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長沙、合肥、鄭州、南昌、太原六個中部省會哪個前景更好?

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免引起爭議,但是所謂的“前景更好”,和“誰更大,誰更強”,在我看來是兩回事。如果問題僅僅單純是“誰更大更強”,我想武漢至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領跑中部六大省會(這裡我希望加上題主並沒有提到的太原),而鄭州逐漸穩固第二,並且嘗試挑戰武漢的趨勢不會改變——長沙的經濟體量目前仍舊略高於鄭州,但是在鄭州今年跨入萬億大關之後,純粹的經濟體量已經不能說明一切了,很多內在的東西必須進一步考慮到;但是

前景更好,與更大更強是兩回事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我更加看好鄭州,合肥兩城的前景,確切地說,我看好這兩座城市,在未來達到超出人們普遍預期的高度。先從鄭州開說,鄭州的經濟指標,目前來說可能在全國範圍內並不算特別突出,但是在我看來,鄭州有些方面其實已經做到了全國的前列,簡單來說


1.在高鐵時代,鄭州的高鐵樞紐地位,因為河南地處中原,四通八達的交通地位而得到進一步確立,可能很多熟悉鄭州的朋友都知道鄭州地鐵的米字型佈局

2.因為高鐵樞紐地位以及高速公路樞紐地位,給鄭州所帶來的物流優勢,令鄭州不僅僅對於整個河南省,而且對於魯東,皖北,晉南,甚至冀南都可以產生一定的輻射效果。可以說,鄭州在不久的將來,也會是一個超越省界影響力的城市

3.以上兩點可能都僅僅是區位優勢,但是鄭州及所在的中原城市群,在“城市群”概念的建設和經營上,目前可能已經僅次於先發的長珠兩三角。尤其是鄭州與洛陽,開封以及許昌,甚至是北部焦作,新鄉進行的一體化,在全國範圍內都是走在很前列的

武漢、長沙、合肥、鄭州、南昌、太原六個中部省會哪個前景更好?

鄭米

應當說,在市域+城際交通方面,國內有兩個城市已經走在了前列,一個是南京,一個就是鄭州,前者在軌道交通的規劃上,已經將周邊的鎮江,揚州,馬鞍山,滁州等地規劃在內,而後者則也是極力地在構築與周邊如洛陽,許昌,開封,新鄉,焦作更加便利的通勤。而且隨著高鐵規劃的進一步展開,很快河南所有的地級市都將會通過高鐵連接鄭州——鄭太高鐵經過焦作,鄭萬高鐵經過平頂山和南陽,鄭合高鐵經過周口,鄭濟高鐵則過濮陽(這也是目前河南僅有的5個無高鐵地級市)


個人的看法是,未來城市之間的競爭,已絕非簡單的一城對一城的pk,而更在於,城市本身是否能夠帶動整個都市圈,甚至整個城市群良性發展(這也是答主一直對北京進行負面評價的原因)。在這方面,鄭州目前做得比中三角好


說完鄭州,簡單地再說下合肥。如果把時間軸放到最近50年甚至更長一點的時間,從建國開始算,合肥可以說是中國躥升速度第二快的城市,僅次於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深圳


即便在改革開放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合肥都是中國所有省會里各方面比較落後的,無論是經濟實力,民富,還是基礎設施的建設,很長一段時間裡廬州城都算是中國直轄市+省會+計單裡倒著數的之一。而且,合肥長期的落後,也折射出安徽省本身在國內的經濟水平,很長一段時間裡也是相對落後的,事實上直到今天,皖北地區都是國內比較貧窮的地區之一


然而到了2017年,合肥的經濟體量已經超過7000億,已經壓過了濟南和福州,在全國範圍內排在第24,而今年也基本可以肯定,合肥的經濟總量將會超過8000億,有極大概率超越去年自己身前的煙臺和大連,可以說合肥極有希望在未來幾年內躋身中國地級市經濟體量前20。在2018年上半年已經發布的經濟數據報表了,整個安徽都保持著很高的增速

武漢、長沙、合肥、鄭州、南昌、太原六個中部省會哪個前景更好?

合肥作為一個長三角新晉副中心+中四角之一,在高鐵路網上的優勢也會在未來逐漸體現出來

武漢、長沙、合肥、鄭州、南昌、太原六個中部省會哪個前景更好?

