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負面新聞屢上熱搜,“妖魔化”的標籤請不要貼給幼師

幼師負面新聞屢上熱搜,“妖魔化”的標籤請不要貼給幼師

今年以來,似乎在熱搜頭條的新聞事件裡,關於幼兒教師的負面新聞出現的比以往更頻繁了。一時間,幼兒園和幼兒教師彷彿成了眾矢之的,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很多人心裡不禁困惑:幼師這個行業為什麼會被貼上“妖魔化”的標籤呢?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轉載自日敦社幼師學院,希望可以幫大家解決心中的困惑。

1、幼師負面新聞屢上熱搜,引發信任危機

2012年10月,幼師顏豔紅虐童事件震驚全國。自此以後,幼師的負面新聞就被頻頻曝出,在網上引發全民熱議。

這些報道圖文並茂地再現了幼師虐童的具體手段,如 “用開水燙……”“用針釘……”“用牙咬”“用被子蒙”“騎打”“拍男童裸照”“餵食安眠藥”等,著實令人觸目驚心。一時間,幼師和幼兒園成了眾矢之的。

幼師負面新聞屢上熱搜,“妖魔化”的標籤請不要貼給幼師

虐童事件新聞報道

據微博熱搜博物館數據統計,自2020年4月起,短短4個月內,“幼師”就屢次登榜,總搜索量幾近千萬。

幼師負面新聞屢上熱搜,“妖魔化”的標籤請不要貼給幼師

新聞媒體對幼師負面形象的報道數量遠遠大於正面形象報道的數量,已經在公眾視野裡給幼師描畫了一種“標籤”形象——不負責任、道德低下、素質極差、恐怖兇殘……

媒體是怎樣給幼師群體貼上這種標籤的呢? 宋爽在《幼師形象的媒體再現及存在的缺失》一文中如是分析:“現實生活中佔更大比例的那些美好的幼師形象在媒體中絕少出現,這不能不說是媒體關注的極不平衡造成了對負面形象的誇大和渲染。”同時,“媒體再現成為人們認識世界的主要來源,人們在接受信息、形成觀念和養成認識等方面都非常依賴傳媒。”所以媒體的反應和報道成為了公眾瞭解幼師形象的重要來源和依據。

幼師負面新聞屢上熱搜,“妖魔化”的標籤請不要貼給幼師

圖片來源:《新聞報道中的幼師形象分析》

即便這不是大眾普遍認知中的幼師形象,但已然引發了社會焦慮 ,造成了信任危機。

不少幼師遇到過身邊的親戚朋友這樣問:“你們罵不罵孩子?打不打孩子?”幼兒園招生的時候,也會聽到家長的疑慮:“你們幼兒園有監控嗎?”“怎麼能有男老師呢?”

有學者指出,“媒體對負面新聞的過量報道建構了受眾頭腦中的 ‘真實世界’,容易誤導受眾對事實的判斷。

而家長的不理解和負面的社會輿論無疑增加了幼師的心理壓力,影響了幼師的職業認同。” 一位幼師曾經說過:“我在街上走,別人問我你的職業是什麼時, 我都不敢說我是一名幼師。”

連鎖效應帶來的問題不止於此。當幼兒園出現意外安全事故時,少數家長會佔據高位、把控輿論導向,以向媒體曝光和發微博來要挾幼兒園賠償,甚至誣陷老師。

就算事實沒有調查清楚,有的幼兒園為了保護聲譽和生源,也會選擇懲罰老師,息事寧人。

長此以往,這個職業能受人尊重嗎?社會地位從何談起?幼師轉行、幼兒園聘不到老師可以說跟社會輿論導向不無干系。

2、暖心事件其實不少

媒體對日常狀態中幼師群體普遍忽視,但在負面新聞的夾縫中,我們其實也能看到一些傳播正能量的報道,這些才代表著絕大部分幼師的職業操守和道德精神。

今年7月初,四川瀘州一所幼兒園的孩子們在操場玩耍時,被突如其來的暴雨困在遮陽棚內。雨越下越大,小朋友們越等越著急。為避免危險發生,3名老師冒著大雨,撐傘將48個孩子一個個揹回了教室。

幼師負面新聞屢上熱搜,“妖魔化”的標籤請不要貼給幼師

7月2日,在貴州省畢節市發生了一場4.5級的地震,一所幼兒園24名幼兒老師讓孩子們第一時間躲到自己的課桌底下。等到劇烈晃動結束之後,只用了17秒,就成功地帶領全幼兒園176名孩子安全撤離。

幼師負面新聞屢上熱搜,“妖魔化”的標籤請不要貼給幼師

今年新冠病毒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上海美蘭湖幼兒園園長、教師不畏辛苦和風險,立即到當地的口罩廠支援生產,將幼師的手工技能用在了刀刃上。

幼師負面新聞屢上熱搜,“妖魔化”的標籤請不要貼給幼師

就在你我身邊,還有成千上萬的幼師奮戰在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線。

幼師負面新聞屢上熱搜,“妖魔化”的標籤請不要貼給幼師

3、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壞事”都在網絡和生活中均引起了軒然大波,而上述的“好事”並沒有得到廣泛的關注。為什麼“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呢?

心理學認為,負面消息更能迎合公眾好奇心理和社會訴求;傳播學認為,由於生存壓力,媒體把“眼球效應”當成第一追求,使負面消息不斷“膨大”;社會心理學認為,社會矛盾的集中顯現給不良情緒發酵提供了土壤,加劇了負面消息的傳播;

加上互聯網新媒體的膨脹,助力了負面新聞在短時間內形成強烈的輿論場……種種因素讓幼教行業、幼師群體時常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

這樣的現象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到底哪天可以結束呢?要等到此類新聞多到讓人徹底麻木嗎?

媒體應該去最大程度地展示真實、體現理性,實現人文關懷。正如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所言,

“關於任何社會群體的真相,雖然其缺點與惡習不應被排除,但是還應包括對其價值觀、抱負和普遍人性的認可……如果人們能接觸到某個特定群體生活的核心真相, 他們將逐漸建立起對它的尊重與理解。”

4、心聲若無人知曉,負面事件依舊會暗自增長

說起“虐童”,最終繞不過的話題還是法制的完善,幼兒園管理、幼師聘用的完全規範化,以及管理者對幼師心理的洞察與體諒。我們也呼籲有過精神創傷、心理調節能力差的人千萬不要去幼兒園插一腳,這是保護孩子,也是保護自己。

電影《大佛普拉斯》裡有句觸動人心的臺詞:“雖然現在已經是太空時代了,人類可以搭乘太空船到達月球,但卻沒辦法看穿每個人心裡的宇宙。”我們每天在研究課程、觀察孩子,又花了多少時間去了解老師呢?

幼兒園老師的童年底色、成長經歷塑造了他們的人格,和他們對待小朋友的方式;繁忙的工作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壓力和焦慮;他們有自己的訴求和堅持下去的希望……這些如若無人知曉,負面事件依舊會潛滋暗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