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家庭教育難?用對這4招,填滿孩子的缺失感

願每一個單親孩子都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單親家庭教育難?用對這4招,填滿孩子的缺失感

“我累了,身心俱疲的那種累。現在婚姻對我的誘惑度是0,甚至是負數,所以我選擇離婚。既然孩子他爸不合格,那就不要了。現在我要好好完成身為一個媽媽的責任與義務,好好養育孩子。至於我作為女人自身的悲喜幸福,已經不重要了。”

朋友在離婚後的一段時間裡,仍然對生活抱有希望。

可現實是,孩子幼兒園親子運動會要求爸爸參加,當全班只有她一個媽媽帶著孩子參加時,孩子在眾人面前大哭:“小朋友們都是爸爸來參加,為什麼只有我一個人沒有爸爸?我就要爸爸來……”

單親家庭教育難?用對這4招,填滿孩子的缺失感

面對孩子任性的哭鬧和眾人異樣的眼光,朋友開始變得自卑、懦弱,甚至有些祥林嫂,逢人就吐槽、抱怨:

我天天為了孩子累死累活的,孩子還這麼不懂事、不知足,對得起我嗎?

要怪就怪那不爭氣的爸爸,現在我們娘倆過成這樣,全都是他的錯,路上隨便找個男人都比他強上百倍千倍。

當初真不應該生下孩子,這樣我也不會變成黃臉婆,還失去自己的人生。

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真是挺不幸的。

單親家庭教育難?用對這4招,填滿孩子的缺失感

一、單親是壓力的源頭

中國大百科全書給單親家庭下的定義:單親家庭是指由父親或母親一方與未婚子女共同構成的家庭。

單親家庭之所以大量存在,除了父母一方死亡、夫妻長期兩地分居、非婚生子女以及被拋棄的孩子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離婚造成的。

根據2019年數據統計,中國的離婚率高居世界第一,已經連續15年上漲,僅僅2019年三季度全國登記離婚人數就有310.4萬對。隨著離婚率的攀升,離異家庭的數量也在大幅度增加。

父母的選擇本身沒有對錯之分,但因為一些生活和社會環境帶來的壓力與偏見,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同時,單親家庭的父母,既要當媽又要當爸,承受的壓力也要比雙親家庭的父母大得多。

單親家庭教育難?用對這4招,填滿孩子的缺失感

二、真正傷害孩子的是家庭氛圍和社會偏見

單親家庭對孩子的影響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個是家庭的氛圍,一個則是社會的偏見。

1、真正傷害孩子的是家庭氛圍,而不是單親家庭這種家庭形態。

作家池莉曾經為了不影響女兒中考,刻意隱瞞了協議離婚的事實。直到女兒考上高中,她才小心翼翼地告訴女兒離婚的事情,沒想到女兒早就知道了,還反過來安慰她:“如果婚姻不和諧,離婚對大家都好。”

單親家庭教育難?用對這4招,填滿孩子的缺失感

雖然和丈夫離婚了,但對於孩子的父親,池莉並無多少怨恨。她說:“孩子的父親,他當然也是這個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與我共同撫養孩子,音樂與繪畫方面的才藝,他對孩子影響更大;為孩子營造這片綠色森林,他也付出了不少心血。我們這個家庭,對於孩子來說是唯一的,是她的草原牧場。”

正因為有了這麼和諧的家庭氛圍,池莉的女兒身心健康,學習快樂又成績優秀,而且非常善解人意。在申請英國C.C高中的時候,池莉的女兒更是憑一己之力完成了學校選擇、和校長溝通、網上應考、準備簽證材料的一條龍工作。

單親家庭教育難?用對這4招,填滿孩子的缺失感

其實父母相不相愛,孩子是知道的,但不幸福的家庭氛圍才是傷害孩子的根本。如果父母雙方能心平氣和的協商好,分開之後共同撫養孩子的策略和計劃,帶孩子的一方對單親環境適應良好,這樣,單親孩子和雙親孩子顯然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差異。

