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岐黃重器 敢“疫”往無前——專訪國家衛健委重症救治專家組中醫專家孔立

  2月18日深夜,一個電話從武漢打到濟南,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急促的聲音傳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計劃成立一支重症巡查專家組,要從全國徵召中醫專家,希望你能來。”這聲召喚似乎在內心響起多次,早已摩拳擦掌的孔立響亮地回答:“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

  從此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急診與重症醫學科主任孔立

  在“疫線”夜以繼日奮戰40天

  包括他的57歲生日

執岐黃重器 敢“疫”往無前——專訪國家衛健委重症救治專家組中醫專家孔立

到達武漢第二天,孔立(中)和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共過集體生日。

  國之重任

  去武漢之前,孔立早已是山東抗疫一線的主心骨。他是直接參與救治患者的一線醫生,他是日照、濟寧兩地新冠肺炎中醫治療方案的拍板者之一,他是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和山東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他還是山東省新冠肺炎中醫藥預防方案制定者之一。

  山東需要他,疫情更為嚴重的武漢更需要他。2月19日上午10點,一夜難眠的孔立查完房、交代好工作後,從濟南西站乘坐高鐵到北京集合,當天傍晚到達武漢,當天深夜進駐駐地,20日進入定點醫院重症病房。此時,與深夜那個電話,相隔只有20多個小時。

執岐黃重器 敢“疫”往無前——專訪國家衛健委重症救治專家組中醫專家孔立

南下武漢的車廂空空蕩蕩,“最美逆行者”孔立的一隻行李箱與其相伴。

執岐黃重器 敢“疫”往無前——專訪國家衛健委重症救治專家組中醫專家孔立

出發前,孔立在高鐵站為武漢“加油”。

   武漢疫情嚴峻,全國4900餘名中醫藥人馳援湖北,孔立是其中擔子最重的成員之一。他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全國緊急抽調的其他11名中醫專家、12名西醫專家,共同組成重症救治專家組,再結合12名湖北本地專家分組,承擔巡查指導定點醫院重症患者救治、制定有針對性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的重任。

執岐黃重器 敢“疫”往無前——專訪國家衛健委重症救治專家組中醫專家孔立

孔立(右二)與同事討論治療方案。

  孔立所在的專家組平均年齡53歲,面臨複雜的工作局面。“在武漢,定點醫院的中醫團隊人員配備、診療經驗和中醫方案執行情況各不相同。我們不僅要幫助醫院制定和優化治療方案,還要及時反饋醫院遇到的實際困難,幫助其調集醫護人員和醫療設備,並參與患者救治,進入病房指導醫護人員解決具體問題。”孔立告訴記者。

  每次進病房,要穿上三層密不透風的防護服。貼身的衣服很快就被汗浸透了,對50多歲的專家們來說,首先面臨的是體力考驗。中醫診斷講究“望聞問切”,可保護嚴密的護目鏡、面屏,起霧問題難解決,望診時視野模糊;重症患者身體虛弱、說話聲音低、口音重,問診時聽不懂、聽不清;戴著三層手套,切脈時摸不準脈象……

執岐黃重器 敢“疫”往無前——專訪國家衛健委重症救治專家組中醫專家孔立

孔立(左三)和醫生們穿著防護服準備進艙。

  意料之外的問題“一擁而上”,孔立回憶起當時的情況,感慨道:“病房內工作相比日常,難度太大了。”

執岐黃重器 敢“疫”往無前——專訪國家衛健委重症救治專家組中醫專家孔立

孔立脫下防護服,裡面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溼。

  民之良醫

  孔立所在的20多人的專家組,分為若干個巡查組,3人為一組,每組負責數家定點醫院重症患者的巡查救治。每輪巡查為期3天,專家們前往各對口醫院瞭解上一輪巡查提出的問題是否得到解決。每輪巡查,孔立在每家醫院只能停留半天時間,為了在極其有限的時間中真正解決問題,他與對口醫院醫生加上微信利用其他時間進行充分溝通。

執岐黃重器 敢“疫”往無前——專訪國家衛健委重症救治專家組中醫專家孔立

孔立(左)與專家組成員於榮國在武漢一家定點醫院巡查。

  “有的西醫不會看舌苔,就拍照發給我,請我幫忙。查房時接觸的患者,我也會持續跟進,不時詢問醫生藥效如何、患者有無好轉。”孔立告訴記者,他有很多微信密切聯繫的“戰友”,現實中見面卻不一定彼此能認識。

  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醫生吳輝是孔立的“微信密友”,但現實中他們只見過幾次面,而且是隔著裹得嚴嚴的防護服。當看到吳輝在電視上接受採訪時,孔立忍不住向這位熟悉的“陌生人”求證:“吳輝,你是長這樣子的嗎?”

