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備胎:所有的成功,都曾對自己慫過

文丨胖李

最近,華為成為了輿論的焦點。之前,任正非在華為總部接受了中國媒體的採訪更是引起熱議。

看完了任正非接受中國媒體採訪的實錄全文,信息量巨大,值得細讀,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任正非談論對危機的看法。

如今,人們常常被眼前的歲月靜好所矇蔽,忘記古人留下來的遺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危機感,應該敲響我們每一個人的警鐘。

談備胎:所有的成功,都曾對自己慫過

危機從來不會給你打招呼,但永遠有前兆

5月17日,海思總裁何庭波發佈公開信回應華為被列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的實體名單。

信中寫到:多年前,還是雲淡風輕的季節,公司做出了極限生存的假設,預計有一天,所有美國的先進芯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而華為仍將持續為客戶服務。為了這個以為永遠不會發生的假設,數千海思兒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為悲壯的長征,為公司的生存打造“備胎”。

芯片“備胎”一夜轉正,看似突如其來,實則有備而戰。

據官方數據顯示,2005年,華為實現了82億美元的銷售額;2006年,華為實現了110億美元的銷售額;2014年,華為登上全球電信設備商的巔峰;2017年,華為銷售收入年報顯示,收入達6036億元,穩坐世界500強的寶座。

這些年,華為取得了累累碩果,但任正非從未因此安逸滿足,在華為2015年市場工作會議上,他坦誠:“華為還擔不起世界領袖的重任”。

是什麼讓任正非一直履薄冰?是資本的寒冬、人才的缺失,還是國與國之間的較量?在任正非看來,這些都有可能是危機來臨前的徵兆,稍不留神,這些小苗頭就會迅速火竄起來,引發大火。

危機最大的特點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任正非帶領華為登上高峰,正是因為他清楚危機的特點,上陣殺敵的同時,更懂得居安思危,才讓華為站穩了腳跟,成為行業翹楚。

如今看來,他曾發表的 《華為的冬天》,真是高瞻遠矚啊!

談備胎:所有的成功,都曾對自己慫過

計劃趕不上變化,不能應對變化,那就陷入危機

正如任正非所說,居安思危,而不是危言聳聽。危機,是具有普適性的。

前段時間,在餐廳遇見了朋友啊強,他告訴我已經離開原單位了,去了一個陌生的單位重新工作。對此,我感到十分意外。

啊強是一名公務員,工作勤勤懇懇,認真負責,為人很友好,稱得上是好好先生,他不是一個會偷懶的人。這10年來,他主要負責上傳下達領導的工作安排,他既要傳達,也負責落實,領導對他的工作還是滿意的。

記得在兩年前,啊強曾和我吐槽過,他對自己的工作並不滿意,在機關單位裡,工作細微又繁瑣,每天每夜地埋頭苦幹,一復一日,一成不變,提升空間甚微。

當時我曾建議他,不如換個部門試試。啊強是這樣回答的:換個部門,要重新適應,重頭開始,更何況領導是肯定我工作的,倒不如再努力一點,也許升遷機會就在後頭。

談備胎:所有的成功,都曾對自己慫過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啊強的單位遇上了機構改革,好幾個科室要取消重組,啊強的科室就在其中,這樣一來,人事將會有很大變動,去留問題使得單位人心惶惶。啊強信心滿滿地認為,以自己的能力,以及領導對他的認可,他可以避免這次人事變動。

結果,兩週以後,啊強收到單位領導的通知,他被調配到原單位下屬的一個單位,至於工作崗位,要聽從新的單位安排。就這樣,啊強離開了原來的工作單位,新的單位偏偏就是他一直以來最不想去的單位。

其實,啊強有兩次機會應對這次機構改革。第一次就是在他進入工作疲倦期的時候,鼓起勇氣選擇新的挑戰,到不同的部門嘗試。第二次機會就是早在機構改革的信息傳開了的時候,他就應該提高警覺,想想萬一。

聽說破窗效應嗎?一扇窗戶被打破,如果沒有修復,將會導致更多的窗戶被打破,甚至整棟樓被拆毀。任何一種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信息與信息之間會產生無限種可能,這種可能,也許是紅利,也許是危機。

因此,出現危機後,不要自我安慰和拖延,妥善處理各種突發變化,存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

談備胎:所有的成功,都曾對自己慫過

危機是一把雙刃劍,能刺傷你,也能成就你

啊強的結果,讓人感到唏噓。但同是機構改革,我的另一位朋友小梅的結果就截然不同了 。

小梅同樣是一名公務員,一直在縣區的基層深耕,她性格外向,喜歡做宣傳類的工作,尤其是近幾年興起的政務新媒體宣傳,但由於她單位的領導思想比較固化,對新媒體宣傳不太感興趣,對於小梅的工作,更是忽冷忽熱。

聽說了機構改革的政策信息以後,小梅知道這將是她職業生涯的一次轉機。她一邊繼續學習新媒體傳播的技能,一邊留意著系統內其他單位的動態。

得知市裡要開展一個微視頻的徵集比賽,小梅立馬就報名參加了。雖然她的作品沒有拿到最高的獎項,但在她單位的系統內,她和她的作品都火了。此後,小梅的宣傳作品越來越多,她的領導雖然不太接受,但收到上級領導的表揚,她也樂得開心,並沒有阻止小梅繼續創作。

後來,藉著機構改革的東風,小梅被選調到了市直單位,專職負責宣傳工作。小梅不但如願地繼續幹她喜歡的事,而且能力突出,在新單位很受重用。

小梅跟我說起這段經歷,她跟我說了一句名言讓我醍醐灌頂:危機是把雙刃劍,它能刺傷你,也能成就你,關鍵就看你怎麼做!

啊強和小梅的經歷告訴我,危機當前,懂得為自己破局,才是上策!

不是有句話這樣說,最大的危機,就是感覺沒有危機。

如果現在的你風華正茂,拼命奮鬥的時候,記得不要忘了常給自己洗個“冷水澡”!

談備胎:所有的成功,都曾對自己慫過

生活需要適當的危機感,但不要沉迷危機,過度焦慮

TED有一個主題為不要在年輕時選擇安逸的演講,演講者告訴我們不能輕率對待危機,更不要讓自己停留在高中生危機,週末才去管管它。

不論工作、生活還是情感,適當的危機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要管理好潛在的危機,做好充分準備,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未雨綢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凡事都具有雙面性,過於依賴眼前所擁有的一切,就可能會物極必反。刻意培養前瞻性佈局思維,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多做幾個假設,同時做好“備胎計劃”,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備胎”一旦啟用,分分鐘能救命。

倘若危機始料不及,保持冷靜,方法總比問題多。

對待危機,切記莫慌,不要讓對手看出軟肋。諸葛亮的空城計,告訴我們,在危難面前,沉著鎮定的表型更讓人害怕。保持冷靜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幫助我們清晰地分析危機的產生原因,並能找到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危機危機,有危才有機。

機遇往往是與危機並肩同行的,所以一旦遇到危機出現,一定要注意有沒有可以逆襲的機會,學會用勇氣和智慧的力量征服它,如小草一般的韌勁,飽經風雨蹂躪卻從不倒伏。

談備胎:所有的成功,都曾對自己慫過

拿侖曾說,最困難的時候,也就離成功不遠了。人生就像一次遠洋航行,必將遇到各個方向出來的強風巨浪,但只要你穩住船舵,總能把持方向,不會偏離航道。

不管正在讀此文的你是否陷入危機,請加油,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