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孩子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小的時候就要開始培養,可是要怎麼培養呢?

沒有在


非常高興參與回答關於育兒中規矩的建立。

中國古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中國人喜歡說:給孩子上規矩。其實我們更願意說,那叫給孩子“習慣養成”。

從古至今,國內國外的教育大家們都說過類似的觀點: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葉聖陶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是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

羅素說:人生幸福在於良好習慣的養成。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

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養成一種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清它的債務。

早期教育花1公斤之力等於後期教育花1噸之力。

1988年世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會,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呢?”

這位白髮蒼蒼的老學者回答道:“是幼兒園。”

“在幼兒園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東西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道歉,午飯後安安靜靜地休息……”

出乎意料的回答直接說明了幼時養成良好習慣對人一生起到的作用和深遠影響。

幼時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時間。幼兒習慣的培養,大多都是靠著父母的示範和引導。

孩子就是一塊天然的石頭,是否能雕塑成精美的作品,功夫還在每個家長。

- 01 -

從語言開始文明習慣的培養

高爾基說: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我們都希望孩子將來是一個懂禮貌、有教養、舉止文雅的人。

從孩子呱呱落地之日起,他就開始“瘋狂”地向生活的環境學習語言,大人們和他說什麼,大人們之間在說著什麼,他都不分好壞地全盤吸收。

接著在牙牙學語之時,開始不斷練習之前學到、現在正不斷學習的各種詞語和句式。

一個孩子正是從“謝謝,請,對不起……”這些不起眼的日常詞語開始他的語言成長之路。

如果父母平日說話就是溫和有禮貌,再加上日後親子閱讀裡多給孩子接觸詩歌、經典、文學作品等,那麼這個孩子的語言修為一定不會差。

好的語言才能慢慢發酵出說話和氣、舉止文雅的好氣質。

- 02 -

從進食培養孩子的規則習慣

進食是培養孩子規則習慣最重要的契機。家長可以從細節做起:

教孩子正確拿筷子的方法、等大人動筷子後才能吃、吃飯時手扶著飯碗、嚥下嘴裡飯菜再說話、吃飯時不要吧唧嘴、喝湯時不要發出響聲、禁止用筷子敲打飯碗、不能隨便更換座位、不能將筷子插在盛著米飯的碗裡,以及吃完飯後碗裡要一乾二淨、添飯時不能說“要飯”或者“再要一碗”。

吃飯是一個孩子每天要經歷好幾次的事情,所以通過吃飯養成孩子的規則意識,這個契機非常重要。

- 03 -

與他人和諧相處的社交習慣

語言是為了社交而服務的,因為社交的需要,我們才要學習語言。現在的社會講情商,而情商的重要指標常常是看是否會社交。

現在的父母已經越來越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合不合群?愛不愛跟小朋友玩?是不是樂意和別人分享?會不會欺負或者是被其他小朋友欺負?這些都是大多數父母關注的問題。

這時候父母的示範和引導顯得特別重要。

你希望孩子是樂於跟別人交流,友好相處的,那麼首先父母也要做這樣的人,薰陶自己的孩子。並且創造機會,多帶孩子去接觸各種各樣的人,不僅僅是同齡人。

在相處中,引導孩子與別人友好相處、幫助別人、與別人分享、考慮別人的感受。

日子久了,這些好習慣內化在孩子心中,自然而然就成為了一個不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別人感受,善於溝通、善待別人的人。

- 04 -

從自己穿衣開始培養勞動習慣

勞動習慣,同樣是一項應該從小培養的行為習慣。現在獨生子女家庭佔絕大多數,父母常常會過度保護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覺得他們太小了,長大一些了,又心疼孩子忙著學習沒時間,生活上這些看似小事都處處代勞,這樣孩子就一再失去自己動手的機會,自然難以培養起自立的品格。

其實家長不要以為這些生活瑣事不值一提——

孩子自立的意識正是從穿衣、穿鞋穿襪開始的;責任感正是從幫助爸爸媽媽洗碗掃地抹桌開始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正是從自主自己的生活開始的;自信正是從輕鬆掌控自己的生活開始的。

所以,放手讓孩子去做,你會慢慢看到驚喜。

- 05 -

衛生習慣是一生健康的基礎

衛生習慣的培養重在兩個方面,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良好的作息習慣。好身體是一切的關鍵,這一點越來越得到現代人的認同。

幼兒時期的作息習慣對過渡到小學階段特別重要。

當孩子從小就習慣了按時按點地做每一件事:起床、吃飯、喝奶、上幼兒園、運動、閱讀等,到了上小學時才能自律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更加有規律地進行娛樂和學習,達到兩者的平衡。

