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來高考的實質性變遷

時隔多年,高考因為疫情再次改在7月7日舉行,除了災難,還有高考前,多起沉寂多年的高考替換身份事件,激起了人們對於高考公平公正的懷疑。


比如陳春秀事件,更加沸沸揚揚的是苟晶事件。作為舉報者,為了吸引關注,她存在誇大其詞、過度演繹。通過誇大其詞引發大眾輿論,也必然會遭到調查結果公佈後大眾的質疑。


今天是高考日,這不是討論的重點。本文想討論的還是以此特殊個案,折射20年、40年來高考的實質性變遷。

40年來高考的實質性變遷

苟晶不是“學霸”,但也並非“學渣”


當調查組披露了苟晶的兩次高考成績、畢業會考成績,引發公眾最大反彈的,莫過於“學霸變學渣”的反差。


這裡要說,曾吹噓的模擬考“全區第四”基本是假的。但苟晶所強調的平時“班級前十”左右,還是有一定可能性。


1997、1998年山東高考是標準分,可以直接換算成全省排行,900分是狀元,500是前50%,100分是墊底(基本上就是棄考0分)。

40年來高考的實質性變遷

苟晶的兩次分數,分別排在全省前30%、前25%左右。其實已經超過了全省70%的考生。


同時,這個分數在任城區1600~1700名理科生排名分列全區前19.4%、15.5%。


而當時任城區有兩所高中,一所是濟寧二中(原濟寧縣一中),一所是苟晶所在的實驗中學。


當拿到全區前20%的成績時,那在本校、本班,排名自然還會更靠前。

40年來高考的實質性變遷

換算成班級前十,也算不得謊話。只不過放在更大的全區、全市、全省去比較,苟晶的競爭力就顯得不足了。


如果時空轉換,苟晶在今天高考,成績上一個二本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一本線也不是遙不可及(山東2019年一本率19.63%)。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苟晶只能很勉強地夠得著一箇中專?


因為在90年代,一所縣中學只有十來人考上大學是很正常的現象。甚至有的貧困縣,幾年都出不了一個本科。

40年來高考的實質性變遷

抬高視野,更殘酷的事實


如果我們在當時再抬高視野,殘酷的事實,就是:


在90年代,算上覆讀生,當時參加高考的,佔同齡人的比例,平均僅有12.5%。也就是每8個青年才有1個讀完高中,走到了高考面前。


當然,倒退回80年代,能參加高考的比例,更是低至8%左右。僅僅是讀完高中、有資格參加高考,就已經“戰勝”了92%以上的同齡人。


而高考還要繼續無情淘汰65%以上的考生。最後,能夠走進大中專院校的青年,不到同齡人的2.5%,甚至有些年份逼近1%。

40年來高考的實質性變遷

這是真正百裡挑一的命運角逐。當時的大學生、中專生,作為勝利者,是絕對的“天之驕子”。包分配,上學有補助,一入學就是“準幹部”的身份。


與此同時,絕大多數年輕人只能繼續在農村挖地插秧、在城市待業幹個體戶,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能進工廠工作。


但當時的中國工商業遠不發達,一份體面、穩定的城市工作,是無數人尤其是農村人夢寐以求的,自然也是極度稀缺的。

40年來高考的實質性變遷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這條《新華字典》的經典例句,今天的年輕人已經很難理解了,以至於當成了開涮嘲諷的段子。甚至很多90後,連什麼是“中專”都沒聽說過。


其實,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我們都已經戰勝了90%的同齡人,我們的生活是光明的。”


這難道還不足以自豪嗎?


當然,更應認識到,一小部分人自豪的背後,就是更大一批人的艱辛生活。

40年來高考的實質性變遷

殘酷的競爭


當時高考不足12%、甚至不足8%的極少數勝利者,還要細分為本科、專科、中專三種類型。


同時,在高考之前,還有一輪中考。初中生中考的去向,除了高中、技校,還有俗稱的“小中專”。這可是千萬人競逐的大熱門,難度不亞於重點大學。


因為當時中專和大學一樣,也是國家體制幹部培養線的一環。從初中考上以後,只需要再讀四年,就有了一份鐵飯碗的工作。


尤其對農家子弟而言,這就是從村裡人變成城裡人,從山裡娃變成了小幹部,意味著改變了家族命運,鯉魚跳龍門。


而且只需再讀4年時光,學2年文化、2年專業技術,就可以領工資,接濟家裡苦兮兮的父母、弟弟妹妹們了。


對於面朝黃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土裡刨食才能供出一兩個最聰明娃娃讀書的農民家庭,這是多麼大的誘惑!是最高性價比的理智選擇。

40年來高考的實質性變遷

不僅如此,很多城裡娃,甚至幹部子弟也熱衷於考中專。因為不需要再經過緊張的高中三年,和殘酷的又一輪高考淘汰了。


穩穩地4年讀完,就能上班領工資,不再依附於父母,人身自由了。


尤其是銀行、電力、稅務這樣的熱門系統中專,那是競爭最激烈的去處。許多聰明的頭腦受限於家境貧寒,同時穩妥收益,選擇了這個更能快速收益的中專方向。


師範、護校、農校也不錯。都是真鐵飯碗,畢業就進政府事業單位。分數線與重點高中不相上下。


如果讀了高中,又沒有考上本科、專科、甚至第二次中專機會,損失反而更大。

40年來高考的實質性變遷

等而次之的,是高考入口的中專,一般稱之為“大中專”。


當時的中專學校,往往同時從中考和高考考生中招生。高考入學生直接學2年專業技術,發一樣的畢業證。


總的來說,多學了1年,又經歷了殘酷的高考,性價比不高。


但有飯碗總比到頭來什麼都沒有、“四大皆空”要好,屬於最後的補救安慰獎。

40年來高考的實質性變遷

殘酷的爭奪


從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專是無數農家子弟夢寐以求的最佳出路,足以改變許多農家子弟和農村家庭的命運。


