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抵制日貨一週年 大獲全勝了嗎?

去年7月1日,韓國半導體材料被日本斷供,韓國由此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抵制日貨運動。


1年過去了,韓國是大獲全勝,還是兩敗俱傷?


對中國又有什麼啟示?


01、起因:為何抵制


這裡,再介紹一下,韓國抵制日貨的大背景。


去年7月1日,日本突然宣佈,對出口至韓國的半導體材料進行管制,並將韓國從安全保障上值得信賴的“白色國家”清單中刪除。


韓國抵制日貨一週年 大獲全勝了嗎?

新聞報道


從表面上看,是一個經濟貿易問題,背後卻沒有這麼簡單。


韓國政府認為,日本實施出口管制,是在搞經濟復仇,報復韓國宣判了多個“強徵勞工”案。


說到這裡,又不得不提,韓日之間的陳年舊事。


眾所周知,日本曾經殖民朝鮮(韓國),導致韓日雙方結下了樑子,一直鬧得很不愉快。


1965年,美國幫著和稀泥,韓日終於達成了《日韓請求權協定》。


按照協議,日本提供3億美元無償援助、2億美元有償援助、3億美元商業貸款,“一攬子”解決受害者索賠問題。韓國則放棄“索賠權”,接受“經濟合作”。


這個協定,最大的受益者是日本。日本花了不到10億美元,就解決了困擾多年的歷史遺留問題,實在是很划算。


日本的想法是,協議也簽了,錢也賠了,過去的事情,就過去了。韓國不能再找自己的麻煩。


韓國人可不這麼想,特別是日韓對獨島(竹島)的主權又起爭端,舊賬就這樣又被翻了出來。


2012年,韓國最高法院裁定“個人索賠權並未消失”,認為日本雖然通過《日韓請求權協定》賠償了韓國,但沒有涉及對二戰被日本徵用的勞工進行精神損失賠償的問題。


除了勞工賠償問題之外,韓國慰安婦的精神賠償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


正因如此,韓國人又向日本發起了賠償訴訟。


日本原本想花錢買清淨,沒想到韓國出爾反爾,所以日本不僅拒絕賠償,還採取出口管制懲戒韓國。


對半導體下手,日本算是打到了韓國的七寸。


半導體是韓國的支柱產業,而半導體原材料卻掌握在日本企業手裡。日本一斷供,韓國半導體將陷入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經濟損失不可估量。


在韓國看來,這既是一個“你制裁了我”的經濟問題,更是一個“你侮辱了我”的政治問題。


韓國上下,反響很大。


當年的7月12日,韓國蓋洛普公司發佈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高達77%的韓國人表示“對日本沒有好感”,對日本“持好感”者僅佔12%,是自這一調查開展28年以來的最低值。


韓日關係,又跌到了冰點。


02、過程:如何抵制


一場轟轟烈烈的抵制日貨行動,在韓國打響了。


覆盤這次抵制行動,韓國表現得確實可圈可點。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先把氛圍造起來。


總統府青瓦臺網站上,5000多名韓國民眾聯合請願,呼籲“抵制日貨”,不去日本旅遊,並呼籲政府對日本也施加報復性關稅。


除了線上請願,韓國民眾也在全國各地發起集會,呼籲抵制日貨。


韓國抵制日貨一週年 大獲全勝了嗎?

2019年7月18日,韓國民調機構“真實測量儀”調查數據顯示,54.6%的韓國人正參與抵制日貨行動。另外,“今後有意參與”的人佔到將近三分之二。


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像網上張貼日本旅遊照片的明星,介紹日本美食的“網紅”,都被視為“逆潮流而動”,遭到了韓國網友的批評甚至責罵。


抵制日貨,可不僅僅是句口號,至少得先知道哪些商品是日本製造的。


7月11日,韓國出現了一個叫“NoNo Japan”的網站,用戶可以分享有關日本品牌的信息。


更高明的是,這個網站不僅告訴你哪些產品是日本貨,還告訴你相應替代的韓國貨。


韓國抵制日貨一週年 大獲全勝了嗎?

NoNo Japan網站截圖


這個接地氣的實用網站,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一度因為訪問量過大而崩潰。


此次抵制日貨行動,還出現了一個新動向,即商家的自覺加入。


由1700家商業團體組成的韓國仁川中小型商店組織,宣佈成員下架所有日本商品。


韓國中小個體戶總聯誼會宣佈禁銷日本商品,短短10日內,已有3500多家小商店加入抵制活動。

韓國抵制日貨一週年 大獲全勝了嗎?

