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財險公司入局助貸險,真的犯錯了麼?

事件概覽:玖富(NASDAQ:JFU)6月12日公告,因人保財險未履行經修訂的合作協議支付玖富直投項目下應支付的技術服務費,玖富數科集團已向北京某地方法院提起訴訟。結合今年3月份人保財險發佈的2019年報,其信用保證保險承保虧損高達28.84億元,居諸險種虧損額之首。人保財險未支付服務費無疑與助貸險業務的鉅虧有一定關係。當前財險行業正在從和助貸機構的蜜月期向分手期轉變,入局助貸險的各家財險公司在戰略上犯錯了麼?

  01

  助貸險為何會興起?

陳文:財險公司入局助貸險,真的犯錯了麼?

  從供給端來看,財險公司進入助貸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逐利。相比較這些年活得相對滋潤的壽險公司而言,財險公司的業務並不好做,大量中小財險主營方面是賠本賺吆喝,綜合成本率高於100%,賺不賺錢主要靠投資,投資收益率高的能夠賺點小錢,投資收益率低的還不夠覆蓋做保險主業賠掉的錢。對於財險公司而言,看到了年化保費收益10%以上的助貸險時,無疑是看到了創造營收和利潤的新大陸。蠢蠢欲動之下,長安責任險、陽光信保、中國聯合財險等公司紛紛加入助貸險市場。

  人保財險作為中國財產保險的大哥大,長期佔據我國車險市場份額的1/3,也是國內少數能夠將財險綜合費用率控制在100%以內的財險公司之一。2019年,人保財產險業務整體綜合成本率為98.9%,可以參考的是平安產險的綜合成本率為96.4%。對於人保財險而言,車險的市場份額相對穩定,但營收和利潤增長空間也相對有限,甚至不排除車險改革下營收和利潤萎縮的可能。佈局助貸險對於人保財險而言更多是一種佈局長遠的戰略考慮;不得不說,作為共和國保險長子的人保財險在佈局助貸險方面是非常具有市場敏銳度和戰略執行力的,2019年人保財險的信用保證保險同比增長96.66%,2018年信用保證保險同比增長134.2%,信用保證保險佔總保費收入的比重由2017年的1.41%提升至2019年的5.26%。

  從需求端來看,對於助貸機構而言,由於撮合資金來源的變化,引入高成本的保險增信正成為主動包裝到被動滿足機構資方要求的選擇。早些年助貸機構多以P2P的形式進行民間借貸撮合,引入保險合作多是為了提升P2P出借人的信任度。當時很多所謂的P2P保險並非都是信用險,實質上就是P2P資金賬戶的安全險,跟我們在支付寶每年花上幾毛錢的賬戶安全險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但是由於一些P2P虛假宣傳成了信用保證保險,帶來P2P兌付出現問題後的一系列扯皮事件。但是助貸機構撮合資金的來源變成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時,考慮到銀行信貸風控的嚴格要求,引入真正的信用保證保險作為增信手段就成為必要選擇之一。對於助貸機構而言,沒有諸如保險公司這樣的實力增信機構的引入,事實上很難獲得銀行資金。這也構成了助貸機構為什麼要在助貸鏈條上引入保險公司分潤的原因。

  正是在多方利益的驅動下,當前圍繞次級客群的消費信貸服務在國內已經成為龐大的產業鏈,產業鏈裡面包括商業銀行、信託公司、證券公司、消費金融公司、保險機構以及擔保公司等多元化主體。由於貸款的資金來源和增信手段愈發來源於持牌金融機構,整個鏈條上都可能出現持牌金融機構的風險暴露點,這點本身就是定位於經營風險的持牌金融機構介入的時候本就應當心中有數。部分保險機構因為承保消費貸而面臨虧損乃至陷入保險兌付的泥淖,也是完全應當事先理性預期到的。

  02

  開展助貸險是錯誤的選擇麼?

