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德州:創建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陵城模式”

國家信訪局 2018-08-02 11:10:42

信訪大廳建在區委大院,這在地方上很少見,但在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卻已有9年之久。

“信訪大廳建在區委大院,把信訪群眾請進來,群眾觀念樹了起來,幹部作風也帶了起來。陵城區將信訪接待平臺延伸至基層,形成了四級信訪工作網絡。”山東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林峰海說,在此基礎上,陵城區在遏制信訪增量上下功夫,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一系列舉措,構成了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的“陵城模式”。而這,正是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的地方實踐。

信訪大廳在區委不是花架子

近日,記者走進陵城區區委大院。這裡沒有崗哨,進出也不需要登記,來訪群眾可以自由進出,進門右手邊就是信訪大廳,老百姓有問題可以直接找區領導反映。在區領導接訪辦公室裡,牆上貼著一張區級幹部值班表。

“9年前,陵縣(陵城區前身)和全國不少地方一樣,社會矛盾特別是幹群關係、企業改制、徵地拆遷等問題特別突出。”陵城區委副書記王林說,當時縣委認識到,許多問題雖然表現在信訪上,根子卻在幹部作風和群眾觀念不強上。

2009年,陵縣在縣委大院建起一個集中接待群眾信訪的嶄新大廳,縣委大門從此敞開“迎訪”。

“這絕不是花架子。”陵城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登福介紹說,為真正發揮作用,陵城實行區級領導公開接訪常態制,每天有一名區級領導幹部值班接訪,每月10日有4名區級領導幹部集體公開接訪,制定了領導幹部“包接待、包處理、包督辦、包結案”責任制。

信訪秩序會不會混亂?面對記者疑惑,上訪人關恩英給出了答案。

“這裡的服務很好,領導們也熱情,關鍵是真能給解決問題。”關恩英所住小區是片老舊小區,2016年冬天供暖出了問題,她便領著幾十戶來上訪,“先是登記,沒一會,就輪到俺們去見,沒想到竟是區長,他很有耐心,聽俺們吐了一肚子苦水,馬上把相關部門叫過來,現場研究瞭解決方案。”

在接訪室,記者注意到,2018年以來的區領導公開接訪臺賬一目瞭然。每一件信訪事項都單獨裝訂成冊,翻閱發現,接訪登記表、督辦存根單、接談記錄等一一在冊,最後還附上一張領導接訪的現場照片。

以上率下建成四級信訪網絡

“不瞞你說,信訪局以前是各類信訪投訴的中轉站,群眾有不滿意的地方,信訪局轉批給相關的職能部門就功德圓滿,導致不少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陵城區信訪局副局長趙富強實話實說。

記者看到,信訪大廳的旁邊便是綜治維穩工作中心。趙富強告訴記者,人民來訪接待中心與綜治維穩工作中心合署辦公,吸收紀檢信訪、公安、檢察、法院、民政、住建、人社、司法及律師等部門力量,實行“一站式接待、一條龍辦理、一攬子解決”,從而把中轉站變成了群眾信訪的終點站。

同時,陵城區還印製了12萬份《群眾信訪一卡通》,將所有區級領導幹部的姓名、職務、分管工作、接訪時間和地點、手機號碼全部印在卡上,發放到全區每戶居民家中,並要求區級領導幹部的手機24小時保持暢通。

目前,以區信訪大廳為龍頭,陵城在全區13個鎮街均建設了40平方米以上的接訪場所,97個管區設立管區負責人接訪站點,每個社區(村)配備了信訪調解員,形成區、鄉鎮、管區、社區(村)四級信訪工作網絡。

糜鎮黨委書記孫長亮和信訪戶王某交朋友的故事,在當地成為一段佳話。

“王某是‘倒插門’,結婚8年,兩口子過不下去,離婚時說好的分割財產,一直沒兌現,便來上訪。”孫長亮說。

經過孫長亮多次溝通,事情得以圓滿解決。這還沒完,孫長亮還做起王某思想工作,幫著他走出陰影,自掏腰包給王某買車票,鼓勵他外出打工,攢錢蓋房子,最後還幫著介紹對象。如今,王某重新成家立業,日子過得紅火。

“正像孫長亮這樣,帶著感情幹信訪,在陵城領導幹部中非常普遍。”德州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楊玖慶深有感觸,他說:“說到底,‘陵城模式’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為廣大群眾解決了問題,又提升領導幹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使幹群關係更加融洽。”

矛盾吸附當地遏制信訪增量

自2009年建立信訪大廳以來,陵城區信訪量不斷下降。2018年,越級訪同比下降16.1%,重複訪同比下降25%,未發生群體性事件和到省進京上訪事件。

“正如‘楓橋經驗’,時代在變、方法在變,但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內核,‘陵城模式’就是如此。”楊玖慶說,不光是最大限度地減少信訪存量,這些年來,陵城區在排查化解矛盾糾紛、遏制信訪增量上也下了很大功夫,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夏日午後,烈日炎炎。記者來到陵城區臨齊街道,位於街道辦公樓邊上的一處獨立辦公場所,綜治中心、信訪辦、司法所合署辦公。

司法所長宋善金說起話來頭頭是道。他另外一個身份是綜治中心主任,同時還分管信訪工作。“真是太感謝宋主任了!”在宋善金調解室,村民宋玉瑞一個勁地誇讚。

原來,宋玉瑞的弟弟車禍身亡,肇事一直“躲貓貓”,幾天下來不提賠償的事。一著急,宋玉瑞就要上訪,八里屯村黨支部書記楊才智兼著網格員與信訪調解員,眼看招架不住趕忙聯繫了宋善金。三下五除二,宋善金就調解成功。

“多虧了網格化管理,要不然又是起信訪案件了。”宋善金說,街道建了網格員微信工作群,有事說事,沒事報平安,及時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努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同時,陵城區還加快調解組織規範化和全覆蓋建設,選拔一大批人民調解員充實基層一線,最大限度地將矛盾糾紛吸附化解在當地。

8312345熱線也是陵城區的一張亮麗名片。它將以前的20條政務熱線整合一起,24小時受理市民諮詢、求助、建議、投訴等合理訴求,無法當場答覆的,將事項分流至各鎮街和區直部門,由它們限期辦理、電話答覆,熱線則負責抽查,實現了群眾訴求閉環處理。

“‘陵城模式’顯示出的勃勃生機與活力,就是因為當下基層社會治理的需要。我覺得,陵城的實踐實現了幹部和群眾空間距離和情感距離的‘雙拉近’,對於當下預防和化解信訪矛盾糾紛、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鑑和推廣價值。”山東省委政法委副書記、省綜治辦主任李娥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