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餓》披著減肥的外衣,實際上是給歧視和壓迫的一記重拳

悲劇無非有兩種:一種是"可以解決"的悲劇;一種是"尚未解決"的悲劇。已經解決的悲劇必須讓人流淚,流淚說到底是一件痛快的事;另一種悲劇是,它在我們的現存生活中依然不可能得到解決,它只能是欲哭無淚。——畢飛宇

社會中存在無數"尚未解決"的悲劇,主流審美、傳統道德、刻板印象就像一條條固定的車軌,我們就像一列列火車,按著固定的鐵軌前行,被束縛著還不自知。

近些年來,我越發地感受到了這種無形的壓迫,這點在主流審美對女性外貌和身材的要求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大餓》披著減肥的外衣,實際上是給歧視和壓迫的一記重拳

整個社會都在鼓吹變美、變瘦、變好看,而媒介正在不斷地加深我們的刻板印象,《瘦身男女》、《克拉戀人》、《醜女大翻身》這些影視劇,似乎都在暗示瘦了就會變美,漸漸地,這幾乎已經成了社會沒有說出口的潛規則。

"我的臉上有沒有痘痘,我的體重是多少,我的腰是不是太粗了",外在的標準成了女性審視自己是否美麗的原則,儘管我們知道內在美很重要,但我們還是不可避免地去追求外表。我們先被外界監視,進而自我判斷和否定。

臺灣導演謝沛如在《大餓》裡就打破了這種帶著歧視與壓迫的刻板印象。

《大餓》披著減肥的外衣,實際上是給歧視和壓迫的一記重拳

故事是這樣的:姜映娟是一個105公斤的30歲女人,在母親的幼兒園裡做煮飯阿姨。因為身材肥胖,她走到哪都被歧視,她被貼上了"不努力"、"廢柴"的標籤。機緣巧合之下,阿娟踏上了減肥之路,節食、運動甚至是做切胃手術,直到最後阿娟都沒有瘦下來。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爛尾,我倒不這麼認為,阿娟在與減肥的對抗中,獲得了勇氣,發現了自我價值,達到了自我和解。

01主流審美的戕害

《脂肪:文化與物質性》中寫道:"胖人經常被描述為大汗淋漓、一身臭味、肥油滾滾,人們總是認定既然胖人們在心智和身體上都十分軟弱,那他們也必然肌肉無力,意志力薄弱。"

這種對胖子的刻板印象,可能存在於大部分人的腦海中。在《大餓》裡,無論是幼兒園的孩子,還是母親、亦或是戀人吳浩仁,他們的身上都刻著主流審美的烙印,他們都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了對阿娟的歧視。

①幼兒園的孩子:在歧視下長大的"無知者"

在1968年4月,一位小學教師珍·艾略特在班級中做了一個心理實驗。艾略特把班上的孩子分成了兩組,一組孩子的眼睛是藍色的,另一組則是褐色。

在第一天,褐色眼睛的孩子戴上一條褐色的領巾,是弱勢組,藍色眼睛的孩子被告知他們是比褐色眼睛的更聰明、更智慧、更高級,而褐色眼睛的孩子則被艾略特不斷嘲諷。

第二天,艾略特反轉了規則,褐色眼睛的孩子更聰明、更智慧、更高級,成了強勢組。

僅僅在這短短的兩天裡,弱勢組的學生就表現的萎靡、自卑,強勢組的孩子表現優異、自信,並且他們團結起來,去欺負弱勢組的同學。

僅僅通過這樣一個小小的心理實驗,平時友好體貼的孩子在短短几分鐘之內,變得令人討厭、兇狠並且學會了歧視。

而現在的孩子,長期處在主流審美的無形壓迫中,他們潛意識裡就認為胖子可以被歧視,胖子天生弱勢,可以任憑我們欺負。

《大餓》披著減肥的外衣,實際上是給歧視和壓迫的一記重拳

每次阿娟去到教室給孩子們分飯菜時,孩子們就會大喊:"大恐龍老師",有時他們還會跑到阿娟工作的廚房,爭搶著喊阿娟的綽號。明明阿娟還沒有結婚,會有小孩跑到她面前,說,"老師,我想看看你肚子裡的baby"。

