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第十五章 本經陰符篇

本經陰符是《鬼谷子》中理論性較強的一部分,其內容主要是關於修身養性的方法。本經,意為基本綱領。陰,意為隱秘。符,意為符言。包括“盛神”、“養志”、“實意”、“分威”、“散勢”“轉圓”、“損兌”等七篇。由於這一部分與其他部分的風格截然有別,有人認為是後人的附會,還有人認為是“鬼谷先生”的另一本古陰符,被誤為一體。但無論如何這是一些很有特點的論述,多為歷代學者所注意。其中內容多為道家、陰陽家的語言,有隆重神秘色彩。【原文】

盛神①法②五龍③。盛神中④有五氣⑤,神為之長⑥,心為之舍⑦,德為之人⑧。養神之所,歸諸道⑨。道者天地之始⑩,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生受之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而知之者,內修煉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故人與生一,出於化物。知類在竅,有所疑惑,通於心術,術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之謂化。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養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於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產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註釋】

①盛神:使神靈之氣盛大。盛,興盛、旺盛。神,指人的意志和精神。

②法:效法。《商君書·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

③五龍:五行中的龍仙。五行,是我國古代有關宇宙變化的一種學說,認為天地間有金、木、水、火、土五種流轉不停的元素,構成萬事萬物。龍是古代想象中的神獸。本句點出《本經陰符》首篇內容是“盛神”,“盛神”的辦法就是效法“五龍”的作為。陶弘景闡發本句雲:“五龍,五行之龍也。龍則變化無窮,神則陰陽不測,故盛神之道法五龍也。”

④中:內臟。《素問·陰陽類論》:“五中所主。”

⑤五氣:指心、肝、脾、肺、腎等五臟之氣。氣在這裡被認為是積聚以成萬物的物質。如《易·繫辭》有:“精氣為物。”陶弘景注云:“五氣,五藏之氣也,謂神魂魄精志也。”

⑥神為之長:神是其中居於首位的。神,指五氣神、魂、魄、精、志中居首位之神。之,代詞,指五氣。長,首領。

⑦心為之舍:心是神氣居住的地方。之,代詞,指神氣。舍,住所、居住。

⑧德為之人:德是人的本原。陶弘景釋以上三句雲:“神居四者之中,故為之長;心能捨容,故為之舍;德能制邪,故為之人。”

⑨養神之所,歸諸道:養神的途徑,歸於道。養神,指盛養神靈之氣。道,萬事萬物的本體或本原。

⑩道者天地之始:道是天地萬物的開始。

一其紀也:一是道的開端。其,代詞,指上文的“道”。紀,絲的頭緒。《墨子·尚同上》:“譬若絲縷之有紀,網罟之有綱。”

造:創建、製造。《尚書·康誥》:“用肇造我區夏。”《禮·玉藻》:“大夫不得造車馬。”

宏:廣大、宏大。

化:造化,自然界生成萬物的功能。本句意為:包容各種無形化育萬物之氣。

神靈:指上文“道”、“一”。陶弘景闡釋雲:“無名天地之始,故曰道者天地之始也。道始所生者一,故曰一其紀也。言天道混成,陰陽陶鑄,萬物以之造物,天地以之生成,包容弘厚,莫見其形,至於化育之氣,乃先天地而成,不可以狀貌詰,不可以名字尋,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是以謂之神靈。”一說“神靈”為“神明”之誤,可供參考。

化端:變化的開端。

德養五氣:俞樾《諸子平議補錄》認為即“得養五氣”。此說可從。下文“五氣得養,務在舍神”可為印證。本句意為:心、肝、肺、腎、脾五臟產生的精、魂、魄、神、志五氣得到滋養。陶弘景則釋為:“循理有成謂之德。五氣各能循理,則成功可致,故曰德養五氣也。”陶說可為參考。

得一:一為數之始,又為物之極。得一,純正之意。《老子》有:“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天下為正。”其注云:“喻古先聖獲道純也。”

乃有其術:於是術就自然產生。

心氣之道所由舍者:心氣的通道和所居住的地方。心氣,即前文五氣中的神氣。舍,居住。

神乃為之使:神氣是心的使者,溝通內外。

九竅:指口、鼻、眼、耳及二便九個孔洞。

十二舍:是指目、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事等而言。陶弘景雲:“十二者,謂目見色、耳聞聲、鼻受香、口知味、身覺觸、意思事,根境互相停舍,故曰十二舍也。”