- 06 -

運動習慣是一生健康的保證

生命在於運動。若該動不讓動,上學必多動;學前任其活動,動夠上學不動。其實運動協調能力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智力。

你也許想不到,有些小學生跑步姿勢不夠協調、易摔、不會跳繩、唱歌跑調、發言口吃、字寫得不好看、看上去聰明學習成績卻不如意,其實都和孩子的運動協調能力缺乏、神經功能失調有關。

當度過了幼兒時期,運動習慣更多地是幫助一個人強身健體、心情愉悅,擁有積極樂觀的好心態。

- 07 -

閱讀習慣是一生的財富

現在,人們越來越認同教育應該是自我的、一生持續不斷的追求,而不是學校裡的十幾年,老師灌輸給我們的那些知識。

自我教育的基礎就是要有閱讀習慣,自發地從各種書籍裡汲取營養。

現在的童書市場比以前繁榮很多,各種好書層出不窮,親子閱讀的理念也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得到很多父母的贊同,不少父母已經開始在育兒之路上踐行起來。

在幼兒時期就開始培養起閱讀的習慣,會比成年後再來培養容易的多,也會在無功利性的閱讀中更加發現閱讀的樂趣。

當一件事是有樂趣的,那麼離習慣就不遠了。

怎樣才能幫助孩子養成這些良好習慣呢?家長可以從以下8個方面做起:

01. 有利的環境

提供固定、安靜、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一踏入這個環境就有氛圍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02. 耐心的引導

告訴孩子原因,讓他們瞭解為什麼要培養這些習慣。當孩子在落實習慣培養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時,耐心地引導他們,不要期望一次成功,耐心多次才可以。

03. 及時的稱讚

當孩子做的好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地表揚他們,讓他們知道是哪個具體的行為做得好,值得表揚,增強孩子的自信,促進習慣養成。

04. 良好的示範

父母讓孩子養成的習慣,首先看看自己是否也做到了。身教永遠勝於言傳,有些道理說很多遍,不如自己做一遍。

你想讓孩子做事情專注一心一意,你就不要一邊看電視一邊做其他事;你想讓孩子遠離在家儘量不做分散孩子注意力、影響孩子學習的事。

05. 堅決的態度

培養習慣的過程中,當孩子不配合,或者效果不理想時,父母一定要堅決地表明自己的立場,給孩子界限,知道有些規矩是必須的!

06. 默契的合作

父母首先意見要統一,不要在孩子面前態度分歧,有不同意見私下交流討論。否則當著孩子的面,會阻礙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

07. 制定規則

將習慣落實成具體的規則和計劃去執行。比如放學後有一個明確的學習時間,不隨意更改;學習的時候儘量不做其他事情等

08. 增添趣味性

順應孩子的天性,不妨給枯燥的計劃加點趣味性。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比賽、做到可以換取獎勵,做不到就要換取懲罰等等。用遊戲的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習慣不是一天養成。成人養成習慣尚要21天,更別說是幼小的孩子。

不要忽略生活的日常,點點滴滴都是在培養孩子習慣的好時機,多用一些耐心和愛,將幼小的樹苗澆灌。

非常高興參與回答,希望我的答案對您有所幫助。


愛麗詩生活記


規矩就是規則,從小讓孩子有規則意識,才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會出現“熊孩子”的行為。在制定和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方面,我們父母不妨這樣進行:

1、結合孩子的年齡特徵,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規則。

01 孩子從出生到3歲前,全家生活儘量要有規律,沒有特殊情況不要打破。比如在吃飯、睡覺、遊戲等生活起居方面固定時間。規律的生活讓孩子有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孩子建立規則最初的基礎。

02 在孩子1-2歲時,結合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建立初步的規則,引導孩子自己收拾好玩具放在她自己指定的地方,或者家長給孩子準備一個地方專門擺放。

03 3歲後的孩子,父母學會“溫和而堅定”制定規則界限。“溫和而堅定”需要父母的態度和情緒要溫和,也體現出父母持續地帶著孩子遵守規則。

2、制定的規則,簡單方便孩子執行。

對孩子來說,結合目前最需要改變的地方入手,一個習慣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時間,改變一個習慣則需要更長的時間,所以制定要能循序漸進、在實施中不斷調整和完善。

3、制定的規則,需要全家人一起遵守執行,切忌大人強硬孩子做到,而自己做不到。

有一些父母,告訴孩子不要講粗口,自己有時情緒一激動,然後就是粗話連篇;有一些父母,讓孩子見到別人要有禮貌,而自己卻在家裡總是不尊重自己的愛人,試想,孩子肯定就會有樣學樣。

