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參加教研培訓,這樣做筆記,收穫更大

不少教師在教研培訓中都很積極,忙著做筆記,有時候幾乎沒有時間喝水。

記了那麼多,等到培訓結束後卻又是一種情形——基本不再翻閱。

在現場時感受到的那份激動,那樣緊張的心情,隨著筆記本的合併而煙消雲散。很多時候,曾經新鮮的筆記,僅僅成為備用檢查的臺賬,完全失去了筆記應有的學習價值。

大家一定關注過許多教學成果豐厚的老師的,他們不斷主張筆記的重要性。我甚至閱讀過不少專業教學筆記要如何做的書籍。筆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關鍵問題是——有沒有一種簡單的筆記方法,能讓筆記發揮應有的作用。

和大家分享一種“五星筆記法”,幫助大家在整理筆記時抓住核心,把握要點。這是我在閱讀成甲的《好好思考》一書時,發現的“筆記模型”。結合教師參與的教研活動,為大家做了改良與轉換。

教師參加教研培訓,這樣做筆記,收穫更大

如圖,五星筆記法的五個角,分別提示筆記的五個維度:1.提煉核心內容;2.記錄講解邏輯;3.記下疑問、啟發;4.建構思維模型、5.實施具體行動。

維度一:提煉核心

原先的五星筆記,第一個維度是“預判核心內容”。“預判”就是針對講座前而言,提示我們在聽講之前,就可以根據演講者提供的標題進行預先判斷,之後的聽講,其實是對預判的一種驗證。

教研培訓中,更多涉及事後整理,因此將“預判”改良為“提煉”,指的是用最為簡單的語言,萃取演講中最為核心的內容。不管是哪一種,“核心”都不要太多。即便再長的講座,核心的觀點也就一兩個。多了,就不叫“核心”。

例如我的《全程寫作,教出好效果》,根據題目可以預判,也可以在講座後提煉核心觀點——全程教寫。我力主寫作教學應契合學生寫作的流程,在寫作的前、中、後,整個過程實施教寫互動。這一核心觀點決定著整個講座的內容以及結構,期間的舉例也好,引述也罷,都圍繞著進行。提煉出這一觀點,就把握住整個講座的核心要義。

教師參加教研培訓,這樣做筆記,收穫更大

維度二:講解邏輯

我們聽講解,總是從頭聽到尾,總是被演講者的口語表達技巧所牽引,有的時候感覺漸入佳境,有的時候享受高潮迭起,有的時候相逢柳暗花明,有的時候卻陷入雲山霧罩,不知所云。這些感受都源於演講者進行設定的邏輯,內在邏輯與外顯內容的組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左右了我們的聽講感受。

在整理筆記時,我們要反客為主,不能再被臨場的感受所指揮,冷靜地分析與回顧——講師分享的“邏輯”,到底是什麼。例如,可以追問:講座中有提出觀點嗎?能論證觀點嗎?有多方舉證嗎?觀點有多少分支,每個分支又該如何論證主題……在整理筆記時,可以分析整個講座的內隱邏輯,這樣既有助於我們清晰地回憶講座內容,也有助於培養我們的邏輯梳理能力。

例如我的《統編習作教學設計就三招》的邏輯脈絡為:提出設計的三要素——解釋三要素——實證例舉,佐證三要素在實際中的運用——三要素的日常練習法——三要素的誤判迴避。整理出這樣的邏輯,也就明確了什麼是“三要素”,同時清晰認定三要素的實用性,瞭解三要素的具體獲取方法。邏輯的獲取,等於得到了講座中知識乾貨的“提貨券”。

教師參加教研培訓,這樣做筆記,收穫更大

維度三:疑問與啟發

這點不需贅言。在整理筆記時,很自然的會留存一些疑問,也能獲得不少啟發。

面對疑問,有條件的可以向演講者發問,也許演講者就在身邊,也許演講者會留下“提問的路徑”。例如我的演講,幾乎每次都會讓大家掃碼微信平臺“語文榕”,歡迎大家留言交流。最起碼,可以和同樣聽講的同行,分享問題,交流討論。

