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系列特色體驗活動第三季活動預告

活動一:鋦瓷技藝分享與互動體驗

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這說的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鋦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復起來的技術,在宋朝名畫《清明上河圖》裡,就可以看到街邊“鋦瓷”的場景。鋦瓷技藝不僅僅是一種民間絕活的體現,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寄託,研究民間技藝、經濟、文化特徵的活化石。

活動地點:陝圖一樓多功能廳

活動內容:

1、知識分享: 鋦瓷技藝的歷史淵源與技法現場展示;

2、體驗活動:參觀、體驗鋦瓷技藝。

嘉賓介紹:

範國志,福建省松溪縣人,2009年跟隨舅舅學習鋦瓷手藝,曾赴景德鎮古鎮陶瓷廠系統學習各瓷器製作工藝。2015年創辦“上繕堂”鋦瓷工作室。2019年獲得“最美西安人第二季”最美奮鬥者稱號。2020年申請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鋦瓷技藝。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裡,章子怡飾演的招娣把裝餃子的碗摔碎了,自此病了一場,一位挑著挑子鋦碗人,拿著自制的金剛鑽在碎了的瓷碗上鑽了細細的小孔,用幾個鋦釘,敲敲打打,補好了那隻象徵愛情的老瓷碗。於我而言“補的是感情,修的是人生”,這也成為我堅持從事鋦瓷手藝工作的力量來源。

活動二:仿唐宮廷繡品蹙金繡互動體驗

蹙金繡,最早出現在隋代文獻中,在唐代的詩詞中也不乏有大量“蹙金繡”的文字記載,直到1987年陝西法門寺出土的唐代宮廷絲綢服飾用實物印證了“蹙金繡”工藝的驚世存在,讓世人看到了真正的唐代宮廷刺繡,這種對黃金與輕薄織物結合運用的喜好,反映了唐代雄厚的經濟實力,精湛的技藝水準與奢華的社會氣象。隨著王朝更迭,宮匠們將技藝帶到民間,傳承至今,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項傳統技藝,代表陝西刺繡的巔峰。

1、知識分享:蹙金繡的歷史淵源與傳承;

2、體驗活動:現場展示刺繡技藝。

嘉賓介紹:

馬倩,西安人,自2008年開始對中國各刺繡種類進行研究,並於2010年起師從陝西省武功市馨繡創始人、省級非遺傳承人計清老師,學習蹙金繡、平繡等刺繡針法技藝。2011年起,側重於唐代蹙金繡的系統性學術挖掘與研究,並將學術研究結果通過製作實物加以佐證。8年間,積攢了一定體量的作品與學術成果,現為蹙金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究員。

2020年,曲江新區新開門藝術街區和法門寺景區大殿聯合開展了《蹙金繡活化藝術展》聯展,期間展出了唐代宮廷服飾系列、唐代宮廷執扇活化系列作品、唐代宮廷金銀器紋樣系列作品,並定向邀請了部分學術單位和研究人員進行參觀交流,以推動本土絲綢文化體系的建立和傳播。

預約報名

根據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要求,線下活動需要提前預約。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進行報名,具體操作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溫馨提示:限額60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