氣之門戶:意為五臟之氣的出入口。

心之總攝:意為心的控制器。總攝,總管。

生受之天:道本是由上天傳授到人間的。生,本性、天性。受,接受。

真人:道家稱存養本性的得道之人。《莊子·大宗師》:“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

與天為一:與天合為一體。

內修煉:通過內心的修煉。陶弘景釋之曰:“內修煉,謂假學而知之者也。”

聖人者,以類知之:聖人就是通過類推而明道。

人與生一,出於化物:人產生在天地之間,是無為自然的作用,人誕生之後就從物而化。

知類在竅:人認知事物加以分類是通過九竅。類,種類、分類。

有所疑惑,通於心術,術必有不通:意為假如根據九竅還不能知曉而陷於迷惑,術就不通。陶弘景釋雲:“然竅之所疑,必與術相通,若乃心無其術,術必不通矣。”

五氣得養:指五臟之氣得到培養。

務在舍神:努力使神氣停留。

化:化育。

靜:安靜。

和:和順、諧和。

四者:指志、思、神、德而言。

存而舍之:保有而停駐。

神化歸於身:神道的變化歸於自身,意為得道修養心性於自身。陶弘景對這一段詮釋有助於理解:“四者能不衰,則四邊威勢無有不為,常存而舍之,則神道變化自歸於身,神化歸身,可謂真人。”

執一:專一。《荀子·堯問》有:“執一無失。”

產:養育。

懷:心裡包藏著某種思想感情。《戰國策·魏策四》:“懷怒未發。”

天心:天帝之心意。此處指天道自然之心。

施:散佈。

無為:道家指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

行:施行。

士:古時四民之首,位於庶民之上,指行文習武之民。

【譯文】

使人的意志和精神盛大可以效法五行中的龍仙。旺盛的精神中積聚有神、魂、魄、精、志五氣,其中神氣是居於首位的,心是神氣居住的地方,德是人的本原。養神的途徑,歸於道。道是天地萬物的開始,一是道的開端,萬物的創建,天地產生,都源於道。包容無形化育萬物之氣,在天地之間生成,不見形跡,不知其名,是神靈之氣。所以道是神明的本原,也是變化的開端,所以能夠養育五氣,心能夠純正,於是術就自然產生。術,是心氣的通道和所居住的地方,神氣是心的使者,溝通內外。口、鼻、眼、耳、二便等九竅,目、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事等十二舍,是五臟之氣的出入口,心則是其總控制器。道本是由天傳授到人間的,那些存養本性的得道之人就是真人。真人,與天合為一體。而知曉道術的人,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是稱作聖賢的人。聖賢的人通過類推而明道。所以人產生在天地之間,是無為自然的作用,人誕生之時就從物而化。人認知事物加以分類在於九竅,假如根據九竅還不能知曉而陷於迷惑,術就不通。一旦相通,五臟之氣得到培養,努力使神氣停留,這就稱作化育。化育五氣,志氣、思氣、神氣、德氣,神氣是前提。安靜和順,就是養氣,養氣就可使五氣和順。志、思、神、德四者不衰減,那麼四邊威勢無所不為,常保存下來,那麼神道的變化就歸於自身,就是真人。真人,與天同體,與道相合,執守“一”而養育萬物,包容天道自然之心,佈德養育五氣,以無為方法包育志意、思慮,而施行威強之勢。士人通達此道,神氣強盛就能養育志氣。【原文】

養志①法靈龜②。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③。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則心散④,心散則志衰⑤,志衰則思不達也。故心氣一則欲不徨⑥,欲不徨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理達則和⑦通,和通則亂氣不煩⑧於胸中。故內以養志,外以知人,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職分明矣。將欲用之於人⑨,必先知其養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其氣志,察其所安⑩,以知其所能。志不養,則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志失而心氣虛;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神喪則彷彿,彷彿,則參會不一。養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註釋】

①養志:培養志向。

②靈龜:靈驗的龜。古人以龜卜吉凶。本句意為培養志向的方法要效法靈龜。陶弘景釋雲:“志者察是非,龜者知吉凶,故曰養志法靈龜。”