  當前涉足助貸險的除了平安產險,其他幾家似乎都不好受,整個財險行業都在反思開展助貸險業務的合理性。

  那麼開展助貸險是財險公司戰略上的失誤麼?

  金融創新產品的推出本來就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只是在經營業務的過程中必須要做好對於風險的管控。對於現在遭遇挫折的諸多財險公司而言,應該反思的並非是當初為何推出這樣一個產品,而應當是為何沒有做好對於助貸險產品的風險把控。

  作為助貸險鼻祖的平安普惠,堅持做的是平安體系內部項目的增信,目前看風險相對可控,或者說至少內部可以消化。但是這個對於大多數不具備獨立項目開發能力的財險公司而言,顯然不具備可操作性。與外部助貸機構合作就應當強化對於信貸項目的二次風控能力,要清醒認識到今天賺的是保費,明天賠的可能是本息。在銀保監會規範商業銀行與助貸機構的合作上,就明確商業銀行不得將核心風控外包,線上風控不能唯大數據論,強調強化商業銀行自主風控能力建設。而現在也應當是強化開展助貸險業務的財險公司的獨立風控能力的時候了。出現風險,應當明確和助貸機構之間的責任界定,在合乎法律和監管規定的前提下按照事先約定的合同來,減少扯皮行為的出現。而金融科技的應用是可以有助於解決一些問題的,諸如區塊鏈技術的引入使得保險對應的底層資產更為透明,在更加明晰責任界定的同時也減少了不可預測風險爆發的可能。

  對於中小財險公司而言,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陷入大數法則的迷幻。2013年以前的民生銀行大力發展小微業務時就是迷信了大數法則,以為可以通過控制額度、做大整體規模平滑掉個體違約風險,但民生銀行的小微業務沒有扛得住行業系統性風險以及宏觀的系統性風險。在P2P暴雷和清退的行業性風險打擊下,在疫情這樣的系統性風險衝擊下,對於財險公司而言,在開展助貸險業務時,應當有豐年賺錢、旱年賠錢的心理準備。因此,對於財險公司而言,在開展業務之前,就應當想好自己的損失承擔能力有多大。考慮到家大業大,人保財險在開展具有周期性特徵的消費貸信用保證保險時,無疑更具備通過長時間耕耘平滑利潤風險的能力。從戰略選擇看,大的財險公司佈局小額消費貸的信用保證保險並沒有犯錯。

  03

  如何看待我國助貸險市場的未來?

陳文:財險公司入局助貸險,真的犯錯了麼?

  對於開展助貸險的保險公司而言,如果沒有自主的風險把控能力,無疑會釀成一系列的風險。諸如美國次貸危機,遭受重倉的機構就是一些賣保險給房抵貸持有人的CDS(信用違約互換)多頭。次貸危機的爆發是美國房地產市場過度投機形成的系統性風險導致的,但中國還不存在消費貸市場的泡沫,可以說我國消費貸市場的競爭還不夠充分,大量真實需求仍未得到有效滿足。因此,對於消費貸市場的增信市場並不存在系統性崩塌的可能。

  持牌金融機構在開展次級消費貸服務中也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不應當被放大化。金融創新本身就是在提高對於風險的容忍度,以更加創新的手段防範和化解風險。疫情期間,我國老百姓的消費實力受到削弱,更需要通過各種金融創新手段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的消費基本盤。未來的助貸市場發展的突破口不僅僅是對於長尾客群的更下沉的服務,還在於對於幫助原來的優質客群獲得更高額度的授信上。助貸市場的發展並不一定意味著風險的加劇,風險完全是可以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予以管控住的。而對於保險機構而言,應當在更加深入地瞭解這個市場的基礎上把握市場機會。基於上述判斷,我相信,人保財險這次的事件不會成為助貸險市場的滑鐵盧,這個市場的未來成長仍值得期待。

  (本文作者介紹:陳文,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