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話健康

#健康科普排位賽#

香囊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屈原的《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蘇軾的《浣溪沙·端午》“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描述了端午節前後,古人佩戴符篆,祈禱平安健康的習俗。

端午時節,天氣日漸炎熱,蚊蟲蒼蠅滋生,溼熱為患的疾病多發,古人又把農曆五月稱為“惡月”或“百毒月”。在古代,因為醫學發展的客觀限制,勞動人民對疾病的認知有限,也沒有很好的防病除疫方法,只能藉助巫術手段及傳統符篆祛病辟邪,祈福求安。

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老百姓發現雄黃粉具有驅蟲逐蛇的功效,就用裝了雄黃粉的袋子取代了符篆。慢慢地又發現將艾草、檀香等芳香藥材的粉末裝在袋子裡,做成各種好看的香包,隨身攜帶,比符篆更有效,比雄黃袋更安全。端午香囊便成為了民俗的象徵。

從中醫藥的角度講,香囊屬於中醫外治法中的香佩療法,衣冠療法。

芳香性中藥醒神開竅,防蟲驅蚊,通過口鼻粘膜、肌膚毛竅、經絡穴位吸收,經氣血經脈的偱行而遍佈全身,理氣化濁,避除穢惡之氣,而達到預防疾病,保健養生的功效。

常用的預防感冒香囊,可以根據小兒體質和氣候不同,可以選擇芳香化溼、祛風散寒配方(艾葉、佩蘭、蒼朮、白芷、菖蒲、肉桂等),或者清熱化溼、疏風通竅方(艾葉、藿香、紫蘇、辛夷、薄荷、茴香等);

防感開胃香囊, 可以選擇芳香化溼、醒脾開胃方(艾葉、藿香、佩蘭、菖蒲、蒼朮、砂仁、陳皮等);

防蟲驅蚊香囊,可以選擇芳香化濁、解毒驅蟲方(艾葉、菖蒲、山奈、丁香、薄荷、藿香、茴香等)。

香囊佩戴注意事項:白天應掛在胸前,晚間睡覺時置於枕邊,每天上、下午還需要放在鼻前各聞香1次,每次3分鐘左右,以保證芳香藥物能夠通過鼻粘膜吸收進入人體。香囊中的藥物,還需要每2周更換一次,以保持一定的藥物濃度。

過敏體質者及家中有孕婦的慎用

香囊不宜受潮,否則會影響藥效。

端午節佩戴香囊不但要根據小兒體質合理地選擇配方,還需要掌握準確的佩戴方法,只有規範使用,才能真正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端午話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