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派38代祖孔克符,孔述睿,孔克讓

新唐書隱逸傳記錄:孔述睿傳:

孔述睿,越州山陰人。梁侍中休源八世孫。高祖德紹,事竇建德為中書侍郎,嘗草檄毀薄太宗,賊平,執登汜水樓,責曰:"爾以檄謗我云何?"對曰:"犬吠非其主。"帝怒曰:"賊乃主邪?"命壯士捽殞樓下。曾祖昌寓,字廣成,貞觀中對策高第,歷魏州司馬,有治狀,帝為不置刺史。為政三年,璽書褒美,進膳部郎中。祖祖舜,字奉先,為監察御史,以累下除成武令,雉馴於廷。

述睿少與兄充符、弟克讓篤孝,已孤,偕隱嵩山。而述睿資嗜學。大曆中,劉晏薦於代宗,以太常寺協律郎召,擢累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述睿每一遷,即至朝謝。俄而辭疾歸,以為常。

德宗立,拜諫議大夫,命河南尹趙惠伯齎詔書束帛,備禮敦遣。既至,對別殿,賜第宅,給廄馬,兼皇太子侍讀。固辭,弗許。久乃改秘書少監,兼右庶子,復為史館修撰。述睿重次《地理志》,本末最詳。性退讓,未始忤物,雖親朋燕集,至嚴默終日,人皆畏之。與令狐峘同職,峘數抵侮,然卒不校也,時稱長者。

貞元四年,帝念平涼之難尤惻怛,以述睿精愨而誠,故遣持祠具稱詔臨祭。又以疾乞解,久乃許,以太子賓客還鄉,賜帛五十匹、衣一襲。故事,致仕不給公馹,帝特命給焉。卒,年七十一,贈工部尚書。

子敏行,字至之。元和初,擢進士第。嶽鄂呂元膺表在節度府,元膺徙東都、河中,輒隨府遷。入拜右拾遺,四遷司勳郎中、集賢殿學士、諫議大夫。李絳遇害,事本監軍楊叔元,時無敢言,敏行上書極論之,叔元乃得罪。以名臣子,少修潔,及仕宦,能交當時豪俊,有名一時,而雅操不逮父矣。卒,年三十九,贈工部侍郎。

舊唐書隱逸傳記錄:

孔述睿,越州人也。曾祖昌宇,膳部郎中。祖舜,監察御史。父齊參,寶鼎令。述睿少與兄克符、弟克讓,皆事親以孝聞。既孤,俱隱於嵩山。述睿好學不倦,大曆中,轉運使劉晏累表薦述睿有顏、閔之行,遊、夏之學。代宗以太常寺協律郎徵之。轉國子博士,歷遷尚書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述睿每加恩命,暫至朝廷謝恩,旬日即辭疾,卻歸舊隱。

德宗踐祚,以諫議大夫銀章朱綬,命河南尹趙惠伯齎詔書、玄纁束帛,就嵩山以禮徵聘。述睿既至,召對於別殿,特賜第宅,給以廄馬,兼為皇太子侍讀。旬日後累表固辭,依前乞還舊山。詔報之曰:"卿懷伊摯匡時之道,有廣成嘉遁之風。養素丘園,屢辭命秩。朕以峒山問道,渭水求師,亦何必務執勞謙,固求退讓!無違朕旨,且啟乃心。"述睿既懇辭不獲,方就職。久之,改秘書少監,兼右庶子,再加史館修撰。述睿精於地理,在館乃重修《地理志》,時稱詳究。

而又性謙和退讓,與物無競,每親朋集會,嘗恂恂然似不能言者,人皆敬之。時令狐峘亦充修撰,與述睿同職,多以細碎之事侵述睿,述睿皆讓之,竟不與爭,時人稱為長者。

貞元四年,命齎詔並御饌、衣服數百襲,往平涼盟會處祭陷歿將士骸骨,以述睿性精愨故也。九年,以疾上表,請罷官。詔不許,報之曰:"朕以卿德重朝端,行敦風俗,不言之教,所賴攸深,未依來請,想宜悉也。"

述睿再三上表,方獲允許,乃以太子賓客賜紫金魚袋致仕,放還鄉里。仍賜帛五十匹、衣一襲。故事,致仕還鄉者皆不給公乘,德宗優寵儒者,特命給而遣之。貞元十六年九月卒,年七十一。贈工部尚書。子敏行。

敏行,字至之,舉進士,元和五年禮部侍郎崔樞下擢第。呂元膺廉問嶽鄂,闢為賓佐。丁母憂而罷。後元膺為東都留守,移鎮河中。敏行皆從之。十四年,入為右拾遺,遷左補闕。長慶中,為起居郎,改左司員外郎,歷司勳郎中,充集賢殿學士,遷吏部郎中,俄拜諫議大夫。上疏論興元監軍楊叔元陰激募卒為亂,殺節度使李絳。人不敢發其事,敏行上表極諍之,故叔元得罪,時論稱美。

敏行名臣之子,少而修潔,為人所稱;及遊宦,與當時豪俊為友。雖名華為一時冠,而貞規雅操,與父遠矣。大和九年正月卒,年四十九,贈尚書工部侍郎。

宋代會稽志記錄:

孔述睿越州山隂人梁侍中休源八世孫少與兄弟充符充讓篤孝巳孤偕隱嵩山而述睿資嗜學大歷中劉晏薦於代宗召累擢司勲員外郎史館修撰述睿每一遷即至朝謝俄而辭疾歸以為常德宗立拜諫議大夫賜第宅固辭久乃改袐書少監以太子賓客還鄉

這是三個比較早的傳志記錄,孔述睿弟兄名字不一,特別是38代祖孔克符,抄寫有孔充符,明代成化家譜還抄寫有孔允符,而37代祖孔齊參墓誌寫的嗣子全禎,述睿,克讓,因而讓人分淆不清,本人認為孔齊參去世時孔克符也就是10幾歲,孔全禎是名,孔克符是字,到孔克符長大以後多以字來記錄,與弟克讓相近,因孔述睿德宗時期為仕,孔克符與孔克讓就留在洛陽孔家寨和酒後村居住奉祀家祠祖墳。

舊唐書記錄是正確的名字,舊唐書成書較早,唐中期五代十國前以國史實錄可靠性比較大,也與洛陽曆代家譜名字,洛陽孔家寨孔克符墓碑文一致,新唐書,宋代會稽志,及明代成化家譜是抄寫書誤而已,克與充,允書寫類似容易看錯。另龍門石窟孔文昌造像碑記與家譜孔元昌也認為是同一個人,只等以後資料考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