面對啟發,則可以選擇部分寫成隨筆、隨記,讓轉瞬即逝的“啟發”定格成永恆。很多時候啟發就在“心靈一顫”的瞬間,不記錄很快就消失,記錄了也許能成“氣候”。之前出版的《何捷老師的生動語文50問》,整個撰寫過程中,常常是被“突如其來的靈感”推動著執行的,因為我養成了習慣——有想法就寫下來。

教師參加教研培訓,這樣做筆記,收穫更大


維度四:建構模型

建構的是思維的模型,這點是“五星筆記法”中最為新穎的。

“模型”兩個字相對陌生,讓人一看覺得生冷,有點類似黑科技。關於思維模型,更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思維模型就是思想的基本過程,有人把它看成頭腦中主體認識事物的"索引夾",也有人認為就是思維結構,相當於某種圖表、格式。百度中的“思維模型”,是人憑藉外部活動逐步建立起來並不斷完善著的基本的概念框架、概念網絡。是思維活動特徵的總和或整體。不管什麼樣的觀點,思維模型一般應包括以下幾個組成因素:思維的目的,思維的過程,思維結果。優質的思維,還能在過程中具備監控與自我調節。

思維模型對人的認識具有重要作用,其實我們常接觸到一些思維模型,涉及各個領域: 比如奧卡姆的剃刀 (哲學) 、格雷欣法則 (經濟學) 、泊松分佈 (統計概率學) 、確認偏誤 (心理學)、機會成本 (經濟學) 等。美國投資家,沃倫·巴菲特的黃金搭檔,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副主席查理·芒格特別重視思維模型,他說的模型為“任何能夠幫助你更好理解現實世界的人造框架。”他還建議學習者“首先必須要去學習關鍵學科中的這些模型,然後將模型串成網格,並確保在餘生裡可以對這個網格調用自如。”

例如,在寫作教學中使用例文,應該如何用才有效,我曾經設計了“波式模型”。這一模型讓例文這一“支架”從教學的黑箱中突圍,讓教學步驟明晰,效果得到保證。在每一步教學中,例文與教學環節之間的關聯是什麼?具體應起到何種作用?這些都不是隨機生成的,可以事先預設。波式模型講究在寫作目標既定的前提下,充分預設教學序列,在適當的時候引入例文,並對其分析指導,之後由學生模仿運用,最後進行評價反饋。教與學環環相扣,猶如從投石入水的靶心開始,向外擴散出各層波環,每一環都可以清晰定位,分工明確。

教師參加教研培訓,這樣做筆記,收穫更大

維度五:轉化行動

筆記做得再好,沒有行動也是空洞的。做好筆記,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行動!

也許要做的事,要實施的改變,非常渺小,但請一定落實,一定展開行動。至少,只要行動都是有價值的。也許你準備付諸的行動是“相對長遠的規劃”,請務必不要淪為紙上談兵。列出行動計劃,如同“定好鬧鐘”,讓行動在設定的時間點上順利啟動。

不少教師在分享了《何捷老師的百字作文系統》後,就在自己的班級中開展了百字作文實驗,一開展就取得效果。還有一些教師感覺“每天寫百字會很煩,批改會很難”,自己被自己想象中的困難嚇倒了,至今沒有行動,自然沒有遇到想象中的困難,更沒有感受到百字作文帶來的紅利。沒有行動,沒有結果,沒有感受。

教師參加培訓,不能得過且過,不應渾渾噩噩。能分享,能演講的,必定有可吸收、可借鑑、可模仿的地方。五星筆記,就是一種可操作性的好方法,值得嘗試。

(作者單位:閩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教學設計##教師培訓#

歡迎關注@何捷老師的生動語文課,更多教學方法點擊專欄獲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