③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養志的原因,是因為心氣不通達。心氣,五氣之一,即神氣。達,通達。

④心散:心意散漫。

⑤衰:減少、削弱。

⑥徨:閒暇。不徨,指慾望不多。

⑦和:和順。

⑧煩:煩躁、煩悶。

⑨將欲用之於人:如果想用來考察人。

⑩察其所安:考察他的安詳程度。

應對不猛:應對不急驟果斷。猛,急驟,迅捷。

彷彿:大體相像,此處指意志恍惚。陶弘景釋雲:“彷彿,不精明之貌。”

參會不一:志、心、神三者交會不純一。參,配合成“三”的事物。會,交會。陶弘景釋雲:“神不精明,則多違錯,故參會不得其一。”

安已:指慾望少、心安靜。

威勢不分:威勢不會散亡。

乃能分之:就能分散它。陶弘景釋“分”字雲:“上‘分’謂散亡也,下‘分’謂我有其威而能動彼,故曰乃能分也。”

【譯文】

培養志向效法有靈性的龜。養志的原因,是因為心氣不通達。有了慾望,就要存入心中而去滿足它。心志受到慾望的驅使。慾望多則心氣散,心氣散則志氣衰,志氣衰那麼思緒就不能通達。所以心氣專一,慾望就不多。慾望不多,那麼志意就不會衰竭,志意不衰竭那麼思緒就通達。思緒通達就會和順通暢,和順通暢那麼亂氣就不會在胸中煩躁。所以內要養育心志,外應瞭解他人,養志就會心氣通暢,瞭解他人就會職分明晰。如果想用來考察人,一定要先知道他養育心氣的功夫,判斷人氣盛衰的程度,而養育志氣,考察他的安詳程度,以知道他的才能。志氣不養育,心氣就不鞏固;心氣不鞏固,思慮就不通達;思慮不通達,那麼志意就不堅實;志意不堅實,那麼應對就不果斷;應對不果斷,那麼志氣就會喪失,心氣就會空虛;志氣喪失心氣空虛,那麼就喪失了神氣;神氣喪失就會意志恍惚不精明;恍惚不精明,那麼志、心、神三者交會就不純一。養志的開始,務必要慾望少,心安靜;內心安靜,才能志意堅實;志意堅實,那麼威勢就不會分散。常固守神明,就能威鎮別人。

【原文】

實意①法螣蛇②。實意者,氣之慮也⑨。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明榮④,慮深遠則計謀成。神明榮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⑤。意慮定則心遂安,則其所行不錯,神者得則凝。識氣寄⑥,奸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⑦。故信心術⑧,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慮之交會,聽之候之也⑨。計謀者,存亡之樞機⑩。慮不會,則聽不審矣,候之不得。計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思之大虛,待神往來。以觀天地開闢,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於無方而神宿矣。

【註釋】

①實意:堅定意志。實,充實。意,思想。

②螣蛇:傳說中的神蛇,能騰雲駕霧。

③實意者,氣之慮也:意志堅實,氣就變得平和,慮就變得詳明。

④榮:繁茂、旺盛。指神明爽朗。

⑤間:干犯。

⑥寄:寄住、依附。

⑦言無由心:言語不是發自內心。

⑧信心術:使心術誠實。

⑨待人意慮之交會,聽之候之也:待人接物必須誠心盡意,上下交流,傾聽然後可知。

⑩樞機:此指存亡的關鍵。

審:明白、清楚。

意無所信,虛而無實:意志無所相信,就成為虛而不實的東西。陶弘景釋之雲:“計既失矣,意何所恃,惟有虛偽無復誠實。”

五臟:指心、肝、脾、腎、肺。

六腑:指膽、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

內視:內自省察。

反聽:外聽他人意見。

定志:志慮安定。

造化:指自然的創造化育。

政理:為政之道。

牖:窗戶。

天道:天象。

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連續上文之意,即不用所見即能發出命令,不用推行就能達到。

