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孩子很小就有暴力傾向,環境是造成暴力傾向的主要原因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近期,網絡上有關於“兒童具有暴力傾向”的新聞層出不窮,這些醜惡的一面本不該在這些孩子身上上演。

但據研究表明,我國有暴力傾向表徵的兒童年齡逐漸變小,越來越多的孩子在3-4歲就開始表現出了暴力傾向。

那什麼是兒童暴力呢?心理學家指出:兒童暴力一般分為兩種,第一種 是“語言暴力”。具體表現為孩子動不動就說:“弄死你,宰了你”等。

而第二種為“行為暴力”。顧名思義,即具體表現在孩子的身體行為上,比如,經常對他人拳腳相加,甚至是使用暴力器械傷人等行為。

家長們在面對孩子的兒童暴力時,如果沒有注意好方式方法,不僅對孩子改變暴力傾向無益,反而會助長孩子的暴力傾向。那造成孩子從小就具有兒童暴力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研究表明:孩子很小就有暴力傾向,環境是造成暴力傾向的主要原因


l 環境是造成孩子具有暴力傾向的主要原因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針對“孩子是怎樣學會暴力”的研究中做過這麼一個試驗,名為班杜拉攻擊行為試驗,因為實驗室所用到的道具為波比娃娃,因此人們也將其稱為“波比娃娃”兒童暴力試驗。

他找來男女各36名,並且孩子的年齡都在3-6歲。他將這些兒童分為3組,即每組男女各12名。在實驗中,為了避免受驗兒童不被其他兒童影響,因此每個兒童都是單獨進行測驗的。

第一組兒童沒有成人陪伴,自己只能獨自面對娃娃。

第二組兒童有一位成人陪伴,並且陪伴的這位成人不斷的當著兒童的面,對波比娃娃進行暴力行為,或者是對娃娃進行摔打;或者是將娃娃扔到空中;或者是用器械不斷擊打娃娃的身體。

第三組兒童雖也有成年人陪伴,但成年人只是安靜在和娃娃玩,沒有對娃娃實施任何的暴力。

然後,他讓這72名兒童分別獨立進入房間中,房間中放有一個波比娃娃,還有其他的一些器械類玩具,然後觀察兒童的反應。

研究表明:孩子很小就有暴力傾向,環境是造成暴力傾向的主要原因


經過反覆的研究發現,一三組的兒童很少出現攻擊娃娃的行為。而第二組的兒童不僅會模仿成人對娃娃進行暴力攻擊行為,並且還會創造出一些新的方式去對娃娃實施暴力。

最後,阿爾伯特▪班杜拉得出結論,幼兒時期孩子的暴力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的行為,從而進行學習。並且經過對孩子反覆的觀察,他將這種模仿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注意、記住、排演、動機。

也就是先注意他人的行為,然後這種行為將被孩子的大腦記住,然後在心理對這種行為進行排演,最後在由動機的作用下產生行為。

因此孩子為何從小就有暴力傾向,因為父母總是當著小孩的面爭吵,在爭吵時,只想著宣洩自己的情緒。

殊不知,這種負面情緒不僅會傷害到另一半,而且對於脆弱的孩子來說,這無疑是巨大的打擊。並且通過上面的試驗我們知道,孩子還會對父母的這種行為進行模仿,學習,最終造成了孩子擁有暴力傾向。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接觸最多的就是家人。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家庭環境是導致6歲以前孩子擁有暴力傾向的主要原因。那在得知後,我們的父母又該如何解決呢?

