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球站的“兩會時間”

北京地球站的“兩會時間”

初春三月,舉國矚目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數億雙眼睛在電視屏幕前關注這一盛會。在首都北五環外的一個大院內,一塊弧形巨幕同樣正播放著大會盛況的清晰畫面。幾名身著中國航天藍色工裝的工作人員不時將視線在弧形巨幕和電腦之間切換著。

這個大院就是衛通公司的北京地球站。作為我國重要的衛星通信廣播地面控制單位,這裡承擔著國家重大活動和搶險救災等突發事件的通信保障任務。多年來,出色完成了黨的十九大、歷年兩會、國慶閱兵、釣魚島維權、利比亞撤僑等為代表的廣播電視安全播出和應急衛星通信保障任務。從3月3日開始,這裡正式進入“兩會時間”。

保障工作“功夫在詩外”

北京地球站的“兩會時間”

“越從容平穩越好,說明播出沒有問題。”衛通業務運行中心副主任慄欣一邊說,一邊查閱當天的工作安排。作為安播保障崗位上的“老兵”,慄欣說他們的工作是“功夫在詩外”,連年圓滿完成安播任務的成績單背後,是大量的準備、演練、總結和提升。

2018年元旦剛過,上級部門下達兩會安播任務要求。中國衛通就著手安排相關部門制訂全國兩會安播保障方案初稿。這套多個部門,上百頁的方案計劃涵蓋了準備階段、實施落實、應急預案、風險和對策等方面,與往年相比,特別新增了風險評估和氣象信息專項分析及預案。

增加的內容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之前的保障任務經驗。去年執行黨的十九大安播保障任務時,氣象預報中沒有颱風過境,但就在會議開幕前兩天,颱風卡努在廣東湛江沿海地區登陸,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0級。

“我們在海南的監測站受到了颱風影響,只能緊急對天線進行收納,雖然當時沒有執行廣電任務,但這給我們提了個醒,未來中國衛通要去海上和熱帶地區布站都會遭遇颱風影響。”因此,針對今年兩會任務,業務運行中心團隊對全國各地可能出現雨雪雹和大風天氣的臺站進行了專門評估,作出了預案,確保萬無一失。

繁忙的“牧星人”

北京地球站的“兩會時間”

在衛星測控中心200多平方米的機房內,四五十臺電腦屏幕上正顯示著中心管理的7顆衛星的運行狀態。

和業務運行中心一樣,有條不紊是這裡的工作常態,因為每年全國兩會召開時間都與日凌期、星蝕期重疊,這讓衛星測控中心特別繁忙,幾名操作員幾乎沒有坐在椅子上的時候,不時在不同衛星的數據電腦前轉換走動。

日凌期時太陽光輻射的電磁波會影響衛星信號接收,造成幾分鐘到十幾分鐘的干擾;星蝕期時衛星處於地球的陰影中得不到太陽光照,衛星的太陽能帆板就失去了能量來源。這是兩種不可避免的自然天體現象,卻給保障通信與廣播電視安全播出增加了難度。

尤其在星蝕期,衛星蓄電池會進行每天72分鐘的放電,然後就是10個小時左右的充電,因為多顆衛星相繼進入星蝕,所以除了日常任務外,衛星測控中心從每天晚上9點到第二天中午還要密切關注星蝕期衛星的電池變化,並進行一系列電源管理操作。

衛星測控中心副主任李娟拿出5頁排得密密麻麻的表格介紹:“這是7顆衛星一天的操作計劃,全算下來大概有100多項,每一步操作都要保證準確無誤。”表格上時間軸最密的地方大概30秒左右就有不同衛星要進行不同操作,衛星是不會休息的,因此,在地面管理衛星的操作員也就不能有工作中斷。“陪伴”衛星的時間長了,李娟笑稱,就好像在照顧自己的孩子。

管理加嚴 保障有方

北京地球站的“兩會時間”

業務運行中心和衛星測控中心共同為兩會安播提供保障,而對兩中心提供保障的則是管理著站區安全和運行的重要部門——北京地球站。

“以往是配合安播,從去年黨的十九大任務開始,我們也被納入直接參與安播保障的單位。”這種從“配角”到“主演”的變化讓站長錢軍利感觸頗深:“要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除了地球站場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外,日常3小時一次的電力巡查也加密到2小時一次,巡查覆蓋站上128臺電源設備、36臺機房空調等。用錢站長的話說,“別人是做冗餘備份,我們電力系統是做三四重備份,為備份也做了備份。”

其實,地球站執行的一系列嚴苛制度,也體現了中國衛通進行安播保障任務一貫的管理加嚴要求。從春節前到兩會開幕以來,航天科技集團及中國衛通有關領導多次前往中心機房和天線廠區值守巡檢,用嚴慎細實的航天作風真正確保地球站人員和設備“零隱患上崗,百分百安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