儘管從1994年開始,國家逐步取消了中專完全包分配製度,但中專並未立刻降溫。


因為那幾年體制內多少還是可以有崗位盈餘,通過不錯的成績,或者一些人脈關係的運作,拿到工作並不難。


而相比之下,如果子女中考落榜、高考落榜,又侷限於小地方經濟落後,百無機遇的現狀,很難靠中學學歷找工作。就業一籌莫展,父母可謂愁白了頭。

40年來高考的實質性變遷

像陳春秀、苟晶和她們的掠奪者、替代者一樣,普普通通的人太多了。


普通人的世界就是這樣,哪怕在前5%人群看起來很微小的機會,也會爭得頭破血流。


如果頂替的學校不怎麼樣,又何必動用上上下下多少道關係,去給自己的女兒改命?


問題也正是在於,小縣城的熟人社會文化,對於公平公正的侵蝕。


只要有幾個在關鍵崗位的親戚熟人,認識鎮長、局長這樣的科級幹部,什麼審核制約都可以通過熟人關係網打破,違法違規,弄虛作假,弄假成真。

40年來高考的實質性變遷

在一個存量不足的世界裡,為了利益和生存,必然會有許多人違法違規、鋌而走險。


道德在這裡可能就是最廉價的東西。與此同時,此時此地的配套制度制約也必然稀鬆垮爛。


但是,如果沒有發展,這樣的熟人當道小縣城、這樣激烈的非法生存競爭,就始終會存在。今天所被揭開的,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


真正逐步改變這些的,其實還不是取消包分配,而是1999年開始的大學擴招。

40年來高考的實質性變遷

改變中國的“大擴招”


1999年正是大下崗問題最嚴重的時候,同時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增長率處於低谷。


1999年4月,一項決策從北京傳出——當年全國各級高等院校,想方設法擴大招生數量50%,讓更多的青年學生上大學。


這一年,高考招生人數從1998年的108萬猛增到160萬。大擴招也沒有止步於這一年,到2005年,短短6年間,大學生就增加到500萬人。

40年來高考的實質性變遷

這種擴招速度,當時看好的人不多,再加上學校新校區投資巨大,給財政帶來巨大負擔,報紙天天質疑擴招的必要性,擔心每年幾百萬大學生出來怎麼辦。


但擴招的主導者堅持自己的觀點:


1、不管高校擴招不擴招,這麼多需要就業的人也都是客觀存在的,一個也少不了。你不讓他上大學,他就是個沒有技能的中學畢業生,中學畢業生難道就不需要就業嗎?就更容易就業嗎?


2、相反,高校進行擴招,不但不會給就業製造麻煩,還可以造就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提高他們就業和創業的能力,有利於增加就業的機會。否則人的素質低,就業就更加困難。


就連主導者也沒想到的是,隨著中國完成市場經濟改革,加入WTO,趕上了全球化和互聯網的紅利,21世紀前20年的中國經濟也在以爆炸式飛速增長,給絕大多數畢業生提供了不錯、乃至更好的職位。


比如說,汽車產量從2000年的200萬輛飆升到現在的的近3000萬輛,再怎麼減員增效,也得僱傭好幾倍的工程師。


反過來思考,如果1999年沒有啟動擴招,21世紀的中國能否提供足夠的工程師、業務經理和程序員?能否也有支撐這麼高的發展速度?


現在回顧起來,在當時的情況下,決策者能果斷髮動擴招,為21世紀的中國準備好10倍的大學生名額,實在是高瞻遠矚之舉。

40年來高考的實質性變遷

這張表格涵蓋了絕大部分中國人的命運,從1歲到71歲。

40年來高考的實質性變遷

時代變遷


一直到1999年建國50年,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等院校在校人數佔中學畢業後5年適齡人口的比率)始終低於5%,甚至2%。屬於絕對精英化的時代。(小於10%,精英化時代;10%~50%,普及化時代,大於50%,大眾化時代)


隨著大學的持續擴招,出生人數的減少。這項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從2004年開始超過20%,2010年開始超過30%,2013年超過40%。

40年來高考的實質性變遷

大學擴招也使得中國在2013年新增大學畢業生人數首次超過新增農民工人數,從“人口紅利”真正轉變為“人才紅利”(5225012 com)。


能夠升級自己的工業體系,逐漸從血汗工廠變成製造成套設備和機電產品。


發展到今天,中國的人均GDP終於站上了1萬美元的臺階,東部幾個省已經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終於踩到了發達國家的後腳跟。


與此同時,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也越過了50%的門檻。今天的高考,和80年代、90年代的高考,可以說完全是兩回事。

40年來高考的實質性變遷

每年都有700萬“90末”大學生湧出校門,向新時代的中產夢奔跑。


而他們的大部分的“70後”父母只有初中學歷,當年人人羨慕的“鐵飯碗”,收入與生活水平不及今天的十分之一。


所以說,無論是學渣還是學霸,高考與大擴招,改變了所有中國人的命運與生活。


每個人都希望社會越來越規則,越來越清明,但公平正義永遠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在80年代、90年代,誰要是說現在想上大學的人基本都能上大學,恐怕誰也不信。但今天這就是現實。


今天的世界,依然有著許多的不公平不公正。但從根本來看,問題還是要靠發展和改革來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