研究表明:孩子很小就有暴力傾向,環境是造成暴力傾向的主要原因

l 從小具有暴力傾向的孩子,家長們應該如何教育

1.暴力傾向應該從小抓起

蛋蛋媽最近手上總是牙印不斷,問其原因她輕描淡寫的說道:都是被兒子咬的,兒子還小,才2歲多,而且又不痛,不礙事。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越來越大,但孩子並沒有因為年齡的增長而改變,反而變本加厲,這不前兩天還將他外婆的手咬傷了,情急之下,還是我幫她包紮的……

為什麼現在人的暴力傾向越來越低齡化,就是因為孩子在小時候表現出暴力傾向時,父母們並不當回事。

將其歸咎為孩子調皮,從而放任不管,最後鑄就了孩子暴力傾向的形成,而當這一壞習慣已經形成後,此時在想改變就顯得異常的困難了。因此才導致了孩子長大後具有暴力行為。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只有先播下一個行動,才能收穫一種習慣。

研究表明:孩子很小就有暴力傾向,環境是造成暴力傾向的主要原因

2.幫助孩子內化情緒

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孩子3歲左右,由於孩子自我意識漸漸萌芽,因此這一階段的孩子如果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引起孩子的應激反應,從而讓孩子產生攻擊性行為,而這一行為正是孩子宣洩自己情緒的一種方式。

因此,在遇到孩子有通過暴力行為來解決自己的情緒現象時,父母們可以通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幫助孩子內化情緒,從而達到改善孩子暴力行為的目的。

比如當孩子突然反應過激時,父母可以採取陪孩子玩遊戲,講故事的處理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從而將孩子的情緒內化到遊戲、故事當中。這樣不僅幫助孩子消化了情緒,並且制止了孩子的暴力行為。

研究表明:孩子很小就有暴力傾向,環境是造成暴力傾向的主要原因

3.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孩子從小出現暴力攻擊行為,很可能是因為不懂規則沒有規則意識。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正因為孩子對規則沒有意識,才會導致孩子作出一些過激行為還不自知。

比如說,當孩子的腦海裡沒有“紅燈停”,“綠燈行”這個概念的時候,他闖了紅燈並不覺得自己犯了錯,因此當孩子下次在過斑馬線的時候,遇到紅燈時可以抓住孩子的手,然後告訴他,紅燈是不可以過馬路的,只有等綠燈才能通行。

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可以給孩子制定一些規則,不可一味的遷就著孩子。當孩子遵守了制定的規則時,可以給予獎勵。

而當孩子逾越了這些規則的時候,我們可以適當的給他一些懲罰。只有這樣孩子才會知道,什麼事情是可以做的,而什麼事情是不可以的。

長期以往,孩子就會對自己有個約束,不會什麼事情都是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從而減少了孩子暴力行為的發生。

研究表明:孩子很小就有暴力傾向,環境是造成暴力傾向的主要原因

4.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

專家研究發現:從小給孩子一個溫暖,穩定的家庭環境,對孩子進行溫和有愛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從小感受到一種被關心,被保護的感覺,這有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習慣。

正所謂,培養一個新習慣往往要比改變一個壞習慣

容易的多。因此父母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給予愛的關懷,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而要怎麼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呢?首先就要父母給孩子做好榜樣,從小給孩子營造一個溫暖的港灣。

現在很多的父母將自己好的一面都給了外面的工作,而回到家以後,覺得都是一家人,應該真實一點,因此將工作上的負面情緒都帶到了家裡。甚至將家人當做自己負面情緒的出氣口,還將其美其名曰為“真性情”。

熟不知這些負面情緒不僅會破壞家庭和諧,而且這些情緒還會傳遞給孩子,而上面有講到,孩子的暴力行為是他們發洩情緒的一種方式,讓孩子從小就被負面情緒包圍,這也會讓孩子越來越暴力。

研究表明:孩子很小就有暴力傾向,環境是造成暴力傾向的主要原因

l 總結

陶行知說:人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復若以為小孩小,你比小孩還要小。因此孩子的暴力行為應該從小抓起,不可總以為孩子還小不礙事,這樣只會助長孩子的暴力行為。

並且在培養時,一定要注意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每次在宣洩自己情緒的時候,先想一想這樣會不會給孩子帶來負擔。最後祝願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健康快樂的長大。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