韓國超市張貼“不銷售日本商品”的海報


韓國“日本旅行者俱樂部”網站決定停止運營,以實際行動加入抵制日貨活動。


該網站成立於2003年,擁有130萬會員,是韓國最大的涉日旅遊網站。說關停就關停,真是很拼。


由此可見,“抵制日貨”的浪潮,已經蔓延至韓國的各個階層。


03、結果:抵制成果


韓國抵制日貨,也不是一件新鮮事。


到底能持續多長時間,很多人都抱有懷疑態度。


優衣庫日本總部CFO岡崎健第一個表示不服,斷言“韓國的抵制運動不會持久下去”。


這句話,可闖了大禍。


要知道,優衣庫2005年進軍韓國後便大獲成功,在韓國擁有180個賣場,2018年銷售額達1.37萬億韓元。


優衣庫可謂樹大招風,本就是抵制日貨的主要靶子。


岡崎健的言論,更是撞上了槍口。


韓國人迅速跑到了優衣庫首爾總店進行集會抗議。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兩次在官網上發佈道歉聲明。

韓國抵制日貨一週年 大獲全勝了嗎?

韓國快遞員在日本大使館前抗議,拒送優衣庫商品(圖片來源:日本共同社)


結果是,2019年,優衣庫在韓國的銷量大降30%,全年業績虧損19億韓元(2018年利潤達2000億韓元),被迫關閉了15家門店。


其他日本企業,也元氣大傷。


自2010年以來,日本一直是韓國進口啤酒的最大來源國。去年8月至今年5月,韓國進口的日本啤酒同比驟減94.8%。


日本朝日啤酒是韓國便利店的暢銷產品。以前,每家便利店一天能售出30瓶,現在,每週售出1瓶就不錯了。

韓國抵制日貨一週年 大獲全勝了嗎?

韓國一超市貼出告示稱,將停售朝日啤酒


朝日集團承認,韓國去年爆發的抵制日貨運動使其損失了30億日元(約合2732萬美元)。


日本汽車企業,也未能倖免。


日本汽車原本佔據韓國進口汽車市場的20%,一年過去了,數字大降至7%。


今年1到5月,豐田銷量減少了57%,雷克薩斯減少了64%,本田減少了73%。


最慘的還是日產,遭受重創後,已宣佈退出韓國市場。


據韓國海關部門統計,日本產的啤酒、汽車、菸草等消費類商品的進口額持續低迷,今年4月比去年同期減少了近4成。


報道稱,目前在韓國便利店內,已經很難看到日本產品了。


04、評析:是非功過


從上面的分析看,韓國抵制日貨1年,成績斐然。


但是,韓國真的大獲全勝了嗎?


僅從數據上看,恐怕很難得出這個結論。


在國際貿易緊密聯繫的今天,單純地抵制某個國家的產品,造成的傷害往往是雙向的(5225012 com)。


就拿優衣庫來說,品牌是日本的,但是韓國門店的僱員、商品有可能是韓國的。


韓國抵制優衣庫,其實也是在傷害自己。


從更大的視野看,韓日互為第三大貿易國,兩國經濟貿易要想完全脫鉤,幾乎是不可能的。


韓國抵制日貨一週年 大獲全勝了嗎?

韓日雙邊貿易


實際上,韓國有抵制日貨的“優良傳統”。


算上這次,僅21世紀,韓國已經爆發過4次大規模抵制日貨活動。


2013年,因為韓日領土爭端,韓國人抵制日貨,導致日本汽車在韓銷量下降30%。

韓國抵制日貨一週年 大獲全勝了嗎?

2013年,韓國人砸日本車


如果抵制日貨非常有用,韓日之間的矛盾,估計早就解決了。


所以說,抵制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


最大意義是,將對方逼回談判桌,繼續談合作。


05、啟示:取而代之


在這場抵制日貨運動中,韓國網友喊出了一個口號:


多用韓貨,抵制日貨。


韓國抵制日貨一週年 大獲全勝了嗎?

韓國網友製作的海報:“多用韓貨,抵制日貨”


前半句,比後半句更有力量。


日本斷供韓國半導體原料,對韓國來說,其實也是一種被動的“抵制”。


以用於晶圓清洗環節的氟化氫為例,日本廠商佔據80%至90%的份額,斷供後,韓國半導體企業面臨停產危機。


韓國SK集團被迫自己研發,實現量產。雖然品質低於日本產品,基本上能夠替代使用。


光刻膠這一關鍵產品,韓國在比利時找到了替代貨源。


正因如此,日本發現封鎖韓國失去了意義,一個月後,就恢復了部分原材料的供應。


無論是主動抵制,還是被動抵制,拒絕某個國家產品,最大的隱憂,還是可能帶給自身的傷害。


解決的關鍵,在於有沒有可替代品。


如果沒有替代品,那麼,抵制只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如果藉機製造出替代品,那麼,抵制將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韓國如此,中國亦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