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兒化音沒有作為正式的韻尾被收入普通話中?

WdLsp_緲


不收入普通話中,是源於因地制宜更有利於語言韻味,不做統一要兒化音,更能展示方言文化魅力。

你覺得普通話離不開兒化音,我還覺得兒化音念著彆扭呢。我不算普通話很差那種南方人,平時說話有南方口音但是在舞臺上表演話劇的時候念臺詞還是挺標準的普通話。那些需要兒化音的詞我念起來彆扭基本上不念,因為那些本就不是我的日常詞彙。比如平時說話不會說“玩兒完了”,而會說“完蛋了”。有些是在一個原有詞後面加“兒”,比如找茬兒,門檻兒、蒜瓣兒這些,不加兒念我感覺也完全沒問題。有些詞如“小孩兒”,“在哪兒”確實是有“兒”比較順耳,但是換成小孩、小孩子、在哪、在哪裡也沒問題。結論就是,普通話裡沒有兒化音完全可以正常交流。





天神勵志


應該是兒化音過於口語化不適合書面應用吧,而且兒化音主要出現在北京,其它地方並不通行,所以沒有納入普通話。


遊也雜說


普通話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以北京音為標準音的現代漢語。雖然北方話中有不少的兒化音,尤其北京話的兒化音很重。但是,標準的普通話的發音講的漢字的基本發音,比如“花”可以發兒化音“花兒”,也可以不發兒化音“鮮花”,因此,花的基本發音就應該不帶兒化音,而帶兒化音時,則是處於一種口語化時的習慣,在字面上則不存在兒化音。

比如開會這個詞,如果按照書面語言發音,那就是開會,但一些北方人習慣口語化“開會兒”,有一首四川民歌叫《採花》,按照漢字的基本讀音,就是採花,並沒有採花兒的讀法,但是就有一位歌手在唱這首歌時全部加上了兒化音,於是便唱做“正月裡採花兒沒有花兒採,二月裡採花兒花兒正開。”聽起來非常彆扭。也就是說,帶不帶兒化音,屬於口語習慣,即使同是北方話,有的帶兒化音,有的就不帶。

普通話作為我國普遍通用的現代漢語,不是要按某個地區的口語發音而定,而是按北京話在讀書時漢字的發音為標準,一般漢字寫出來是不會加上兒化音的。但是,考慮到一些口語習慣,漢語詞典上有一些詞也標註了兒化音,比如花,就有花兒的標註,但把一朵花讀作一朵花兒聽起來很好聽,如果杜鵑花,讀作杜鵑花兒就很彆扭。所以,兒化音作為口語,一般都存在於方言中,學普通話不是非要學習兒化音,只要把漢字的基本發音讀標註就行了。

北方人帶兒化音說:“我有點兒事兒”,而南方人不帶兒化音則說:“我有點事”。如果按照標準發音,以上兩種讀法都不夠標準。標準的讀法應該是“我有點事兒。”這裡的點字不能有兒化音,而事則可以兒化音。還有北京話的“沒勁”和“沒勁兒”並不是一回事,沒勁是沒意思,沒勁兒是沒力氣。因此,加不加兒化音,不但是一種語言習慣,而且要明白在什麼地方可加兒化音,在什麼地方不可加兒化音,才能說好普通話,而不是漢語拼音標註漢字尾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