執岐黃重器 敢“疫”往無前——專訪國家衛健委重症救治專家組中醫專家孔立

孔立(右)與專家組成員於榮國在武漢共同戰鬥近一個月。

  雖然困難重重,但這難不倒專家們,他們想出了各種“小發明”“小妙招”。利用微信交流是其中之一,還有用手機多角度、反覆對患者拍照和錄像,到病房外再仔細查看圖像……“望聞問切”中遇到的難題逐一得到解決,中醫專家們逐漸適應了這種工作模式。

  總算能“喘口氣”了,可孔立立刻給自己加碼,與山東支援湖北駐點醫院團隊以及山東省內的定點醫院聯繫,每次針對5~7名患者進行中醫專家會診,制定診療方案。

執岐黃重器 敢“疫”往無前——專訪國家衛健委重症救治專家組中醫專家孔立

孔立(後左一)與專家們針對患者情況開展會診。

  治重病不一定要用重藥,這是孔立的救治經驗。

  武漢一位危重症患者,嚴重缺氧,循環功能不穩定,臨床上採用了綜合治療手段,治療用藥劑量很高。患者大便幾日未行,腑氣不通。孔立建議,在給予中西醫基礎治療同時通腑洩熱。他開出中藥方,並指導醫生根據患者排便情況調整劑量,服藥一次大便不下則大黃加量,再不下則芒硝加量,再不下則加大生白朮量,一日兩到三次應用中藥後,患者病情逐步穩定,大便得通,症狀改善,成功脫離呼吸機,轉為普通患者。

執岐黃重器 敢“疫”往無前——專訪國家衛健委重症救治專家組中醫專家孔立

孔立(右二)伸出大拇指,為患者鼓勁。

  另一位病情兇險的患者出現了胃癱,只能靠鼻空腸管進食。孔立在基礎藥方外加用半夏瀉心湯,為患者調理脾胃。患者用藥兩三副後胃腸功能恢復,可以正常飲食,其他症狀也有所改善,四天後便脫離呼吸機、拔下胃管。然而,該患者此後特別煩躁,難以入眠。孔立望診發現其舌苔厚膩,為痰火擾心,於是減少調理胃腸藥物劑量,加化痰清火、理氣鎮靜中藥。患者服藥一副後睡眠狀況即得到改善。

  “起初,臨床上對重症患者是否要用中醫藥治療手段有些遲疑,但後來取得的效果令人振奮,重症患者死亡率實現了較快下降。經過幾輪巡查指導,中醫藥在重症患者救治中的參與率大大提高。”孔立笑稱,這個過程消除了“傲慢與偏見”,改變了人們認為“危重症和慢郎中不相干”的刻板印象。 

  家之頂樑柱

  3月30日,孔立隨山東省第十二批援鄂醫療隊返魯,進入為期14天的隔離“大休整”。

  離開濟南整整40天,人回來了,心卻沒有回來。

執岐黃重器 敢“疫”往無前——專訪國家衛健委重症救治專家組中醫專家孔立

孔立(一排右二)隨山東省第十二批援鄂醫療隊返魯。

執岐黃重器 敢“疫”往無前——專訪國家衛健委重症救治專家組中醫專家孔立

孔立(前排右四)所在的科室一共6人馳援湖北、勝利返回。

  武漢之行讓孔立對中醫藥有了新的認識,他看到了中醫藥治療急危重症的發展方向,對未來的事業有了新的謀劃。在隔離期間,他總結援鄂經驗,與國內外多名中醫專家交流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經驗。

  “中醫藥將重振雄風!我想做的事情太多啦!”在與記者的視頻通話中,孔立兩眼閃爍著光芒,他的理想很多:想把國家和省級中醫藥平臺利用好,進行中醫藥科研;想對流感等傳染病進行流行病學分析,尋找發病規律;想抓緊培養人才,補上中醫藥人才缺口······

執岐黃重器 敢“疫”往無前——專訪國家衛健委重症救治專家組中醫專家孔立

孔立接受媒體採訪。

  57歲的孔立興奮得像個年輕人,而87歲的老母親根本不知道兒子作為國家重症救治專家組成員,在武漢奮戰了整整40天。

  動身援鄂前,作為家裡的頂樑柱,孔立擔心老母親為他擔驚受怕。他讓家人幫忙打掩護,向母親隱瞞了自己的行動。與母親視頻時,都是選擇“喝牛奶”等看似很悠閒的時刻,以至於老母親根本不知道兒子在最危險的抗疫一線。直至孔立平安歸來,母親才知道兒子肩負重任。“你們把我騙了!”老太太獲悉真相後有些埋怨地說。孔立笑著說,離開家人50多天了,親人們都在等他回家。

  說不想家是假的,可孔立那顆重振中醫藥雄風的心又飛走了。

  他的同事——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的一位醫生已被派往國外援助抗疫。眼下,內防反彈,外防輸入,抗疫尚未結束,孔立時刻準備著。

  前幾天,來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一封感謝信,更加堅定了孔立的雄心壯志。這封感謝信,對孔立在湖北疫情防控最關鍵時刻“懸壺入沙場、白衣作戰袍”給予充分肯定,讚揚孔立在抗疫一線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精神,踐行了新時代中醫藥人的初心使命。

執岐黃重器 敢“疫”往無前——專訪國家衛健委重症救治專家組中醫專家孔立

圖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感謝信。

  信中寫道:“孔立同志:在櫻花爛漫的春光裡,您用行動奏響了生命的讚歌,衝破了疫情的陰霾,圓滿完成了任務。您是新時代中醫藥人的驕傲,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向您及家人致以最衷心的感謝和最崇高的敬意!春暖杏林花吐錦,千秋岐黃展新篇。希望您勇擔使命,拼搏奮戰,再接再厲、再建新功,為建設健康中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廉頗雖已老矣,志向更加篤行,只恐學業不精,有辱眾生使命。但憑肩膀厚重,更賴民族眾誠,岐黃仲景之術,擋住瘟疫流行。”在疫情最為嚴峻的時刻,孔立寫下的這段話,是篤定前行的錚錚誓言,也是對國之重任的響亮回答。

文/中國醫藥報記者落楠

中國醫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使用。

執岐黃重器 敢“疫”往無前——專訪國家衛健委重症救治專家組中醫專家孔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