有一項調查顯示,影響孩子成長的最大因素是他們受到的養育質量。也就是說,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根源是低質量的養育水平、高頻率的衝突事件、有不良的心理問題等,而絕非單親本身。單親只是現象和背景,不是問題的主要原因。

單親家庭教育難?用對這4招,填滿孩子的缺失感

2、社會對單親家庭的負面、刻板偏見,會傷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究竟是什麼在傷害單親家庭的孩子呢?是社會對傳統家庭的執念和基於這種執念產生的偏見,甚至是對一些單親家庭的孤立和排擠。比如:

“單親家庭的孩子心裡很脆弱,都渴望愛與被愛。跟這種人相處,會很累吧。”

“單親家庭的孩子是不是容易心理變態?很多殺人犯都是單親啊!”

“單親家庭的孩子控制慾超強,跟他在一起一定會很辛苦。”

“跟單親家庭的孩子結婚,是不是更容易離婚,我的孩子一定不能找單親家庭出來的孩子。”

單親家庭教育難?用對這4招,填滿孩子的缺失感

中國自古以來就信奉“家和萬事興”,對家庭形式完整的推崇和執著,讓太多人認為:父母共同撫養長大的孩子才是健康、正常、可靠的;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會偏執、心理扭曲、人格有問題。

對於單親家庭的孩子來說,可怕的不是生長在單親家庭環境裡,而是那些戴著有色眼鏡的人為他們營造的充滿偏見的環境,這樣的環境對孩子的性格成長有著巨大的衝擊力,有些傷害甚至是不可逆的。

單親家庭教育難?用對這4招,填滿孩子的缺失感

三、單親家庭如何讓愛不缺席

實際上,社會上有很多單親家庭把孩子帶得非常優秀,比如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克林頓,比如我們熟悉的周杰倫、張鈞甯、孫儷等。

比起另一半是否缺席,單親家庭裡的父母是否優秀、樂觀、堅強,是影響孩子成長更重要的因素。

那麼,單親家庭如何做到讓愛不缺席?作為單親父母,應該怎樣在生活中引導和教育孩子呢?具體可以參考以下4種做法:

單親家庭教育難?用對這4招,填滿孩子的缺失感

1、以身作則,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不管是再婚或是堅持單親狀態,會影響孩子的是你對孩子的態度以及你作為孩子的父母的榜樣力量。

你可以和孩子認真交流家庭現狀,列出家庭現在擁有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家庭每個成員能夠為增加優勢和改進問題貢獻什麼樣的力量。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三個月、半年小目標,一年大目標,個人短期和長期目標,獎懲原則和激勵措施等。所有這些做法的目的是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這很重要。

單親家庭教育難?用對這4招,填滿孩子的缺失感

臺灣演員張鈞甯的父母在她小學三年級時離婚,爸爸另組家庭,留下她與媽媽、姐姐相依為命。

她的媽媽曾經分享過離婚時的心路狀態:“來不及收拾震撼,首先想到的是兩個女兒是否受傷,而家的溫暖必須繼續,廚房炒菜的聲音要依然有力,餐桌前的談笑聲要依然響亮。我努力讓家沒有改變,只是這個家從此少了一個人回來吃飯。”

正是受媽媽教育的影響,張鈞甯才能靠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片天地來,甚至被網友評論為:“一個人活成了千萬人的夢想。”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獨立的母親始終都在給孩子樹立對待生活最正確的態度,正直、勇敢、堅強、善良。這些都是孩子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單親家庭教育難?用對這4招,填滿孩子的缺失感

2、共同面對,讓孩子學習承擔家庭責任。

你可以將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面臨的問題和困境分享給孩子,讓孩子真實面對生活體驗,一起坦然面對所有挑戰。

你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參與、決策家庭的重大事務,放心大膽地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承擔家庭責任。多鼓勵、多肯定他們,從而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獨立能力。

