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说霍去病对士兵不好,为何士兵还愿意追随他?原因大有门道

司马迁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记载霍去病对待士兵不好的事情说:

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司马迁说霍去病对士兵不好,为何士兵还愿意追随他?原因大有门道

大体意思是说霍去病在还有余粮的情况下却无视挨饿的士兵,宁愿将汉武帝赏赐给他的粮食扔掉。在塞外的时候,军队缺粮,都饿的没有力气,但霍去病却生龙活虎的在玩蹴鞠,这些都是霍去病不爱惜士兵的表现。可问题在于尽管霍去病对士兵们不好,可为什么这些士兵从未有怨言,或者发生哗变之类的,反而愿意追随他呢?这里面可是大有门道,在下今天就跟大家聊一下其中的原因。

一般来说,我们常用“爱兵如子”来形容一个将军对士兵们的爱惜,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譬如战国时期的吴起对待士兵就很好,甚至亲自为士兵吮疽,一个将军对待士兵好到这种地步,在世界历史上都不多见。直到这位士兵的母亲道出缘由说:“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还有一个爱兵如子的将军就是李广,《史记》记载他爱兵如子的行为说他得到赏赐一般都会分给部下,而且和士兵一起饮食。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了水源,士兵没有喝完李广不会上前,正因为这样,所以那些士兵都愿意追随李广为他所用。

司马迁说霍去病对士兵不好,为何士兵还愿意追随他?原因大有门道

换言之,爱兵如子这种行为实际上是武将们为了提高军队的凝聚力,令士兵们甘心为自己卖命。当然,我们亦不能完全带着这种眼光去评判,因为确实有一些将军完全是出于对士兵们的同情和善待。从爱兵如子这个角度来说,霍去病有理由应该把食物分给士兵们,因为这无疑有助于平息士兵们心中的怒气,提高军队的凝聚力和忠诚度。

可有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却存在着:这些食物能不能公平的分到每个士兵的碗里,这些食物足不足够分?因为食物的分配如果不公平的话反而更加容易引起士兵们的哗变,分到食物的士兵自然对霍去病是感恩戴德,可是没有分到食物的士兵们又会怎么想呢?会不会认为霍去病有失公允呢?

这是第一个问题,其次霍去病分配食物的举动也可能会给自己招来灾祸,引起汉武帝的猜忌。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是一个经典的例子,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远征辽东,战争结束后由于时值冬季,当时军队普遍没有棉袄,士兵们于是请求司马懿发放棉袄,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却说:“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

司马迁说霍去病对士兵不好,为何士兵还愿意追随他?原因大有门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衣服是公家的东西,作为臣子的不敢私自开恩施德。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司马懿应该给,但是由于封建时代的特殊的政治环境,如果司马懿给了,那么士兵该感谢司马懿还是天子呢?事情虽小,有时候却会被视为军队姓“司马”还是姓“曹”的问题,作为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司马懿自然不会让自己给别人留下任何弹劾的把柄。

由此可见,霍去病不把剩余的食物分配给士兵们也是有充分的理由,另一方面这也和霍去病的战术有关。霍去病极为擅长打闪电战,常常带着少量的士兵就敢孤军深入,也不等待后勤部队,所以士兵们往往只带上少量的口粮,其余的食物怎么解决呢?就是从敌人那里拿。

这在《史记》中有多处记载“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馀粟以归”,又或“取食於敌,逴行殊远而粮不绝”。实际上汉军本身是不缺粮食的,纵观汉朝攻打匈奴,从未因缺粮而退兵,霍去病的部下之所以会挨饿,这和他喜欢使用闪电战有关。

司马迁说霍去病对士兵不好,为何士兵还愿意追随他?原因大有门道

如他第一次出征的时候带着八百人就敢孤军深入,结果大获全胜,由此被封冠军侯,“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元狩二年的时候,更是深入千余里而大获全胜,“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馀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

正因为霍去病喜欢采取突袭加深入的战术,所以后勤物资肯定是无法跟上的,按照他的计划一般都是从敌人那里获取。不得不说霍去病属实大胆,但问题在于他每次都能打胜仗,所以从来没有发生过饿死士兵的事情,当然另一方面来说,士兵们常常挨饿又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然而这些士兵又都是霍去病精挑细选的勇士,因为是长途奔袭,而且又是打突袭,霍去病必然需要挑选那些身强力壮,勇敢大胆的士兵,这样才能整体提高他的战斗力。正如《史记》上记载的一样,“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

司马迁说霍去病对士兵不好,为何士兵还愿意追随他?原因大有门道

超高的胜率保证了军队最小的损失,汉武帝称赞霍去病每每都能获得成功,而士兵们往往也“战士不离伤”,即没有遭受严重的伤害。由于霍去病经常打胜仗,所以“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那些勇敢强壮的士兵都愿意跟随霍去病作战。

为什么他们愿意跟随霍去病而不计较他平日间的自私自利呢?就是因为霍去病能够带着他们经常打胜仗,打了胜仗他们当然就会受到封赏,

“军吏卒为官,赏赐甚多”。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些士兵们非但不会因为霍去病没有分食物给自己而哗变,反而因为霍去病能够常常带领他们打胜仗,超高的生存率,胜利率和胜利以后所得到的封赏,都让士兵们愿意追随霍去病。

另一方面,这和当时汉朝军人晋升的制度有关,当时的军人想要晋升是通过核算击杀敌人的数量来评定的,如果军队击杀敌人达到一定的数量,就会得到封侯。霍去病屡次作战胜利,而且每次都能斩杀大量敌人,所以他和自己的部下大部分都得到了封赏。

司马迁说霍去病对士兵不好,为何士兵还愿意追随他?原因大有门道

如霍去病第一次出兵作战时取得“斩捕首虏过当”的成绩,所以被封为冠军侯,而大将军卫青因为军功不大,没有达到标准,所以没有得到封赏,“军功不多,故大将军不益封”。再如元狩四年的时候,霍去病取得“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的辉煌成绩,因此全军都得到封赏。然而大将军卫青因为没有军功,所以也没有得到封赏,“而大将军不得益封,军吏卒皆无封侯者。”

而那位难封的李广也是如此,李广尽管是一员老将,但是作战的时候多有失误,而且还被匈奴俘虏过一次,且军功数次不达标准,导致汉武帝迟迟不肯将他封侯。“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广军功自如,无赏”。

虽然李广的军事才能不如霍去病,取得的胜利不多,所以他的部下得到封赏的也不多,自己一辈子也没有得到封侯的待遇。但是因为他爱兵如子,所以士兵们也愿意跟随他。相反,霍去病虽然对待士兵并不怎么好,但是由于他经常打胜仗,士兵们又都能得到封赏,所以大家也愿意跟随他。

这就是为什么尽管霍去病对待士兵们不好,但是士兵们并没有怨言,反而愿意追随他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霍去病拥有天才般的军事才能,所以他能够经常打胜仗,这也是他敢于打闪电战,去敌人那里获取粮食的底气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