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與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未曾謀面卻情感深厚

我們都知道,清朝時候我國實行的是“閉關鎖國政策”,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朝的刻板偏見,清朝時康熙盛世,到達一定的頂峰,由於我國古代閉關鎖國的政策,我國與歐洲乃至世界各國的聯繫少之又少。處於自我封閉狀態。但是,康熙皇帝身邊當時有不少傳教士,有幾個還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喜愛和信任。

當時康熙的“哲人王”形象在18世紀的歐洲所引起的轟動已經有眾多中西方文化名人屢屢提及。

是的,康熙皇帝在西方地位曾很高。就得從他和法國的路易十四皇帝的那段交情說起。

康熙皇帝與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未曾謀面卻情感深厚


1678年,一封來自中華帝國的書信在歐洲引起了轟動。令人鼓舞的是,沒過幾年,在歐洲正如日中天的“太陽王”路易十四便派出了好幾位博學的耶穌會士前往中國,從而在兩位帝王之間發生了一次特殊的接觸。

近代歐洲開始與中國發生直接聯繫,要從16世紀傳教士的活動說起。耶穌會士把自己的親身感受寫成報告帶回歐洲。當歐洲的知識界接觸到這些報告和著作後,很快就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興趣,進而導致了後來長達百年的“中國熱”。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皇帝康熙無疑發揮了重大作用。

1688年,路易十四派遣的科學家歷經兩年的艱難行程,抵達北京。這幾位科學家還身兼傳教士身份,他們成為當年康熙與路易十四遠隔萬里的對話橋樑。其中的白晉、張誠進入清宮,成為康熙的數學、天文學、物理學甚至人體科學的老師。

康熙皇帝與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未曾謀面卻情感深厚


路易十四與康熙很可能是惺惺相惜。他們有太多相似的背景:都是幼年喪父、幼年登基,都曾感受到輔佐大臣的壓力。兩人都稱得上明君,文治武功,使大清帝國與法蘭西國王都成為當時最強盛的國家之一。

煌煌盛世,前途迥異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中國和法國的不同發展道路,首先源於兩大君王自身的性格。康熙皇帝以勤政愛民的仁君形象為儒家學派歷史學者所推崇,他天性仁厚,體恤民艱,注意減輕賦稅,減免錢糧,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決定“永不加賦”,既促進了社會的和諧,又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康熙皇帝與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未曾謀面卻情感深厚


而路易十四好大喜功,對農民殘酷壓榨,與暴君秦始皇、隋煬帝頗有幾分相似,由於常年征戰,法國負債累累,路易十四又大肆修建凡爾賽,每年幾乎一半的稅收用於凡爾賽的日常開銷,平民百姓在苛捐雜稅壓迫下生活非常貧困。

康熙皇帝與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未曾謀面卻情感深厚


隨著時代的變遷,康熙皇帝駕崩,原本還不錯的中法關係,在他去世後100年間,168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等一系列罪行對中國造成嚴重影響,掠奪中國財寶,損壞歷史文化古蹟,對中國留下了深重的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