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這是一次殘忍的閱讀,但力透紙背的是生命的頑強與美好

《活著》是蜚聲國際的當代中國文學的重要作家之一餘華老師家喻戶曉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多年前買回書來,都忘記了,放在那,沒有讀,是我自已內心迴避苦難,終於在這個長假的一個午後細細讀過。

餘華在書中沒有煽情、沒有華麗的辭藻,可每一個沉重的悲劇都是痛苦的,閱讀者能感受到面對一個個鮮活生命的消失時那麻木的力量。當然,閱讀時也有輕鬆的、優美的、善良的時刻,讓我們沉浸其中。《活著》是一次殘忍的閱讀,但卻是一次有意義的閱讀,讀懂了它關於活著的意義,對我來說是一次生命的超越,生活超越一切財富,此書值得一讀!

小說是用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老農民福貴遇到收集民間歌謠的年青人,並由此回想起自己過往的人生經歷……

福貴老人用冷靜的語調講述了他自己充滿悲劇色彩的一生,這平靜不失幽默的風格讓我們與老人同悲共喜,當好運垂顧他時,我們會欣然微笑;當他遭受厄運打擊時,我們又會黯然垂淚,悲劇一個接一個地接踵而至,令人無法喘息,但你會感覺的到始終有一根弦是拉著的,那就是生命的頑強。

老人名叫福貴,年輕時是一個地主家的獨苗少爺,不學無術,風流放肆,娶了城裡米行老闆家的漂亮女兒家珍,卻經常去城裡吃喝嫖賭,罵老丈人無所顧忌的胡鬧。很快他賭的傾家蕩產,變成了一文不值的窮光蛋。不得己回了家,媳婦家珍卻沒有嫌棄他。但從此,厄運總是追隨著他的腳步。老宅被他輸了,他的父親在從老宅遷到茅屋的當天一頭栽入了糞坑;不久他為生病的母親到城裡買藥時,他自己也被國民黨抓了壯丁,飽嘗顛沛流離、炮火硝煙、飢不裡腹之後,終於死裡逃生,回到了家,但母親已病故;後來,兒子有慶也在一次意外的採血事故中被冷漠的醫生奪去了生命;女兒鳳霞因為一次高燒,失去了說話的能力,好不容易長大成人嫁給好人二喜卻死於了難產;不久,妻子家珍也死於軟骨病;女婿二喜也死於工地的意外事故;最後,死神連他年僅7歲的小外孫苦根也不肯放過,在一次生病時苦根吃多了福貴煮的豆子,可憐的撐死了!就這樣,福貴老人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相繼死去,他親手埋葬了父親,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悲傷過後,他覺著他心安了“我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四十年後,他仍然活著!並買了一頭老牛,取名“福貴”,與它相依為命,還常常與老牛假想家珍、鳳霞、有慶、二喜都在一起勞動的樣子!

作家餘華老師文風簡潔而有力,飽含感情而又理智,直抵人心。透過悲劇我們看到了生命的樂觀和頑強。作者這樣設計老人的出場: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樣黝黑,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田地耕得嘩嘩翻動,猶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隨後,我聽到老人粗啞卻令人感動的嗓音,他唱起了舊日的歌謠,先是咿呀啦呀唱出長長的引子,接著出現了兩句歌詞——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因為路途遙遠,不願意去做皇帝的女婿,老人的自鳴得意,讓我們失聲而笑。

啟示一、讀完全書,我再回來讀這一段,我們無法將眼前這個樂觀的福貴與經歷了那麼多苦難的福貴對上號!當《活著》的故事從福貴的嘴裡聽來,他講述自己的一生,在他那苦難的經歷裡立刻充滿了幸福、喜悅、歡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對於福貴來講,我們都是外人,我們無法體會福貴的幸福。這讓我們相信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啟示二:《活著》告訴我們作家的使命不是展示悲劇,發洩憤怒,更不是揭露和控訴生命的不公,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裡所說的高尚不是單純的美好,是人性中歷經磨難後的超然,是對一切發生的事物的釋懷,是對善與惡的客觀認識,並用悲憫的目光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態度!

啟示三:《活著》在歷史動盪的大背景上以貌似冷漠的語調描繪了一幅人性的畫卷。沒有一個人可以逃離生存的大時代,個人的命運與時代無法分割!每個人都要學會適應時代,學會與命運抗爭與妥協,每個人更要學會忍受,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忍受現實給予我們幸福與苦難;記住,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啟示四:《活著》用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瞬間消失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面對生死,我們誰也不知道在前面的時間裡會發生什麼,我們都是這個世界上的迷途羔羊。我們要學著在苦難來臨時,去承受和隱忍,我們要學著在苦難經歷過後樂觀的面對生活!

我最欣賞餘華老師《活著》的結尾,令我久久回味!就以此收尾吧!

敘述者看著老人和老牛在暮色蒼茫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獨自一人,“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

《活著》,這是一次殘忍的閱讀,但力透紙背的是生命的頑強與美好
《活著》,這是一次殘忍的閱讀,但力透紙背的是生命的頑強與美好
《活著》,這是一次殘忍的閱讀,但力透紙背的是生命的頑強與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