜,戰士們幹完活一把鹹鹽粒,幾個饅頭是主食。沒有電,一個班一盞煤油燈。就這樣日以繼夜,不在乎苦,不在乎累。王步泉說:“那時候苦和累算個啥,想起犧牲了的戰友,好像就在眼前的昨天一個個倒下,戰爭中我們能夠活著下來,盼到了全國解放,現在自己能為祖國的海防事業做一些貢獻,很知足。”

1957年,王步泉退伍回到離石。先後擔任村支書、村主任等職務30多年。他不僅在工作上一絲不苟,生活中更是子女們心中慈祥的父親。王志玲說:“我父親一輩子忠誠、剛直,擔任村主幹期間,深受村民們愛戴,雖然現在雙眼和腿腳不方便,但他依舊關心國家大事,特別喜歡看新聞,對黨的忠誠和熱忱一如當年。”

臨近採訪尾聲,記者正準備給老人拍照時,老人顯得異常高興,但卻執意要從床上下來坐到輪椅上。“這樣拍出來顯得精神些,軍人就該有軍人的氣質”老人解釋說。

向老兵致敬!(候宏清 )

今日離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