童言無忌,卻傷人至深。孩子的惡,就在於他們歧視了別人還不自知。

因為年齡小,孩子們沒有過多自我想法,他們是無知的,他們的行為和心理就是整個社會的縮影。從這些"童言無忌"中,我們就能窺探到這個社會對胖子的惡意的一角。

②母親:被社會同化的"壓迫者"

在阿娟的家庭裡,父親是缺位的,她信念感的建立來源於母親對她的肯定,可是母親從未在心裡真正承認她。

母親事業有成,是一所幼兒園的園長,已到中年,身材還宛若少女,這樣一個肥胖、一事無成的女兒,讓她感到拿不出手。

《大餓》披著減肥的外衣,實際上是給歧視和壓迫的一記重拳

她不讓阿娟在學校裡的時候叫"媽",要叫"主任";在阿娟生日的時候,她沒有回來陪她,而是去給她報了減肥班;在同意阿娟把自己的臉印到幼兒園的宣傳單上後,因為害怕女兒的形象影響幼兒園的形象,並沒有把阿娟印上去。

這類型的母親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輕視型母親,她們能照顧好孩子的生活,但無視孩子的情感需求。

所以阿娟總是認為自己不值得別人關注,總在進行自我懷疑,所以在阿娟減肥失敗時,她既憤怒又絕望,而母親這時做的不是安慰,而是質問:"你怎麼不看看你自己,你真的有在努力嗎?"

這類母親拿社會上的那套標準要求女兒,壓迫著自己的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沒有平等和理解,只有冰冷的命令。

③吳浩仁:改變自我的"順從者"

吳浩仁(諧音吳好人)在電影前期的形象一直是積極向上的,他陽光帥氣,認真工作,積極生活。

《大餓》披著減肥的外衣,實際上是給歧視和壓迫的一記重拳

面對肥胖的阿娟時,跟其他所有人不同,吳浩仁沒有表現出半點歧視,他也有一段"胖子"的過去,他和阿娟分享自己因為胖而被取過的各種難聽的外號,鼓勵她好好減肥。

他們倆互相暗生情愫,一起看電影,一起吃好吃的食物,本來以為故事會美好地走下去:阿娟在吳浩仁的幫助下,瘦了下來,兩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偶然地,阿娟發現吳浩仁吃很多還能保持身材的原因是

催吐,他為了順應整個社會的審美觀,不惜傷害自己的身體。

《大餓》披著減肥的外衣,實際上是給歧視和壓迫的一記重拳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心理防禦機制:當我們內心深處的慾望和想法不能被自己,或者社會接受,真實的自我就會被壓抑禁錮到潛意識裡,並釋放出一個與真實自我完全背道而馳的,戴著面具的"我"。

這種真實自我被反向轉化的防禦機制,就是反向形成。

因為社會上對胖子的歧視,他催吐去維持自己的身材。他明明被阿娟吸引,卻他害怕被朋友嘲笑,不敢把身材肥胖的阿娟介紹給朋友。

對著社會這面鏡子,吳浩仁懦弱地築起了防禦的心牆,他給自己編造了個謊言:只要我順從整個社會的審美觀,我就成了社會的一份子。

正是因為對自我的不認同,才會產生這樣的心理,他既是社會的受害者,也是施害者,吳浩仁這種無意識地歧視,對阿娟來說才是最大的傷害。

02 從"順從"到"覺醒",是女主角為我們點燃的希望之火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山本耀司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性行為理論:"當一個居於優勢地位的群體歧視另一個群體時,後者不僅會被強勢群體歧視,就連他們自己也會帶著同樣的偏見,去歧視自己。"

