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十大名方:逍遙散《和劑局方》


中醫十大名方:逍遙散《和劑局方》

逍遙散是宋代官修中成藥典《和劑局方》中的名方,組成是:柴胡、當歸、芍藥、白朮、茯苓、甘草、薄荷、煨生薑,功用是疏肝健脾養血,主治肝鬱脾虛血弱證。

什麼是肝鬱脾虛血弱證?在《和劑局方》中,本方的主治證候的描述相當龐雜,經過後世不斷完善,逐漸歸納出了逍遙散證主治證的三條鮮明主線:一是以頭暈心煩、心情抑鬱、悲憂、喜嘆息、多思善慮、失眠多夢、心悸少寐以及坐臥不安等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精神方面的症候;二是以脅肋脹痛、背痛、噯氣、噁心嘔吐、飲食減少或亢進、便溏或便秘等為典型症狀的消化方面的症候;三是女性乳房脹痛、痛經、月經失調等病症。

對女性來說,這三方面的症候常常同時出現,並互相影響。有人常戲稱逍遙散證為“怨婦綜合徵”,因為在古代社會中,婦女的社會地位低下,生兒育女,承擔繁重的家務,如果丈夫外出離家,她們還不得不從事更多的體力勞動,這種情況下,其心情難免愁憂、抑鬱。唐詩宋詞中,以描述丈夫外出從軍、經商、趕考、為官等分離之苦為主題的作品不勝枚舉。


中醫十大名方:逍遙散《和劑局方》

逍遙散證的發生,與這類不良情緒密切相關。逍遙散的病機簡單來說就是“肝鬱→脾虛→血虛→肝鬱”的惡性循環。具體來說就是:長期神情抑鬱、懷抱不舒,引起肝氣疏洩障礙,導致肝氣鬱結;肝氣鬱結可以導致脾胃虛弱,有食慾下降、便溏等表現。由於肝屬木、脾屬土,故中醫把這種現象稱為“肝木克脾土”。

方中柴胡配芍藥疏肝解鬱;白朮配茯苓健脾益氣;當歸配芍藥養肝血,柔肝;甘草配茯苓、白朮以益氣健脾,配白芍以緩急止痛;薄荷助疏肝、解鬱熱,煨生薑助溫胃健脾,加強脾胃運化功能。本方用藥雖然簡單,但切中病機,立法嚴謹,選藥恰當,配伍合理,故療效甚佳。

逍遙散問世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產後虛熱的專方,明代以後應用不斷擴展,不單是女性專用。明代大醫家薛己對本方情有獨鍾,在他的名著《女科撮要》中多達33個病例、《外科樞要》多達27個病例使用本方,病證涉及月經不調、崩漏、閉經、帶下、尿血、歷節痛風、寒熱往來、瘰癘、乳癰乳巖、瘡瘍、瘙癢、前後陰諸疾等,其中大多數是女性病例。他還創造性地在本方中加入丹皮和梔子,稱為丹梔逍遙散或加味逍遙散,用於具逍遙散證而肝火偏旺的病人。在薛己崇高地位和詳盡醫案的影響下,逍遙散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認可,暢銷全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