應:應和、應付。

無方:沒有極限。

宿:停留。

【譯文】

堅定意志,要效法傳說中的神蛇。意志堅實,氣就變得平和,慮就變得詳明。心要安寧鎮靜,思慮要深遠。心氣安寧那麼就神明爽朗,思慮深遠計謀就能成功。神明清爽那麼志氣不可紊亂;計謀成功那麼功業就難以干犯。意念思慮安定那麼心緒就會安詳,那麼行為就不會錯亂,神氣就會得以成功。五氣依附,奸邪之氣就會乘機侵入,奸詐邪說就會得以迷惑,言語不是發自內心。所以要使心術誠實,抱守真一而不變化,待人接物必須誠心盡意,上下交流,傾聽然後可知計謀,是存亡的關鍵。思慮不集中,那麼聽到的情況就不明白,等候也不能得到。計謀失敗了,那麼意志無所相信,成為虛而不實的東西。自然無為而求得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氣神氣魂氣魄氣固守不移動,就能內自省察,外聽他人意見,安定志慮,思想進入虛幻,等待神明往來。以此可以觀察天地開閉,知曉萬物之造化,發現陰陽運動的終始,推斷人事治國的本原,不出門而知天下事,不推窗而知天道自然規律。不用所見就能發出命令,不用所行就能達到目的,這就是道:心知可與神明相通,應付無窮而神明永駐。

【原文】

分威①法伏熊②。分威者,神之覆③也。故靜固志意④,神歸其舍⑤,則威覆盛矣。威覆盛,則內實堅⑥;內實堅,則莫當⑦;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鎰稱銖⑧。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撓⑨其一指,觀其餘次,動變見形⑩,無能間者。審於唱和,以間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將欲動變,必先養志,伏意以視間。知其固實者,自養也。讓己者,養人也。故神存兵亡,乃為之形勢。

【註釋】

①分威:分佈威勢。指威勢分散,而佈於各個部分,蓄積待發。

②伏熊:熊在搏擊時先趴下然後突然出擊,故曰伏熊。本句意為分佈威勢要效法熊的動作。陶弘景解釋“分威”雲:“精虛動物謂之威,發近震遠謂之分。”

③覆:覆蓋。

④故靜固志意:所以應使志向思慮堅固安靜。

⑤神歸其舍:神就歸於所居之處。舍,客舍、居住。

⑥威覆盛,則內實堅:外在威勢覆蓋盛大,那麼內在志意就堅實。

⑦當:抵擋。

⑧若以鎰稱銖:就像用“鎰”來衡量“銖”一樣。“鎰”、“銖”是古代重量單位,此處是運用自然、輕而易舉之意。正如陶弘景闡發雲:“言威勢既盛,人物肅然,是我實有而彼虛無,故能以我實取彼虛,以我有取彼無。取之也,動必相應,猶稱銖以成鎰,二十四銖為鎰者也。”

⑨撓:彎曲。

⑩動變見形:運動和變化能體現出來。

無能間者:沒有能離間的。

以間見間:以離間的辦法發現裂隙。

伏意:隱藏意圖。

神存兵亡:神氣存養武力對抗消失。

【譯文】

分佈威勢效法匍伏的熊。分佈威勢,就是要覆蓋自己的精神力量。所以應當使志向思慮堅固安靜,神氣就歸入心中,那麼威勢分佈就很深廣了。威勢深廣,那麼內在意志就堅實;內在意志堅實,就不可阻擋;不可阻擋,就能分散他人威力,震動他人氣勢,如天一樣蓋住。我實有而對方虛無,取之輕而易舉,就像用“鎰”來衡量“銖”一樣。所以一舉動就有人跟隨,一倡議就有人應和。彎曲一根指頭,觀察其餘,運動和變化都能發現,沒有能夠干擾的。仔細觀察唱和的情況,以離間的辦法發現間隙,行動明確而威勢可以覆蓋。將有所動作,一定要先養志氣,隱藏意圖以發現間隙。懂得自我鞏固,就是自我修煉。自己謙讓,是能包容他人。所以神氣存養武力對抗消失,就可以形成自己的形勢。

【原文】

散勢①法鷙鳥②。散勢者,神之使也③。用之,必循間而動。威肅、內盛,推間④而行之,則勢散。夫散勢者,心虛志溢⑤。意衰威失⑥,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⑦。故觀其志意為度數⑧,乃以揣說圖事⑨,盡圓方、齊長短⑩。無間則不散勢,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勢分矣。故善思間者,必內精五氣,外視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動則隨其志意,知其計謀。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以神肅察也。

