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衙前農民運動紀念:衙前農村小學

蕭山衙前農民運動紀念:衙前農村小學

蕭山衙前農村小學舊址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時,全國有黨員50餘人,曾在杭州學習、工作過的陳望道、俞秀松、施存統、沈玄廬等就是其中的一部分。黨成立後,首先集中主要力量領導工人運動,但黨內已有一部分人開始注意農村工作,尤其是曾在杭州學習、工作過的先進分子已經在關注農村和農民問題,對馬克思主義中有關農民問題的理論進行了宣傳和介紹。

為了迅速提高農民階級的思想覺悟,促進農民的團結和聯合,先進知識分子提出了與勞動者聯合的思想,其中也包含了與農民的聯合,這比當時只強調與工人階級相結合的思想更全面。他們深入農村,從教育入手,啟發和發動農民,使廣大農民投身於革命鬥爭之中。

蕭山衙前農民運動紀念:衙前農村小學

沈玄廬

1921年4月,沈玄廬回到家鄉蕭山衙前,著手開展農民運動。衙前地處蕭(山)紹(興)平原,是浙東運河沿岸的一個農村小鎮,距省城杭州30餘千米。這裡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堪稱魚米之鄉。然而,在軍閥政府的統治下,農民深受地主豪紳的壓迫和剝削,終年不得溫飽。若遇災年或疾病,農民只能賣兒鬻女,背井離鄉。當年衙前北部坎山一帶,因歉收斷糧,餓死者達100餘人。農村經濟的凋零,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貧窮的農民渴望著有人來指引一條活路。

衙前農民運動是從籌辦農村小學開始的。創辦農村小學,是為了讓窮苦農民的子女得到教育,為農民維護自身的權利和解放創造條件。沈玄廬邀請原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教師劉大白,學生徐白民、宣中華、唐公憲以及原杭州女子職業學校學生楊之華等人,共同籌辦衙前農村小學,同時開展農民運動。他們通過訪貧問苦和社會調查,動員窮苦農民將子女送到小學讀書,向農民宣傳革命道理。教師們還經常深入群眾,幫助農民分析貧困的原因並非“命中註定八字苦”而是地主掠奪和剝削的結果,是私有制社會所造成的惡果。在籌辦農村小學的過程中,他們還辦起了“龍泉閱書報社”,出借進步書刊。

農村小學的教員們在進行思想發動時,抓住農民身邊所發生的有影響的事來啟發農民的階級覺悟。四五月間,衙前村農民李成虎兄弟和一些農民,因上年被賒去的油菜籽錢無法要回,生活困苦,求助於沈玄廬。沈玄廬立即拿出自己的錢給他們,並對他們說:這筆錢本來不是我的,而是你們種我的田,還來的租,這是你們農人自己的血汗,現在只好算農人幫助農人,不好算是我幫助你們。並藉機進一步啟發他們要團結起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只有團結起來進行鬥爭,才有農民自己的活路。

通過宣傳教育,農民們開始捍衛自身的權益。同年5月,正當青黃不接之際,一些糧商乘機哄抬米價。在衙前農村小學教員們的支持下,李成虎把圍身布綁在竹竿上當大旗,帶領農民,佔領了龕山的“周和記米店”及附近其他哄抬糧價的米店,迫使糧商恢復了原價。接著,又與紹興縣知事評理,爭得了原被紹興縣官紳把持的蕭紹公河西小江的養魚權和捕魚權。這些鬥爭的勝利,使農民看到了自身團結的力量。

從8月開始,為了喚醒更多的農民投身革命鬥爭,推動農民運動的開展,衙前農村小學的教員們先後到衙前、龕山、航塢山北等地進行演講。他們在演講時頭戴氈帽,身穿普通農民衣服,操著當地方言,講的道理又明白易懂,因此深受農民歡迎。聽演講的農民從第一次的百十來人增至數千人,周圍二三十個村的農民都趕來聽講。8月19日,沈玄廬在龕山東做了題為《誰是你們的朋友》的演講,從“金錢的發生”來揭露剝削的秘密,指出“世界不是金錢的世界,是勞動者的世界,勞動者是我親愛的朋友。世界上一切東西,都應該歸勞動者所有”。9月23日,沈玄廬在航塢山北又做了題為《農民自決》的演講,進一步揭露了地主剝削的殘酷,明確提出了“廢止私有財產,土地公有”的主張,並強調這個主張的實現,取決於農民團結的力量和組織上的努力。上述關於反抗地主剝削,團結和組織起來的思想,很快在蕭紹平原的農村中傳播開來。

蕭山衙前農民運動紀念:衙前農村小學

發表在1921年12月12日上海《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的評論文章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衙前農村小學於9月26日正式開學。在《衙前農村小學宣言》中,明確提出了該校將為窮人的兒女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學校將堅持無產階級的教育性質,擺脫和摒棄為有產階級訓練爪牙的教育。因此該校免費吸收農民子弟入學,開學時有學生50餘名,分設5個班。在教育內容上,不僅開設國語、算術等文化課,還置辦了農船、鐵鉗等農具,學習勞動技能,以達到“不但要教學生以人生必須的知識技能,並且要隨時以實用的知識教一般農民”的目的。學校還注重和學生家庭的聯繫,以此打開了學校和社會的隔膜,促進學校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學校化。學校還開設了成人班,利用農閒時間開課,一面教文化,一面宣傳革命道理。衙前開辦的新型農村小學,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上海《民國日報》副刊《覺悟》發表了多篇文章,為此作了評述,希望再有第二、第三個像衙前這種形式的農村小學,在中國農村產生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