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劉長佑曾經提出過一個完整的計劃滅亡日本,當時實施的話能成功嗎?

威史


能夠成功,不過這是一種兩敗俱傷的打法,日本政府會被覆滅,但滿清政府也多半難以保全,所謂“蚌鶴相爭,漁翁得利”,最後得利的多半是漢族人,所以清政府拒絕了這一方案,也正因為有這一方案,就像頭頂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日本政府與滿清政府快速的簽訂了《馬關條約》,結束了雙方的戰爭狀態。

劉長佑的這個方案,既可以官方來做,也可以民間來做,只要解禁即可。

明王朝末年,有所謂漢族人當家的“倭寇”,進攻的目標是明王朝,如果採納這一方案,就會形成新歷史條件下的“漢寇”,不斷襲擾日本,日本政府在被擾亂情況下,能否獲得進攻的持續動力,尚未可知。

這個方案,主要精神就是“不死不休”,那怕“兩敗俱傷”!

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李鴻章同樣是以存在這種可能要挾侵略者,如果不能接受滿清政府的最高賠償承受力,滿清政府將“破罐子破摔”,西方列強也沒有好果子吃,大家“一拍兩瞪眼”!最後取得了勉強維持滿清政府統治的結果,畢竟誰也沒有力量可以侵吞這樣相當於整個歐洲的地盤,這種情況將導致中國各省“佔山為王”情況增多,還會形成無數的“索馬里海盜”,西方的市場開放需求就將成為一紙空文。

大家看一下近來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情況下,美國🇺🇸提倡的“海盜”合法化思潮,就可以看出它的本質屬性思維實際上跟劉長佑差不多。

美國🇺🇸各洲實際上是“盜賊同盟”,這個“同盟”的組合是通過“美國”這個聯邦政府來約束的,如果全球不接受美國維持其統治的努力的話,就將面臨三四十個“盜賊國家”的侵襲,迎來大規模的世界戰爭,這才是這種方案的“潛臺詞”!

劉長佑提倡的是一種“侵略文化方案”,叫“以暴制暴”,或者叫“以黑制黑”,俗話說的“打紅了眼,抓住啥子是啥子”,與“禮儀之邦”的傳統相悖,有點學習西方思維,如果是向一個漢人政權提出,多半會得到採納,但滿清政府覺得這個方案有“挖坑”之嫌,所以滿清政府否決了這個方案,覺得這是“漢族思維方案”,不是“滿族思維方案”。

所以在西方的對華路線方面,他們只能設想中國分裂為六七塊,以實現“分而治之”,而不敢設想中國的徹底分崩離析,那樣就會使全世界徹底進入“戰亂狀態”,故此他們不斷鼓吹對中國的敵對,又不敢真正的進入敵對狀態,阿富汗、伊拉克他們顛覆政權容易,要談徵服都難上登天,更別說征服體量相當於歐洲的中國了。

劉長佑的這個方案,其實是“學習”的產物,是向對手取的經,中國歷史上的漢武帝,面對匈奴人的侵略,迫於無奈,也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徹底將匈奴人驅趕出中國,體現出“不死不休”的精神,也是一個溫文爾雅的民族忍無可忍時的絕地反擊。

雖然最高政府有可能面臨垮臺,但應該是可以將日本滅族,兩者相害取其輕,如果中國的當權者是漢人的話,出於民族特性,是極有可能對日本這個新時代的“匈奴”採取襲擾戰略的。


河東來


題主莫非對“完整”和“計劃”這兩個詞語有什麼誤解,劉長佑這種腦洞大開、沒有任何可行性的想法既不完整,甚至連計劃也談不上,怎麼可能成功。

劉長佑出身湘軍,歷任直隸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等職,也算晚清時一個幹員了。在1881年時劉長佑認為日本野心勃勃,日後必然成為禍患,因此提出了一個先發制人的想法。