身邊的最親密的人的口誅筆伐,孩子們的童言無忌,過路人眼中的嫌惡,這些歧視就像一把把刀,在割掉阿娟的自信心,她也越來越嫌棄自己。

在電影的開頭,有一個身材姣好、容顏美麗的女性在路上跑步,一轉頭,露出了完美的微笑,並配著旁白:"每個人都想知道,維持美好身材的秘密,其實,美麗沒有什麼捷徑,對於幸福的飢渴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大餓》披著減肥的外衣,實際上是給歧視和壓迫的一記重拳

這是減肥公司的宣傳廣告,洗腦著大眾,廣告裡的形象也成了阿娟心中那個完美的自我,美麗大方,身材窈窕,在她遇到了讓自己心動後的吳浩仁之後,她渴望成為這樣的女生。

阿娟參加了減肥班,並按照食譜嚴格執行,只破了一次戒,體重不減反增。

一邊是對吳浩仁的喜愛,一邊是減肥不成功的抑鬱,兩種心情相撞,阿娟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控制飲食,每天做運動。

《大餓》披著減肥的外衣,實際上是給歧視和壓迫的一記重拳

但是,隨之發生的一件件事情卻打擊了她的信念,她撞破了吳浩仁靠催吐維持身材的秘密,母親印的宣傳單上沒有她的照片,在她去找吳浩仁時,他在朋友面前假裝不認識她。

這些事情成了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阿娟去做了切胃手術,想要變瘦,適應這個充滿偏見的世界。

更糟糕的事情發生了,身為煮飯阿姨的阿娟,失去了味覺。

她一直在順從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換來的卻是歧視與壓迫,還有一次次的失望與絕望。

阿娟憤怒地走近那家減肥公司,把門砸了個稀巴爛,在裡面與那個完美的自我進行了一場廝殺,阿娟贏了,她戰勝了那個完美的自己。她的身份從一個順從者變成了一個覺醒者。

《大餓》披著減肥的外衣,實際上是給歧視和壓迫的一記重拳

阿娟的反抗,是為我們點燃的希望之火。當我們在面對社會上無法改變的偏見和歧視,我們該怎麼做?

既然改變世界太難,不如把焦點轉向自己。從改變自己做起,培養自信,在面對別人對自己的偏見時,有一個強大的內心,不被他人的偏見影響;鍛鍊自己"反思的能力",在說和做之前,考慮到其他人的心情,減少自己對他人的偏見。

03 寫在最後:勇氣會燃成荒野中的火焰,消弭世上所有的歧視與壓迫

這部電影的視聽手段並不高明,但是它的社會意義是非凡的。《大餓》不僅僅是對肥胖,而是對社會上所有歧視和壓迫的一記重拳。

在電影最後,阿娟依然是開頭的樣子,還是原來的體型和樣貌,並沒有變美,但是臉上已經沒了一開始的沉重無奈,在陽光下,她坐在吳浩仁的車裡,笑得開懷肆意。

《大餓》披著減肥的外衣,實際上是給歧視和壓迫的一記重拳

壓在她心頭的偏見和歧視已經被她強大的內心消化掉了,自我懷疑轉化為了自我相信

人生很長,外界的偏見和歧視那麼多,如果陷在裡面,就像在一個沒有窗戶的黑屋子裡,伸手不見五指。自己做自己的救命稻草,告訴自己勇敢一些,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曾看過一個紀錄片《我們的浪潮》,講述世界各地的小眾潮流文化,裡面講過一群特別的群體"變裝皇后"。這群男孩因為化妝變裝,曾遭受過無數陌生人的惡意,被罵"、"噁心",甚至有時還會被毆打。

面對這些歧視和壓迫,他們並沒有放棄自我,仍堅守著自己的夢想,畢竟人生這麼長,熱愛是終生的。

無論是誰,在聽到外界糟糕的聲音時,千萬不要喪失信心,勇敢地面對當下。終有一天,我們的勇敢,會燃成荒野中的火焰,消弭世上所有的歧視與壓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