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不爱学习,家长也有责任!

相信最近在家和孩子大眼瞪小眼的父母早已经烦透了,巴不得把孩子早点送进学校。不光是初三、高三的学生家长急得火上浇油,小升初的家长压力也不小。其实孩子和父母的主要战场和交锋点就在于学习。但是,当孩子在高中才着急的家长可谓是亡羊补牢了,要知道孩子的学习习惯是在童年就早已经养成了的。

多动症,不爱学习,家长也有责任!


家长总是说,学习又不是给我学的,是为你自己学的。有的家长还总是给孩子灌输,学习是为了考上好的大学,拥有光明的未来。这些目标太宽泛且错误,容易让孩子听得烦躁,因为未来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遥远且模糊的概念。再加上现在的孩子生活衣食无忧,缺乏危机感。更不会对家长说的话产生触动。学习是个体得到终生发展必备的技能,学习能力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出过爱因斯坦、马克思等世界顶尖人物的犹太民族的母亲教育孩子时,就会告诉孩子们,你在一生中能被抢走的东西有很多,财富、权利都有可能在一瞬间灰飞烟灭,只有你的知识和智慧谁也抢不走。学习,不是工具,而是一种能力。当父母在孩子幼年时能正确引导孩子形成对学习的热爱而不是让孩子被迫学习的时候,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也就成功塑造了一半。而培养孩子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对学习的乐趣,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如何培养孩子这种能力呢?专业知识必不可少。

多动症,不爱学习,家长也有责任!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学龄前儿童属于前运算阶段,意思就是孩子主要是靠具体形象来进行思维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基本上都有一个普遍的特征,就是对逻辑推导,和具体抽象的数字运算等一类的学习感到吃力。所以家长在教授孩子数学知识时,应该着重使用较为具体的物像来代替数字。比如要教孩子5+2,可以告诉他这里有5个苹果,妈妈再从盒子里拿出来2个现在有多少个苹果呢,便于孩子理解和计算,且容易培养孩子主动思考的习惯。这样教授孩子知识,既不会让孩子感觉枯燥无味,又容易让孩子接受,是不二法则。

4-7岁的孩子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泛灵论,他们的主体客体分化不明显,无法清晰分清自己和客观事物,常常认为世间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我们从孩子的对话中就可以听出来,像太阳公公,月亮妹妹等等。所以,家长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给孩子找一些拟人的图画书,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阅读能力。在和孩子进行交谈的时候,也多用拟人的说法,让孩子更好理解,也更加符合孩子的思维模式。

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容易走神,尤其是在家里,一有风吹草动就不专注了,而且一学习就来回扭动,屁股上长钉子。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通过规定学习时间的方法来加以约束,一定不能规定时间太长,15分钟就可以了,15分钟的学习后可以让孩子休息一会,玩一会都可以。但是在15分钟内一定不能走神,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在15分钟里可以看一会书,或者和孩子一起学习,陪伴孩子,这样对孩子养成时间规则意识很有帮助,对深入、专注学习也有很大帮助。当孩子深入到学习中了,也就发现了学习的美好之处,进而也会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

多动症,不爱学习,家长也有责任!


我们在教导孩子的时候,一定时刻记得要把孩子和大人区分开来,4-7岁的孩子经常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孩子与孩子交谈的时候就可以发现,比如一个孩子说:“我家有一条小狗,”另一个孩子就会说:“我昨天看了一部动画哦,”那个孩子接着说:“小狗叫点点”,他们只执着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是中心,所以在当家长和孩子交谈的时候,如果孩子经常好像听不见你说的话,自顾自的玩或者发呆的时候,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耐心。这只是孩子处于这个成长阶段的正常反应。千万不要动不动就对孩子发火,这样只会形成恶性循环,让孩子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因为他会潜意识里把学习和爸爸妈妈发火,或者把学习和不好的回忆联系在一起。

当然,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能力和接受程度,家长也可以借鉴维果茨基的跳一跳摘桃子理论,适当根据自己孩子的智力发展情况,提高学习难度,有利于孩子更加快速的进步,也让孩子感觉到挑战和成功的喜悦。当然了,跳一跳要可以“摘到桃子”,提升难度不易太高,也会给孩子带来压迫感。

其实,学习能力只是孩子需要培养的众多能力的一种,也是最为凸显的一种,比较容易被大家发现。可能有人会说,好学生怎么了,好学生也不意味着什么都好,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其实好学生都会有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事细心认真,容易踏下心来专注的做事,所以好的学习品质其实是一部分好的人格的体现,而好的学习品质也和好的人格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时候,也是在培养他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准则。而这些重要的品质都要从小养成,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多动症,不爱学习,家长也有责任!


小编认为,优秀的孩子离不开优秀的父母,只有爸爸妈妈以身作则,在家里的生活井井有条,才会影响孩子。每次在训孩子之前,先想想自己有没有做好,自己小的时候在学习的时候最希望爸爸妈妈帮助自己什么,而不是一味的苛责小朋友。毕竟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可能到最后他也没有明白妈妈为什么发火,只是心中残存的留下了对学习的抵触心理,想这样的话孩子是绝对不会学习主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