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餘歡水》:中年人的辛酸,打碎了往肚裡咽

最近,朋友圈最火的一句話一定有:人人都笑餘歡水,人人都是“餘歡水”。這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我是餘歡水》將中年人的社會、家庭生活環境,以詼諧諷刺的手法演繹的淋漓盡致,引發了全民熱議。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部神奇的劇作。

《我是餘歡水》:中年人的辛酸,打碎了往肚裡咽

(一)中年人的無奈,只有自己懂

這部電視劇改編自餘耕小說《如果沒有明天》,故事一開頭,就給我們展現了一位讓人倍感憋屈的中年人餘歡水(郭京飛飾演 ),不得不佩服郭老師的演技,將這個角色刻畫的入木三分。

在公司裡,他銷售業績墊底,曾經帶的徒弟業績早已超過自己,對他冷嘲熱諷,公司領導、同事都看不起他,對他百般刁難。

在家裡,他沒有任何家庭地位,老婆看不起他,嫌他賺錢能力差,沒有責任擔當。在兒子心中,他也是一個失敗的父親,沒有任何高大的形象。

《我是餘歡水》:中年人的辛酸,打碎了往肚裡咽

餘歡水的處世之道就是忍讓忍耐、無所作為,因為長期的挫敗感,他變的撒謊成性,他拿著公司發的幾十塊的酒到岳父家說成高檔進口紅酒,被當場拆穿,妻子甘虹對他徹底失望,提出來離婚。

就是這樣一個頹廢的中年人,卻讓人氣憤中有一絲悲哀憐憫。可能人到中身不由己,我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絲餘歡水的影子,我們也曾為了工作四處奔波,我們也曾叫天不應叫地無門

而另一方面,作者以辛辣的手法極盡諷刺。餘歡水的妻子其實早已出軌,當年結婚很大原因也是衝著餘歡水的城市戶口,餘歡水的工資十年前也曾是岳父小舅子的幾倍,前後落差、人情冷暖,也讓觀眾內心百味雜陳。

(二)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

如果前面幾集足夠憋屈,那麼自此兩次“奇遇”事件後,全劇高潮來臨,讓人大呼過癮。

奇遇之一,“手握U盤”,絕地逆襲。餘歡水所在的公司是做電纜生意的,公司領導魏總、趙經理、安妮三人私自做劣質電纜、做黑賬,三人正在KTV因分贓不均而激烈爭吵。恰巧此時,餘歡水誤打誤撞闖了進了,稀裡糊塗想給領導敬酒賠罪卻打翻東西,後面領導三人發現存有重要數據的U盤不翼而飛!

餘歡水被懷疑拿走U盤,公司升職、安妮的美人計,各種鬧劇層出不窮,讓人啼笑皆非。其實U盤是被趙經理因分成不均而偷偷藏了起來,想以此威脅魏總和安妮,這期間把人性的貪婪、職場的潛規則表現的淋漓盡致。

《我是餘歡水》:中年人的辛酸,打碎了往肚裡咽

奇遇二,餘歡水被誤診癌症,莫名其妙救人成為英雄。餘歡水因為喝劣質酒身體不舒服去醫院檢查,陰差陽錯拿錯片子被誤診患了胰腺癌晚期。

人生盡是失意處,卻也沒有更失意;本就一無所有了,那就沒有什麼好害怕。於是,餘歡水沖天怒吼:“我現在什麼都不怕了!”所以他想尋死,卻誤打誤撞降服了一位歹徒,成為全市的大英雄,開始逆襲人生。 。

金錢、名譽一股腦向他湧來。媒體為了做熱點宣傳,將他刻畫成一位無畏勇敢的好人,哪怕在得知餘歡水沒有得癌症的真相後,依舊不願放棄。

公司開始為他歡呼,妻子開始找他想要錢,所有的一切似乎都被改變了。

後面就是餘歡水終極覺醒,實現自我救贖了,劇情很精彩就不過多劇透,劇荒的朋友可以看看,12集良心劇,全程沒有劇情拖沓。

(三)餘歡水背後的“世界”

不得不佩服編劇的想象力,以及這些實力派演員的演技。我特別喜歡裡面的角色安妮,將女性的奮鬥的艱辛、職場的掙扎、為了生存最後沉淪演繹的入木三分。

都說中年人的生活很無奈,到底有多無奈,箇中滋味唯有自知。

車貸、房貸,壓的現在人喘不過氣來,越來越快的節奏很容易讓人迷失。

《我是餘歡水》:中年人的辛酸,打碎了往肚裡咽

疫情期間,有個小夥子疫情期間很早的趕赴北京要去上班了,記者問他不害怕嗎,小夥子說,病毒致死的概率大約2%,但是不工作,我100%要餓死了。成年人的世界,從來都沒有輕鬆二字。

我在武漢工作,4月20號為了生存,必須得從老家出來工作了,我覺得自己足夠辛苦了,但是當我看到小區門口有個瘦弱小姑娘揹著大包在看小廣告租房的時候,卻有了很大力量,後來她在電話裡的那句“800有點貴,有便宜點的嗎,小點也可以。”讓我眼睛一酸,原來大家都在這麼努力的生活著。

(四)願你有信仰有希望

一位做生意失敗的老叔曾經聊天時說過,能力只是成功的最基本條件,很多時候需要機會、機遇甚至運氣,他自己公司就是因為現金流不夠倒閉了,當然他講的管理那些東西我不怎麼懂。

一場疫情,讓我們有太多太多的感觸、思考。

《我是餘歡水》:中年人的辛酸,打碎了往肚裡咽

原來,當一場幾個月的災難來臨之際,我們會表現的如此弱小。它告訴我們,平時能努力工作的時候,千萬不要偷奸耍滑,你欺騙了工作,生活也會欺騙你。多存點錢,關鍵時候或許能救命。

朋友們,如果你碰到讀到這篇文章,不管你是工作生活得意或者失意,希望你不要放棄信仰,要更努力的活著,你決定不了結果的時候,至少要把堅持作為那逐漸放大的可能性。

一部餘歡水,處處是人生,願我們終將找到“自己”。


關注“書憶”,堅持原創,堅持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