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說:“失去父親或母親也能成為一個強有力的推動劑,促使孩子變得更堅強、更獨立和更具有創造性。”

單親家庭教育難?用對這4招,填滿孩子的缺失感

3、積極參與,培養孩子多元化的興趣愛好。

你可以陪孩子看看演出、聽聽講座、欣賞藝術展,也可以陪孩子一起旅行、一起閱讀,一起做有趣的親子游戲。

你可以帶孩子多參加一些適合他的社交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培養孩子多元化的興趣愛好,開拓孩子的心胸和視野。與此同時,提升作為家長的性情修養,讓孩子和自己都能擁有積極健康的生活狀態。

單親家庭教育難?用對這4招,填滿孩子的缺失感

4、年齡小的孩子,可以藉助一些工具來幫助理解離婚。

孩子年齡太小,他可能無法理解自己的家為什麼跟好朋友的家不太一樣,不能理解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住在一起……當孩子困惑時,你可以嘗試這樣跟孩子說:

“寶貝,現在爸爸沒有和我們住在一起,你可能會覺得有些困惑。但是你要記住,雖然爸爸沒有和我們住在一起,爸爸依然很愛很愛你。如果你想爸爸的時候,可以給爸爸打電話、發語音,可以約爸爸見面,告訴爸爸你的想法。”

“寶貝,現在爸爸媽媽沒有住在一起,但這不是你的責任和錯誤。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都一樣的愛你。爸爸和媽媽都希望能夠陪伴你一起長大,你有任何開心/不開心的事情可以跟我們分享,我們永遠都是你的家人。”

單親家庭教育難?用對這4招,填滿孩子的缺失感

此外,如果你覺得難以開口,你還可以藉助一些工具,比如繪本。繪本通過兒童的視角和語言,用最簡單樸素的方式解答人生的問題和困擾。其實繪本不僅適合孩子,也適合成年人。繪本有治癒心靈的力量。

這裡重點推薦一本書:《媽媽家,爸爸家》

這本繪本的作者就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媽媽,她為女兒創作了這本書。故事講了一個叫“小豆丁”的孩子,他不理解為什麼別人的爸爸媽媽住在一起,而自己卻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後來,他認識了一隻帶翅膀的魚,小飛魚帶他去見了住在森林裡的鳥兒爸爸和住在水裡的魚兒媽媽。

單親家庭教育難?用對這4招,填滿孩子的缺失感

這讓小豆丁明白了爸爸媽媽各有各的生活空間,他們只有在各自的空間裡生活才會快樂;如果勉強住在一起,就會有一方失去快樂。

同時,這個故事也告訴孩子,儘管父母不住在一起,但是父母對他的愛是不變的,他依然能收到來自雙方滿滿的愛意,還能感受到來自兩個不同家庭的溫暖。

讀這本繪本時,我想起泰戈爾的一句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飛鳥與魚的距離,一個在天,一個卻深潛海底。”曾經我以為這是悽美的愛情故事,但現在看來,也許飛鳥和魚都有著各自的幸福呢。

單親家庭教育難?用對這4招,填滿孩子的缺失感

其他繪本推薦:

恐龍離婚記

媽媽你好嗎

我永遠愛你

小獾的兩個家

媽媽的紅沙發

週六到爸爸那裡

蔻蔻熊,這不是你的錯

媽媽爸爸不住在一起了

單親家庭教育難?用對這4招,填滿孩子的缺失感

四、結語

如果父母內心豐盈並能把正能量傳達給孩子,孩子內心的缺失感自然不會太強,反而可以用平和、積極的態度看待和接納父母離婚這件事。

只要單親父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陪伴自己的孩子,並且與孩子建立起充滿愛的情感鏈接,孩子一樣能擁有健康積極的心態,孩子一樣可以優秀、光芒四射。

最後,願每一個單親孩子都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80後全職寶媽,愛孩子,愛生活,願與你分享這個星球的溫暖與美好。關注我,一起做溫柔、有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