4、制定的規則中,給孩子一個有限的選擇機會,特別是第一次執行的時候。

比如看電視,第一次沒有準時關電視,先告訴她5分鐘後或者看完這一集就關,這樣的話,給孩子心理一個緩衝的時間,就不會在關了電視後大吵大鬧。

對孩子來說,規則是他融入社會的基礎,也是孩子做人、做事的起點。以上是我的回答,更多的育兒資訊,歡迎關注“康睿媽育兒”。


康睿媽讀書


幾乎所有人都不喜歡沒有規矩的熊孩子,電視、網絡等媒體也經常能看到熊孩子給父母帶來的各種麻煩。正是因為這種現象的存在也使得更多的家長認識到了給孩子豎立規矩的重要性。那麼該究竟培養孩子的規矩感,這其中又有什麼注意事項嗎?

一、為什麼要給孩子建立規矩

因為懂規矩的孩子不僅是表現是“ 聽話“"好調教”,更為重要的是,孩子會明白秩序感重要性,同時讓規矩成為保障孩子成長安全重要屏障,同時也最大程度節約了孩子成長的成本。規矩重要性正如心理學家詹姆斯·杜布森曾在《勇於管教》寫道:“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杆,那麼人就敢靠著欄杆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如果沒有欄杆,大家在離懸崖很遠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別說站在懸崖邊緣往下看了。”

二、立規矩最大挑戰是什麼:

這絕對是最為現實的一個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可能會發現想給孩子立規矩很難。那麼這其中最大阻礙又是什麼呢?個人認為立規矩最大挑戰就是寵溺,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是父母隨意搖擺,這樣也就使得孩子沒有敬畏之心,從小就使得孩子察言觀色行事,自然孩子長大了也就沒有規矩。

三、培養孩子規則意識過程中有哪些誤區:

1、規矩=家長的權威:

不少的家長認為給孩子立規矩就是讓孩子完全按照自己意思來,保證自己家長的權威。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就會經常見到家長命令孩子做什麼事,如“你必須玩什麼”,這樣做會難讓孩子對這些產生認同感。

2、不會適時調整:

這是影響孩子建立規矩感另一個重要誤區,如"三歲讓孩子八點半上床睡覺",孩子到了五六歲還依然堅持這個原則。這自然也就會引起孩子反抗情緒。家長由於疏忽大意,並沒有注意到孩子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自然也會引發孩子會用違反規則的方式來告訴大人我不滿意這個規則。

3、不堅持規則

這裡主要是指在給孩子培養規矩感時,家長的不堅持和家庭成員意見不統一。這將會給孩子建立規矩感帶來相當大的阻力。要知道讓孩子建立起規矩是需一個時間培養,如果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會發現,孩子真的很讓我們頭疼。

四、孩子為什麼不願意遵守規矩

1、可能我們立的這個規則不合適;

2、就是我們在立規則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和自主選擇性;

3、就是立下的規則一旦被孩子打破,我們會覺得受不了——我都跟你說了,你為什麼不聽我的呢?

五、家長該如何做:

1、0~6歲孩子培養規矩感重點:

國際兒童教育界的通行規則是以下3點:

不傷害自己 

不打擾他人

不破壞環境 

2、從管教到自律

在6歲之前培養孩子建立規矩感,要逐步從管教到自律進行轉變,這其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

幫助孩子表達和控制情緒

教孩子理解和在乎他人感受

給孩子強化規則的“公平性”而不是權威性

跟孩子一起“面對”錯誤,而不僅是“指出”錯誤。

把不良行為變成教會孩子自律的契機

3、雙方協商建立合適的規矩

在和孩子討論規則的時候,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規則定下來以後,我們是要說到做到的。在制定規則的過程中,我們要給到孩子一些彈性的原則,並允許孩子去嘗試,讓孩子在多次嘗試中體會遵守規則後的好處和感覺。

4、確定規矩要明確

經過和孩子雙方協商後確定的規矩一定要明確,比如孩子出門前總是磨蹭,家長著急的時候通常會說:“快點!再不出門就遲到了。”這種說法對於孩子其實是無效的:第一,孩子並不知道時間到底有多緊張;第二,這只是催促,並不是“規矩”。

5、規矩不是越多越好

我認為讓幾歲孩童記住大量規矩是極其不現實的,因為規矩並非越多越好,規矩太多,執行起來很複雜,如果立了規矩又不能堅持,那麼規矩就會成為擺設。因此家長在立規矩時要注意,要放管結合,規矩幾條就夠,也給孩子足夠空間。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所作為,然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定規矩之上的,“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對立,給孩子立規矩,讓他長大後能夠獨當一面,是我們做父母的責任。最後用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的觀點來回顧整個問題,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後果。這樣我們給孩子建規矩感的初始目的也就達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