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明月

心中有明月

又到中秋,還是那輪明月。我帶著女兒到河邊散步,見到一對中年夫妻在輕聲拌嘴。妻子一旁連聲催促丈夫快回家,對於妻子的要求,丈夫很是不滿。

丈夫說:急什麼,月亮多美啊,讓我再看會兒。

妻子答:孩子還在家等著吃月餅呢。

心中有明月

看到皎潔月光下的這一幕,我心頭忽然升起一團溫暖。我饒有興趣地神態,讓女兒一臉困惑,我指了指月亮,女兒迷茫地聳了聳肩,月亮有什麼好看的呢?

在女兒眼裡,月亮也沒有什麼特別,她肯定想不通那個丈夫為什麼非要看月亮。我們沒有多說什麼,因為我知道許多事情靠語言是無法讓人真正理解的。

丈夫看到月亮觸景生情想多看會月亮,這合情合理。妻子想早點回家讓孩子吃到月餅,也沒有什麼錯誤。一路上我都在認真的思索,那位丈夫看到了什麼樣的月亮呢?也許我們每一個人眼中看到的月亮都是不一樣的。

心中有明月

前幾天,還見過一對滿頭白髮老夫妻,丈夫中風行動不便,妻子便找了一輛老式嬰兒推車,讓丈夫推著車,她在前邊牽引著。兩人一同來到河岸,然後一直手拉著手坐在那裡看著月亮,誰也沒有說話,就那樣一直默默坐在河邊看著月亮。從他們的衣著裝扮看得出並不富裕,但我認為他們的精神是富有的,富有到足以令許多腰纏萬貫的土豪、富翁感到汗顏。

心中有明月

那對雖風燭殘年、病痛纏身但依然攜手共看明月的老夫妻,著實令人羨慕。我想那對老夫妻看到應該是的一樣的月亮吧。

人們常把心靈與月亮類比,不只是因為月光如玉般潔白溫潤,更因為月亮在無邊黑暗裡默默長久的點燃了光明、孕育了希望和期盼。

心中有明月

以前曾聽老父親說起幾十年前抗美戰場上的一段往事。大家在戰壕裡日夜堅守了幾天之後,缺衣少食,幾乎精疲力盡。在這樣缺乏後勤支援、面臨極大的疲憊和傷亡的情況下,又有誰還能對未來保持強大的信心呢?那時才18歲的父親問老班長什麼時候可以回去,老班長沒有回答,大家也都沉默不語。最後,還是父親突然發現,那天的月亮特別圓、特別明亮,讓大家快看。因為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難得會見到皎潔的月亮,看著皎潔的月光,大家的心情瞬間好了起來。老班長微笑著說,快八月十五了,我們正義的戰鬥一定會取得勝利,我們一定能活著回去和家人團聚。那次戰役果真很快取得了勝利,而在以後的戰場上,夜裡一有空閒大家都聚在戰壕裡看月亮,興奮的談論著家鄉的趣事。

心中有明月

人生的過程就是這樣一個失意到奮發、從跌倒再爬起的過程,如果失意以後就此沉淪,如果跌倒後自己不願起來,那麼沒有人能真正挽救得了你,只有你自願站起來,這時候就需要一種源於外部、發自內心的精神支撐。老父親說就是那晚的月亮喚起了大家的鬥志,所以大家堅持直到最後取得勝利,那時的月亮就支撐起了大家對未來的希望,點燃了大家與敵寇血戰到底的氣概。

心中有明月

然而,月圓之期非常短暫,經過一月曲折的輪迴和寂寞的堅守,只為迎來一夜的圓滿,而那一夜還有可能被烏雲遮蔽。而中秋更是寒冷的前奏,萬物蕭殺的季節即將到來,所以中秋的月亮極易觸動人們心底傷感的琴絃,自古以來,人們對中秋的月亮賦予了太多的離愁別緒。

心中有明月

人生之中其實並不缺乏激情和理想,但許多後來都化為灰燼被人遺忘,因為實現一個理想需要付出太多沒有回報的努力,那樣的曲折和寂寞摧毀了許多人曾經以為會天荒地老的誓言。因此在現實和理想之間,在激情和寂寞之間,需要給自己的理想和現實建立一個緩衝地帶,把激情和生活聯繫起來。而這,就需要發現一個又一個美好的月亮,作為前行途中的寄託。

心中有明月

一個人在漫長的歲月裡肯定會經歷滄桑和曲折,人們對生活和月亮的感覺,多是源於不同經歷後、特定情境下,一種潛意識的情感釋放。失意也好,得意也罷,無論感覺怎樣,我們最終仍要走向遠方。努力發現事物光明和美好的一面,這很重要。這是一種能力,一種在逆境中發現優勢的能力。也是一種激勵,一種在順境中自我加壓的激勵。

心中有明月

面對季節的轉換,面對炎熱或者寒冷,面對成功或者失敗,我們確實需要多一點點勇氣,多一點點執著。毛澤東主席寫給妻子的詩詞中都有月亮,很喜歡其中一句:忽道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因為那裡面不僅蘊含著一種纏綿悱惻的刻骨柔情,還蘊含著一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肝膽相照和英雄意氣。從中我們或許可以獲得某種啟示:月亮也可以是一種的力量。

心中有明月

月亮就在那裡,每個人都能看到月亮,但是你看到了什麼樣的月亮,最終還是由你自己決定。


  • 編審:吳建銘 李華靖
  • 責編:華 嫻
  • 圖文:張世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