按照劉長佑的設想,日本侵佔琉球以後違反國際公法,各國不會對它包庇。清政府可以兵分三路,一路出松花江進攻庫頁島,一路過鴨綠江從釜山出發攻擊日本西部,另一路則從寧波、定海出發攻擊長崎,日本指日可定。

劉長佑的這個想法顯然非常粗糙,基本可以說是在地圖上畫了三個箭頭就已經結束了。至於清軍如何通過俄國領土、該派多少部隊,如何海上運輸,後勤如何解決、具體怎麼打等等問題全部被忽略,顯然不是什麼整的計劃。

另外從這個劉長佑的這個想法可以看出當時清政府上下絕大多數人對於國際形勢的無知。

自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對其海陸軍也是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1881年的時候,日本陸軍已經按照西方模式建立了7個師團,近10萬人,全部裝備了西式步槍和大炮。而日本海軍則已經裝備了4艘鐵甲艦和大批的西式炮艦。

相比之下,清軍此時還是傳統的勇營模式,除了換裝西式武器外,和傳統軍隊沒有任何區別,戰鬥力遠不如日軍。海軍則剛剛起步,北洋只有幾艘蚊子船,南洋水師和福建船政水師只有幾艘跑船,實力不如日本海軍。

很明顯,劉長佑的計劃完全是一廂情願。清政府無力調動足以擊敗日本的軍隊遠征日本,也無法保證海上航行的安全,根本不具備任何的可行性。所以在劉長佑提出這個計劃以後,清政府沒有任何反應也就不奇怪了。


不沉的經遠


劉長佑(1818-1887),湖南新寧縣人,字子默,號蔭渠(也作印渠),生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貢。咸豐二年(1852)隨江忠源楚勇進攻廣西太平軍。次年又隨江忠源鎮壓瀏陽徵義堂周國虞等會眾起事。此後,江忠源領軍出境,在湖北、江西、安徽等省與太平軍作戰,劉長佑多次赴援。江忠源戰死廬州後,1856年1月任補用知府,鎮壓文東天地會起義軍餘部於湖南臨武后。他奉湖南巡撫駱秉章命,率蕭啟江等軍5000人楚勇由湖南入江西,援救曾國藩,先後攻佔萍鄉、袁州、臨江等太平軍據點,升道員。1881年,劉長佑曾建議先發制人討伐日本。劉長佑分析,日本侵佔琉球,違背了國際公法,一旦開戰,在國際道義上佔不到便宜,且其侵略成性,遲早會吞併朝鮮,不若乘其羽翼未豐,先發制之。他認為,自同治以來,朝廷講究洋務,設立海防,習水師,修炮臺,購鐵船,造槍炮,投入了大量的金錢,正是其用武之時,傾中國之全力誅一日本,是有把握的。具體計劃如下: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簡大臣宿將有威望者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別命一軍出朝鮮,以扼其西;而後選明習韜略、熟習水師之將,由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或慮來擾海濱,則東南沿海久設練軍,亦自有防禦之具。硫球臣民喜復疆土,必將有助順之師。憑廟算之長,海外有截,天戈遠震,四夷戟兵,朝鮮、暹羅、緬甸諸國可免蠶食,不獨越南也。這個計劃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以日本吞併琉球為藉口,細數日本的罪狀,爭取國際社會支持並向其宣戰,而後分三路大軍蕩平日本,具體部署為:北線為策應,徵調東北三省之兵自松花江出發,進攻庫頁島並從北向南進攻日本本土;中線為佯動,以朝鮮半島為跳板時刻準備進攻日本本土;南線為主力,以洋務運動初步訓練成型的海軍從寧波、定海等地出兵,浮海東渡攻擊日本長崎等地,同時防禦日本可能對我國東南沿海的入侵。可惜當時朝廷沒有采納他的建議。我認為這個計劃不敢說百分百能成功,但也會威震日本一貫以來想入侵中國的狼子野心,同時也能達到敲山震虎,避免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事件發生,我覺得無論結果如何,都值得去試一試,而不是坐而待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