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作詩諷刺朝廷,是不是有人指使的?

用戶2735190337656573


杜甫本是一個滿腹經綸,欲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之人,他在詩中說:"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他自比歷史上的名臣,想成為那樣的人。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想輔助國君把國家治理好,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

他35歲到長安,第2年參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試,但由於奸相李林甫欺上壓下,使那一科,沒有一個人中選。"林甫乃上書賀野無遺賢"(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一)

杜甫對玄宗晚期,肅宗,代宗三朝都有過諷刺。

唐玄宗天寶以來,他是"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兵車行)的窮兵黷武者,他是"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麗人行)的荒淫昏瞶者。楊國忠的驕奢淫樂和貴妃姊妹的宴遊,是所謂"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麗人行)。

肅宗朝,在張良娣,李輔國的嬌慣,挾持下,致使父子恩疏,賢臣遠放。杜甫有"洗兵馬"詩來諷刺肅宗。正如錢箋所云:"刺其不能儘子道,且不能信父之賢臣,以致太平也"。

代宗朝,又是程元振用事,解郭子儀兵權,以致吐番入侵,京都淪陷。杜甫有"憶昔"之一,來諷刺代宗。又如錢箋所謂"此不亦童昏之甚乎?公不敢斥言而以憶昔為詞,其旨意婉而切矣"。

杜甫是個高風亮節之人,他諷刺了三朝,但他仍是"時危報明主,衰謝不能休"(江上)。沒有什麼人能指使了他的,反而他寫詩勉勵過他的一些身居高位的朋友。

"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椐要路思捐軀"(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寄遞呈蘇煥侍御)。對嚴武,希望他"公若豋臺輔,臨危莫愛身"(奉送嚴公入朝十韻)。

他忠誠於自己的祖國,他眷戀著廣大的人民,他的志向是堅定的,是任何人任何力量所不能左右

的。


木山文



HUIxinlin


杜甫為詩聖這個稱呼是儒家的尊稱.被稱為聖人的人,都是符合儒家思想,憂國憂民,愛民如子,具有廣闊的悲天憫人情懷的人.杜甫正是這樣一個人.他一生顛沛流離,但始終抱有積極的入世熱情,忠君愛國.自身身處困境之中,卻還能關心廣大和自已一樣的人,這種博愛的情懷,是當得起聖人稱號的.而這種情懷主要是通過他成就極高的詞作表現出來的.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所表現的就是這種情懷.

杜甫的藝術成就.杜詩是集大成之作.從題材、內容、風格、造語、章法各個方面都極為突出,成就極高.不多寫了,這個容易找打.所以結合上面的那些,他被稱作詩聖.杜甫是個愛國的人。“愛國”與“憂國”顯然不同。杜甫生活的時代正是唐王朝由極盛轉入衰敗的關鍵時期。安史之亂造成之後百年的大動盪,國家屢屢被推向破亡的風頭浪尖,因此這一時期湧現出了大量的愛國詩人,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但杜甫與其他人的最大區別在於,他不僅僅在詩作中嗟嘆“國將不國”,發出些呻吟,更是立下雄心壯志,渴望馳騁疆場,為復興國家儘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他借戍邊將士之口說“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功名圖騏驎,戰骨當速朽”“ 男兒死無時”(《前出塞九首》)他向他的朋友大聲疾呼,希望他們能同自己一起“濟時肯殺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公若登臺輔,臨危莫愛身”(《奉送嚴公入朝十韻》)。他更勉勵即將奔赴沙場的朋友“猛將宜嘗膽,龍泉必在腰”(《寄董卿嘉榮十韻》)。杜甫這些充滿愛國熱情的詩歌對後世起到了巨大激勵作用。

在後代,每當中華民族遭受危難的的時候,杜甫的詩歌就會成為全民族的精神食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