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休假?居然還有長達一個月的假期?

一說起放假,應該是現代上班族最喜歡從老闆嘴裡說出來的一個詞,那麼在古代當時有沒有放假,又是如何放假的呢?

有記載的最早休假大約在公元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開始,那時候的公務員大概上五天班可以回家休息一天,這種假期官方說法叫做“休沐”,從這個沐字其實我們也能猜個大概,說白了其實就是讓官員回家洗澡。

古代也有休假?居然還有長達一個月的假期?

到了唐代,在延續漢朝休假的基礎上增添了很多節假日,唐朝政府規定,“休沐”制度從原來的五天一休改為十天一休。稱為“旬休”,分為上旬、中旬、下旬,當時叫做上浣、中浣、下浣。“浣”也是洗頭洗身的意思。王勃的《藤王閣序》中就提到:十旬休假,勝友如雲。乍一聽,好像唐朝休假比漢朝少了,但是唐朝除了旬休外,各種重大節日也都會放假。如元旦清明冬至三個假都是放七天假期,直接多了三個黃金週。中秋、夏至和臘八節也有放假三天的規定。而一天的假期在唐朝也很常見,加起來大致有二十多個。

古代也有休假?居然還有長達一個月的假期?

到了宋朝,公務員甚至可以帶薪休假,法定的春節、元宵各放假七天,加起來長達半個月。緊接著就是紀念趙氏宋太祖宋太宗哥倆的紀念日,各放假三天。然後是冬至放假七天,還有就是宋真宗裝神弄鬼自導自演上天賜書的天慶節放假五天。前前後後春節加起來都快長達一個月假期了,真是羨慕死個人。

但是當官的一連三十天放假,就有人會擔心影響官員的工作效率,包拯包大人就給宋仁宗寫了一封奏摺,建議減少七天長假,同時要求官員一方面在休假期間熟讀經典,一方面多深入群眾,體察民情。可以說包青天的建議利國利民非常不錯,但是估計也少不了其他官員們私底下的吐槽。

古代也有休假?居然還有長達一個月的假期?

明清時期的官員則相對來說就苦逼了多了,不僅工資不如唐宋時期,而且休假也大幅減少。明代就漸漸減少了旬休,到後來甚至乾脆把旬休制度取消掉了。官員們的全年休假加起來只有五十多天,但是有一個群體除外,那就是庶吉士。庶吉士由通過科舉考試中進士的人當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負責為皇帝起草詔書,也有為皇帝講解經籍的,是為明內閣成員的重要來源之一。所以這些庶吉士可以享受有五天一沐的假期 。永樂期間,明成祖朱棣把元宵節休假增加到了十天,官員可以休養生息,不奏朝事。民間百姓出門賞燈、逛花市、放焰火,載歌載舞等也都不干涉。

古代也有休假?居然還有長達一個月的假期?

到了清代,休假制度基本是沿襲明代。清代用封印休假的方式把冬至、元旦、元宵節連在一起放,前後加起來也有一個月左右的休假時間。所謂封印指的是將代表權力與地位的印綬封存起來,暫停辦公的儀式。

不過說了這麼多,其實休假制度在古代主要是針對官員的,而民間老百姓都忙著農活和生意往來,除了一些重要節日,其他日子都不存在休假一說。這麼一想,身為現代人的我們享受著各種假日,實屬幸福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