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清朝宣化书院的兴盛是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为何说清朝宣化书院的兴盛是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吕海峰

话说,满清统一中国后,基本沿用明朝的教育制度,不断加强对汉族人的文化渗透和教育管理。从康熙朝开始到清末,书院教育开始盛行。不但京师建有金台书院,即使在各省省城也设有书院。直隶省的名叫莲池书院,山东省名叫摩源书院,山西省名叫晋阳书院,河南省名叫大梁书院,江苏省名叫钟山书院,于是,宣化书院也就开始横空出世了。随之,为人们带来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前往探查一番。

首先,满清统一中国后,尽管它在教育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各地书院如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兴起。但事关书院的开始,其实也不是随便开的,而是有很多的条件,比如,一般都是建在了有山有水、风景秀美之处。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人杰地灵的宣化自然也就被“盯”上了。于是,在元、明两朝和清初宣化就有很多私塾的基础上,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在宣化府所辖怀安县的知县薛天培带领下,怀安县便开始筹建敬一书院,两年后,怀安城里便建起了一座敬一书院。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宣化府所辖左卫镇又在当时的知县杨大昆的捐资下,在城东门内建起了养正书院。乾隆廿年(公元1755年),进士出身的张志奇奉旨为口北道良卿宣化府知府,耳闻目睹宣府城山川之清奇,人物之隽颖,遂想在宣化府城再办书院。


为何说清朝宣化书院的兴盛是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恰好时任宣化县令的黄可润也有此意,于是,他们二人商量之后,便决定在宣化城区兴办书院。在访得皇城街有一处杨氏的废宅宇后,他们二人便相约前往,见该宅其地高而开阔,居城之中,向阳而受溪山雍找抱,真可谓天之运、地之灵、人之杰,于是,便决定就在此办书院。随后宣化缙绅中翰张楚俊捐款千金,州同孙乾策、张楚奇等富商也纷纷出资,备齐了全部费用,县令黄可润则又将奉敕治城节余下的材料用来盖房,终于建成了一座书院,叫做“柳川书院”。

柳川书院内建有学舍七十余间,堂屋两间,轩廊五间。院东建有魁星楼,楼前立有当时直隶总督方观承亲笔书写的“柳川书院碑记”和宣化府知府张志奇亲手书写的“柳川书院记”石碑各一方。 院内引入北山溪流柳川河水,池内荷花盛开,垂柳倒影,幽静典雅。后院设射圃,并配有水井、火房、马厩数间。柳川书院在建筑上反映了当时文武合一的教育特色。

柳川学府的成立,有力促进了“文教圣德”风尚在宣化的形成,使宣化呈现出了一片“征鼓之声化为诵弦”的清新风气,一批批文武双全的人才脱颖而出。比如,依据《宣化县新志》记载:“宣化在清朝中进士者九人;举人十七人,拨贡一百零四人;武进士五十二人,武举人一百五十人。”此后,直到清朝末年柳川书院才被撤废。但接着1902年10月,宣化府中学堂却又在“柳川书院”的基础上成立,其后就发展成了负有盛名的“直隶省立第十六中学”。

当然,话说至此,我们还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私塾?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私塾才逐渐消失。

总之,为何说清朝宣化书院的兴盛是一个大大的惊叹号?因为宣化书院的兴盛代表着宣化这块地方的曾经的发达与美好,甚至,堪称是一片梦幻之地、安逸之乡,人居的天堂。(吕海峰)


为何说清朝宣化书院的兴盛是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