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清明:東風已到暮春前

寒食

縱火文公與願違,

綿山草木化成灰。

自茲此日皆寒食,

天下緬懷介子推。

寒食·清明:東風已到暮春前

圖片來自網絡

割股煮湯救君命,

論功行賞已無關。

恥言食祿隱居去,

身後綿山改介山。

寒食·清明:東風已到暮春前

圖片來自網絡

燒焦柳木做成屐,

悲哉足下令人悲。

他年祭祀見新柳,

應是子推舞萬枝。

寒食·清明:東風已到暮春前

圖片來自網絡

清明

清明寒食緊相連,

兩節相融始哪年?

氣候清明踏青處,

東風已到暮春前。

寒食·清明:東風已到暮春前

圖片來自網絡

延伸閱讀: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後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今山西介休市)人,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後葬於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並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 “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寒食·清明:東風已到暮春前

圖片來自網絡

追隨重耳

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妃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由是引發一系列變亂。

寒食·清明:東風已到暮春前

圖片來自網絡

太子申生被驪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翟,隨行賢士主要有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

寒食·清明:東風已到暮春前

圖片來自網絡

割股奉君

早年重耳逃亡時,先是遭父親獻公追殺,後遭兄弟晉惠公追殺。逃亡路上,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有一次重耳餓暈過去,介子推到山溝裡,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一起煮湯給重耳吃,救了重耳一命。

寒食·清明:東風已到暮春前

圖片來自網絡

不言食祿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並對有功人員進行封賞。介子推恥以請賞,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寒食·清明:東風已到暮春前

圖片來自網絡

抱樹而死

介子推隱居綿山前,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鄰居解張為子推鳴不平,夜裡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

寒食·清明:東風已到暮春前

圖片來自網絡

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一眾人馬前往綿山尋訪。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無跡可尋。

寒食·清明:東風已到暮春前

圖片來自網絡

晉文公求人心切,聽信人言,下令三面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後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介子推母子的屍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在介子推的屍體前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寒食·清明:東風已到暮春前

圖片來自網絡

晉文公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來源於此。

寒食·清明:東風已到暮春前

圖片來自網絡

公元前635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上前去,珍愛地折下一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

寒食·清明:東風已到暮春前

圖片來自網絡

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詔封介子推為潔惠侯。

寒食·清明:東風已到暮春前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