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業務」漫讀金融 | 通道的辛酸往事畫給你看

本文嘗試從銀行角度,以一個淺顯思路來理解資管新規,主要目的是理清其中的邏輯。以資本充足率為例。資本充足率是銀行重要的金融風險監管指標,其本意在於:有多大本錢,做多大生意。所以資本充足率越高,在發生虧損時存款人越有保障。以通道業務為例。

本文嘗試從銀行角度,以一個淺顯思路來理解資管新規,主要目的是理清其中的邏輯。

銀行,是受多種監管約束的大型機構,是金融市場上


「通道業務」漫讀金融 | 通道的辛酸往事畫給你看

理解監管規則,就理解了銀行的行為

以資本充足率為例。

資本充足率是銀行重要的金融風險監管指標,其本意在於:有多大本錢,做多大生意。本錢(自有資本)的重要性在於,當銀行發行巨大損失時,按次序,首先減計股東資本,其次是資本債券、其他債券,最後才輪到儲戶的存款。

所以資本充足率越高,在發生虧損時存款人越有保障。

編輯

「通道業務」漫讀金融 | 通道的辛酸往事畫給你看

然而,從銀行角度來看,銀行業務實際上就是用錢生錢,是一種槓桿遊戲,槓桿越高,即資本充足率越低,收益越高,但是風險也就越高。所以,銀行自有資本相當於

編輯

「通道業務」漫讀金融 | 通道的辛酸往事畫給你看

但是,對於那些把銀行作為自己的“錢袋子”的國家來講,這個“本錢”的內涵並不簡單。

我們先把眼光拉長到銀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美國銀行業源起於自由銀行體系,在野蠻生長時代,銀行們良莠不齊,遇上風險,流動性就容易崩,三三兩兩的有銀行倒閉,因此開始推行資本的比例監管,一定程度上防範了金融風險。

但是後來,美國人突然發現,他們銀行業在海外落後於日本的銀行。這是因為,歐亞很多國家的銀行業是起源於“國家銀行體系”,人們認為“國家的銀行”不可能倒閉,銀行也就不需要提取資本準備以吸取預期損失。等於在槓桿遊戲中,這些銀行打開了“國家信用”這個外掛,其資產擴張幾乎不受限制。

編輯

「通道業務」漫讀金融 | 通道的辛酸往事畫給你看

於是,通過位於巴塞爾的國際清算銀行(BIS),大家給銀行定製了一整套條條框框,世稱巴塞爾協議,其規定的資本充足率紅線是8%。

為了跟國際接軌,我國也修改了銀行業監管規則,分步走,爭取在2018年底達到巴塞爾Ⅲ的監管要求,提高國際競爭力(握挙)。

資本充足率怎麼計算?

資本充足率=(資本-資本扣除項)/[信用風險加權資產+(操作風險資本+市場風險資本)×12.5]

資本還分什麼核心一級、二級,包括股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未分配利潤等類別,看著頭疼,為便於理解,舉個最最簡單的例子:

假設銀行有100億資產,只用來買債和放貸,資產組成是:現金10,國債35,企業貸款50,所有者權益5。

它的資產充足率=5/ (10×0%+35×0%+50×100% )= 10%。

這裡的0%或者100%,就是資產的“風險加權”,這才是公式的關鍵。

國內各類資產的加權情況大概是這樣的:

編輯

「通道業務」漫讀金融 | 通道的辛酸往事畫給你看

可見,在分子不變的條件下,風險權重大的,就會加大分母,佔用資本金,所以就不能把太多雞蛋放到這個籃子裡。

那麼,作為銀行家,要滿足資本充足率,又要盈利最大化,就必須考慮下面的問題:

怎麼配置資本?

在銀行資本金不變的條件下:

多買國債?

風險權重為0%,不佔用資本金,流動性好,還不用交稅喲。

可是,收益率不高,經常在3%-4%左右(還得是中長期)。

多發貸款?

這個收益率高,一般平均在5%以上,配置信貸資產還具有信用派生的作用,能為銀行帶來存款,擴大規模,這是債券資產沒有的優勢喲。

可是,貸款要繳利息所得稅與增值稅(25%+6.3%),而且一般貸款的風險權重是100%,佔用資本金,還存在機會成本。

綜合權衡下來,放貸還真不一定比買債更合算。

編輯

「通道業務」漫讀金融 | 通道的辛酸往事畫給你看

如何配置,銀行還要依據政策的需要和市場形勢來權衡。

這樣,在“資本金不變的條件下”,銀行不管怎麼算,還是掙不了幾個錢啊!帶著“資本充足率”的枷鎖,銀行沒辦法放開手腳,加槓桿,擴規模!

