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回去”的教育與維護學習秩序

學生在學校不僅僅團結互助,互諒互讓,同時,由於學生來自於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個性特點,難免會發生不愉快,甚至發生肢體衝突。一旦一個孩子被對方大打出手,如果學生選擇回擊,那麼可能會激化矛盾,影響學校教學秩序。如果選擇逆來順受,不與回擊,那麼助長了個別同學的暴力習慣。作為老師,如何做這方面的教育呢?

“打回去”的教育與維護學習秩序

第一,教育全體學生,互幫互助,共同提高,讓孩子健康成長成為每個孩子的最根本追求!建立安定有序的學習秩序是每個學生健康發展的前提。

第二,學生之間的衝突,多與學習無關。一旦發生矛盾,大多都是一個孩子給另一個孩子起外號,一個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羞辱對方;一個孩子暴露了另一個孩子的隱私,讓自己很生氣,也有個別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盛氣凌人的男孩子組織小集團,故意欺負別的孩子。所以學生髮展肢體衝突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且針對出現的問題,加強對全體同學的友愛教育。規定不允許給同學起綽號,也不允許叫同學小名和綽號,不準取笑同學的肢體缺陷,不準公開某些同學的家庭隱私。同時規定,不允許組織小集團,對於組織小集團的個別同學進行批評教育,不讓小集團存在。因為這些因素都是對班級秩序的破壞。

第三,要把問題消滅在萌狀態中,必須善於發現問題,及時與班級同學溝通,不讓每個孩子感覺到老師忽視了自己。有許多同學學壞,其實就是希望獲得老師的關注。堅持面向全體,不要發現問題才與學生談心,而是沒有問題就與學生談心。

第四,對於被其他同學毆打而進行反擊的同學,一方面弄清楚實施的基礎上,指出反擊的必要,實施正當防衛也是法律鼓勵的行為;另一方面如果事情起因就是被毆打的同學過錯引起的,一定要批評教育還擊的同學;如果超過必要限度,就屬於防衛過當,不受法律保護。

第五,教育必須在學生中種植真善美的種子,敢於對於假惡醜說不。所以只要人人都能嫉惡如仇,那麼就會阻止校園暴力的蔓延。所以每一個敢於首先打人的同學,不論什麼理由,都應該受到懲罰,同學們可以群起而攻之。不過由於我們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一定要把問題及時告訴老師或者家長,那麼學校的學習秩序就會井然有序,每個孩子就會健康成長!

總之,“打回去”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維護教學秩序的手段。切記,學校生活裡誰先動手,誰就是天然的輸理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