【註釋】

①散勢:分散勢力。

②鷙鳥:一種兇猛的鳥。

③散勢者,神之使也:分散勢力,就是神氣的推動。陶弘景注云:“勢由神發,故勢者神之使。”

④推間:推算間隙。

⑤心虛志溢:心胸謙虛意志飽滿。陶弘景釋雲:“心虛則物無不包,志溢則事無不決,所以能散其勢。”

⑥意衰威失:意志衰微而削弱威勢。

⑦言外而多變:言辭外露而多譎變。

⑧度數:揣度判斷的標準。

⑨揣說圖事:揣度然後圖謀行事。

⑩盡圓方、齊長短:盡圓方自然之理,使長短各有所用。

精五氣:精通蓄積五氣。五氣,見《盛神篇》。

動而不失分散之實:行動而實際上不失去分散威勢的作用。

勢敗者,不以神肅察也:不以心神肅察,所以就威勢衰敗。

【譯文】

分散威勢效法兇猛的鷙鳥。分散勢力,就是靠精神力量推動。用這種方法,必須乘間隙而運用。威壯整肅,內氣強盛,推算時機而行動,那麼威勢自然分散。分散威勢的人,心胸謙虛意志飽滿。意志衰弱而削弱威勢,精神不專一,其言辭外露而多變。所以觀察對方誌意作為揣度的標準,揣度然後圖謀行事,盡圓方自然之理,使長短各有所用。時機不具備則不能分散威勢,分散威勢,就是等待時機而行動,行動而威勢可以分散。所以善於判斷時機的人,一定精通積蓄內在五氣,觀察外在虛實,行動不失分散威勢的作用。行動要了解對方誌意,知道對方計謀。勢,是有利或不利的決定因素,是權變發揮威力的重要因素。不以心神肅察,所以威勢就會衰敗。

【原文】

轉圓①法猛獸②。轉圓者,無窮之計。無窮者,必有聖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③,以不測之智而通④心術。而神道⑤混沌為一,以變論萬類⑥,說義無窮⑦。智略計謀,各有形容⑧,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兇,事類不同⑨。故聖人懷此之用,轉圓而求其合⑩。故興造化者,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觀神明之域。天地無極,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凶、成敗之所終也。轉圓者,或轉而吉,或轉而兇。聖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圓而從方。圓者,所以合語;方者,所以錯事;轉化者,所以觀計謀;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皆見其會,乃為要結,以接其說也。

【註釋】

①轉圓:指智慧像轉動的圓一樣,無窮無盡。

②猛獸:兇猛的野獸。陶弘景釋雲:“言聖智之不窮,若轉圓之無止,轉圓之無止,猶獸威無盡,故轉圓法猛獸。”

③原不測之智:追究不可測度的智慧之本原。

④通:通達。

⑤神道:神妙不測的造化自然。

⑥變論萬類:議論萬事萬物的變化。

⑦說義無窮:闡說意義無窮無盡。

⑧形容:形象和狀態。

⑨事類不同:事物類別不一樣。

⑩故聖人懷此之用,轉圓而求其合:所以聖賢人就依靠這種方法,像轉動圓形一樣求取順通合乎事理。

興:興起、發動。

動作:行動、作為。

極:頂點、極限。

乃知轉圓而從方:才知道轉圓是為了方。陶弘景釋此句雲:“言吉凶無常準,故取類轉圓,然聖人坐忘遺鑑,體同乎道,故先知存亡之所在,乃後轉圓而從其方,棄兇而從吉,方謂存亡之所在也。”

圓者,所以合語:圓變化無窮,因此使語言自由旋轉。陶弘景釋雲:“圓者,通變不窮,故能合彼此之語。”

方者,所以錯事:方則安穩,是為了處置事情。陶弘景釋雲:“方者,分位斯定,故可錯有為之事。”

