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籌”人變仇人 別忙著甩鍋 想想問題出在哪兒

2020-04-16 21:09

4月15日,有網友稱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內,有水滴籌工作人員與輕鬆籌工作人員因“掃樓掃病房勸病人立項,碰到對手搶生意”發生肢體衝突。目前,涉事雙方均已發佈聲明講述事件經過,並指責對方。今日(16日),媒體從石家莊市公安局裕華分局出具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得知,毆打輕鬆籌員工的打人者水滴籌員工李某,被處以行政拘留十二日,並處罰款伍佰元整。

△網傳衝突視頻截圖

“籌”人相見,分外眼紅。水滴籌與輕鬆籌兩方工作人員發生衝突,已非首次。而這一次,由風波變成了風暴,演繹為一起公共事件,備受關注。

而耐人尋味的是,通過兩家公司發佈的聲明,可發現一些微妙之處。比如,水滴籌稱,輕鬆籌團隊內部以水滴籌為假想敵,公開張貼“乾死水滴籌”的攻擊性標語;而輕鬆籌則稱,水滴籌多次、在多地,毆打包括輕鬆籌在內的多個同行。

從中不難判斷,這兩家公司早生齟齬,之前有過節,這次則直接升級為衝突。俗話說“同行是冤家”,但應在法律框架內良性競爭,而不是訴諸暴力。水滴籌工作人員與輕鬆籌工作人員起衝突,之所以備受詬病,一個原因是,兩家的有關工作人員完全撕破了臉皮;另一個原因則是,兩家公司從事的都是與慈善有關的網絡眾籌,本該節制,卻“吃相”不佳,不顧底線,難怪受到公眾譴責。

有網友嘲諷道:“嘴上說的都是道義,心裡想的都是生意。”一定程度上說,搶生意也沒錯。但這個“搶”,前提是遵紀守法、光明正大。彼此之間“搶”生意,應該靠的是優質服務,而不是歪門邪道,更不能大打出手。

動手打人者已受到相應懲罰,但此事暴露出相關公司對自己的員工缺乏足夠管理,內部管理機制存在問題。以水滴籌為例,此前媒體報道,該公司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派駐地推人員,有人拍到這些地推人員“掃樓”——逐個病房引導患者發起籌款的視頻畫面。他們自稱“志願者”,對募捐金額填寫隨意,對求助者財產狀況不加審核甚至有所隱瞞,對捐款用途缺乏監督。消息一出,輿論譁然,這種做法合理嗎?合法嗎?

再以輕鬆籌為例,幾年前就有媒體披露一些籌款亂象橫生,平臺審核不嚴,缺乏有效監管。2017年2月,民政部曾約談過輕鬆籌,要求其對於個人求助信息加強審核甄別及責任追溯。

可以肯定的是,無論輕鬆籌還是水滴籌,都有存在價值,因為在平臺的推動下,一些求助者解決了燃眉之急。但是,不能因為平臺有力量,就可“野蠻”生長,就可無視乃至放縱自身不規範的地方。像那種“掃樓式”尋找求助者、按單提成的做法,客觀上就導致了員工不按“套路”出牌,為了拉到生意而挑戰倫理乃至法律。至於媒體披露的“假病歷可發起籌款”,也暴露出一些平臺缺乏最基本的審核機制。

此外,無論輕鬆籌還是水滴籌,這種商業模式本身也受到多方質疑。民政部曾要求輕鬆籌“切實做好風險防範提示,避免公眾將個人求助誤認為慈善募捐”,而水滴籌方面則明確表示自己不是慈善公益組織。對這類企業該如何更有效有力監管?

“籌”人不能變成仇人,法律不容暴力橫行。在警方處理這起鬥毆事件的同時,涉事公司更有責任檢視自身的發展,特別是梳理這種商業模式有無可商榷之處,進而加以改正,以避免類似亂象再現。(文丨秦川)

閱讀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