尤其是,當它們再也不能“躺著賺錢”的時候。回顧利率市場化之前,銀行享受著國家呵護下的特許利差和不良救助,當然在躺著賺錢的同時,也默默揹負了扶助國企等重任;

然而曾幾何時,貸款和存款利率相繼放開,各種“寶”崛起,P2P……都在蠶食著銀行的存和貸!

編輯

「通道業務」漫讀金融 | 通道的辛酸往事畫給你看

在強烈的求生欲下,通道、非標、委外、影子銀行等概念應運而生。

表外風口上的豬

以通道業務為例。

什麼是通道?

就是在分業監管(壟斷牌照)、混業經營的市場中,從表內到表外不走尋常路的融資方式。在通道的一個典型模式中,有這樣幾個角色:

角色A:求生欲強烈,手持低成本資金尋找商機的銀行。

角色B:市場的很多“優質”企業(比如處在風口上的房地產),由於這樣那樣的政策原因,不能直接從銀行拿到傳統信貸。

角色C:非銀金融機構,能發私募資管產品,且投資限制較寬鬆,但一般融資渠道有限,自有資金成本又高。

編輯

「通道業務」漫讀金融 | 通道的辛酸往事畫給你看

機智的ABC一碰頭,碰出了靈感:A把名義上的代客理財資金(不在資產負債表內,形成的對應資產也單獨建賬不進表)通過過橋銀行投向信託,信託再投向B,通過合同安排,通過C借道走賬,最終將收益權“原狀返還”A。

於是:A實現了資產出表,繞開了表內監管,獲取了貸款高利息;B融到了資本發展了生產;C收取了無風險的通道費用(牌照租金)。

編輯

「通道業務」漫讀金融 | 通道的辛酸往事畫給你看

資金出表後形成的資產,再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快速形成了更為巨大的表內及表外資產。就這樣悄咪咪地繞開了資本充足率。

編輯

「通道業務」漫讀金融 | 通道的辛酸往事畫給你看

2009年以來,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的爆發性增長,除了借經濟週期之勢,通道業務功不可沒。

大資管行業,包括信託、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期貨資管……都或多或少裹挾著銀行資產出表的暗流,在通道的風口上飛了起來。

編輯

「通道業務」漫讀金融 | 通道的辛酸往事畫給你看

套利終結者?

各種表外業務加上實質上的剛兌,實際上產生了風險信用和收益的不匹配,還有不斷增加的脫離監管的槓桿和泡沫。

編輯

「通道業務」漫讀金融 | 通道的辛酸往事畫給你看

監管為此多次打補丁,終於在2018年4月27日發佈大一統的資管新規。

新規規定,“金融機構不得為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管產品提供規避投資範圍、槓桿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服務”,同時資管產品不允許多層嵌套。

編輯

「通道業務」漫讀金融 | 通道的辛酸往事畫給你看

這些條款被認為是新規的大殺器。

不過給了緩衝期:2020年底。不難理解為何很多機構對此如臨大敵,很明顯,之前靠通道業務賺了大錢的機構們,眼看這碗飯就要被砸了,很多高槓杆的金融產品,可以就會出現違約風險,隱匿的不良資產就要相繼曝露。

不過,相對於清理中介機構那些套利取巧、蠅營狗苟、套多層馬甲賺快錢的方式,新規更重要的意義是,為資管建立了新框架、新規範,打破剛兌,讓資管行業迴歸本源。

這是著眼於中國大資管行業長期發展的大格局!用心良苦啊。

而且,新規清晰劃分了表內與表外的差異化運作——表外即“資管業務”,非標要轉標,銀行可設立資管子公司,非銀機構可轉型ABS和主動管理;表內的還是表內,該入表的還要入表,該監管的指標一樣不少。

凱撒的歸凱撒,剩下的……還是歸凱撒。若資產管理迴歸本源,背後拼的就是募集資金和投資管理能力了。這樣小銀行日子更不會好過。

利率市場化之前吃利差,市場化之後走同業和通道,現在,或許是時候靠自己了。

好在國民財富還在持續快速增長,未來市場潛力空間巨大。

作者 where春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