轉化者,所以觀計謀:轉兇為吉,就可觀察計謀的得與失。

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待人處事,可以觀察進退是非。

皆見其會:以上四者都可以見到它們交會。皆,都、全部。指以上“圓者”、“方者”、“轉化者”、“接物者”四者。

乃為要結:然後總結其中要領。

以接其說也:以繼續其學說。

【譯文】

智慧無窮,就像轉動的圓一樣不止,可以效法威猛無窮的猛獸。轉圓,就是不可窮盡的計謀。無窮的計謀,必須具備聖人之心,以追究不可測度的智慧本原,以不可探測的智慧去通達心術。而神妙不測的造化自然混沌為一體,去議論萬事萬物的變化,闡說意義無窮無盡。智慧謀略,各有形象或狀態,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兇,根據事物類別各不一樣。所以聖賢人就依靠這種方法,像轉動圓形一樣求取順道合乎事理。所以聖人從興教化之始,行為無不包容大道,以觀察神明領域。天地沒有極限,人事無窮無盡,各分為不同種類。通過觀察計謀,必定知道吉凶、成敗的歸屬。轉圓變化,或者轉而成吉,或轉而成兇。聖人因為通達道義而預先知道存亡,才知道轉圓是為了方。圓變化無窮,因此使語言自由旋轉;方則安穩,是為了處置事情;轉兇為吉,可以觀察計謀的得與失;待人處事,可以觀察進退是非。以上四者都可見到它們的交會,然後總結其中要領,以繼續其學說。

【原文】

損兌①法靈蓍②。損兌者,幾危③之決也。事有適然④,物⑤有成敗。幾危之動,不可不察。故聖人以無為待有德⑥,言察辭合於事⑦。兌者,知之也⑧。損者,行之也⑨。損之說之,物有不可者,聖人不為辭也⑩。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辭不煩,而心不虛;志不亂,而意不邪。當其難易,而後為之謀,因自然之道以為實。圓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謂大功。益之損之,皆為之辭。用分威散勢之權,以見其兌威其機危,乃為之決。故善損兌者,譬若決水於千仞之堤,轉圓石於萬仞之谷。

【註釋】

①損兌:損益。損,減少。俞樾《諸子平議補錄》釋“兌”為“益”,可從。陶弘景則釋之雲:“老子曰:塞其兌。河上公曰:兌,目也。莊子曰:心有眼,然則兌者謂以心眼察理也。”

②靈蓍:蓍是蓍草,古人用來占卜,預測吉凶,故稱靈蓍。

③幾危:危險。幾,危險之意。《左傳·宣公十二年》:“利人之幾,而安人之亂。”

④適然:偶然。《韓非子·顯學》:“故有術之君,不隨適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⑤物:事物。

⑥有德:有德的人。陶弘景釋雲:“故端拱無為以待有德之士。”

⑦言察辭合於事:談話時觀察對方言辭,考察與事相合否。

⑧兌者,知之也:陶弘景釋雲:“用其心眼,故能知之。”是釋“兌”為“心眼”,可供參考。

⑨損者,行之也:排除其他觀念,所以能實行。陶弘景釋之雲:“減損他慮,故能行之。”

⑩損之說之,物有不可者,聖人不為辭也:排除之後再行說服,事物有不可行,聖人不再多加辯說。

失人之言:拋棄別人的言論。

當:面對,遇到。

因自然之道以為實:謀劃要以自然之道作為實際內容。

圓者不行,方者不止:對方用圓的計謀,令其不能實行,對方用方的計謀,令其不能停止。陶弘景闡發雲:“圓行方止,理之常也,吾謀既發,彼不得其常,豈非大功哉。”

大功:大的成績。

益之損之,皆為之辭:增加或減少,都要以說辭論其得與失。

分威散勢:見《分威篇》、《散勢篇》。

機危:危險。

【譯文】

瞭解損益要效法靈驗的蓍草。損益就是對危險的判斷。事情有偶然,事物有成敗。危險的萌動,不能不考察。所以聖人以無為對待有德之士,談話時觀察對方言辭,考察與事相合否。益,就是用其心眼,故能知之。損,就是排除其他觀念,所以能實行。排除之後再行說服,事物有不可行,聖人不再多加辯說。所以智慧的人不因為自己言辭而拋棄別人的言論,所以言辭不見長,而內心不空虛;心志不迷亂,而邪念不產生。面對遇到的困難或者順遂,後進行謀劃,以自然之道作為實際內容。對方用圓的計謀,令其不能實行,對方用方的計謀令其不能停止,這就是大的成績。增加或減少,都要以說辭論其得與失。用分威法、散勢法中權變的辦法,以使危機顯露,然後做出處理,所以善於運用損益方法的人,就好比於千仞高的堤沖決的水流,於萬仞高的山上滾落山谷的圓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