合肥高鐵網絡

我所關注者,一曰城市及都市圈,二曰城市群,三曰城市群之間的聯動。城市群之間的聯動,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長江經濟帶,其中包括了長三角,長江中游,以及成渝三個城市群;除此之外,我一直期待的一個聯動,是長三角-中原-關中聯動


事實上,現代化的都市圈形成,在國內走得越前列的城市,也會在未來的競爭中越是擁有某些先發優勢,都市圈是城市群的基礎,而城市群則是長遠城市群聯動的基礎,中國要進一步打通自己的奇經八脈,就要按照這個順序逐步修煉武功


在現代化都市圈的形成方面,我們如果參考中部六大省會,就會發現,鄭州其實是走在武漢,長沙之前的,而武漢,長沙也要在南昌,太原之前。至於合肥,因為一些獨特的地理和地緣原因,其實承擔的角色是非常獨特的(簡而言之,長三角+中部崛起,都是合肥的戰略)

武漢、長沙、合肥、鄭州、南昌、太原六個中部省會哪個前景更好?

長江中游城市群

這裡詳細說下中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其實是第一個正式獲批的城市群,但是在我看來,長江中游城市群要形成合力,在短期內是有些艱難的。武漢作為中部第一城的地位沒有疑問,但是能否當好這個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我們不妨從地圖上來考察一下


在我看來,長江中游城市群,和長三角,珠三角,以及我上面提到的中原城市群,有個很大的不同,就是並沒有連成片的核心區域,本質上來說,長江中游城市群,是由三個聯繫很鬆散的都市圈所組成,即武漢都市圈,長沙都市圈(長株潭),以及南昌都市圈(昌九),其中以武漢都市圈的規模最大(包括了孝感,黃岡,鄂州,黃石,咸寧),長沙都市圈的聯繫最緊密(長株潭的主城區之間靠得非常近)


但是我們如果進一步考察地圖就會發現,武漢這個三江口的位置,是在江漢平原的東首(湖區),在省內和江漢平原的西首,也就是古書中所反覆提及的荊襄地區(十堰,襄陽,荊門,荊州,宜昌),其實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割裂

,而且荊襄地區也是中西部經濟較為發達的區域


長沙也是同樣的問題,儘管長株潭三城之間的結合異常緊密,但長沙對於湘潭株洲之外的其他城市,其實本質上是缺乏輻射力的,尤其是長江畔的岳陽,以及沅江畔的常德,儘管都位於洞庭湖平原,但和長沙之間,其實存在著某些天然的阻隔,也因此令長沙無法形成足夠規模的核心區域

武漢、長沙、合肥、鄭州、南昌、太原六個中部省會哪個前景更好?

注意武漢在江漢平原的位置

個人認為,這也是長江中游城市群未來所面臨的核心問題,武漢都市圈和長沙都市圈之間,缺乏足夠規模的建城片區,而鄱陽湖平原則更甚,南昌在鄱陽湖平原上有一種孤城之感,簡而言之豫章故郡在鄱陽湖平原上,沒有一個可以協助其形成完整南昌都市圈的支點,無論是新餘,撫州,鷹潭還是九江,都太遠了。。。昌九一體化在短期內我並不抱以很樂觀的態度


所以,對於長沙,我個人的看法是,在合理的產業佈局下,能夠依託自己在高等教育上得天獨厚的資源,以及一些能人所不能的地方(比如湖南衛視),成為中南部的一座明星城市,不過星城的影響力,終究很難跳出洞庭湖平原,成為一座全國性(甚至國際性)的城市;對於南昌,我的看法是,在短期之內,能夠做到獨善其身已經足夠,至於兼濟天下,恐怕這不是豫章需要(或者說能夠)考慮的範疇。。。對於武漢我是寄予厚望的,作為國家層面上的“國家中心城市”之一,江城也是很多人心中挑戰固有城市格局的未來一線城市有力候選,但是武漢其實需要補的課不少,尤其是協同發展的課

武漢、長沙、合肥、鄭州、南昌、太原六個中部省會哪個前景更好?

武漢高鐵路網布局,武米

目前來說,武漢全國範圍的對標城市,仍舊是寧杭成渝,這五座城市的高下也一直都是熱烈討論的焦點,至於長江流域的這五座城市誰能最終脫穎而出,我覺得比拼才剛剛開始。不過對於體量已經達到萬億的長沙來說,也已經喊出了國家中心城市的口號,而且需要指出的是,在華中地區,2017年武漢1.34萬億的體量,相對於長沙1.05萬億,也並不存在碾壓級別的優勢——也許應該說,長沙到目前為止的表現,其實已經是很出人意料了


總結

我的看法是,如果以10年左右作為一個可見的將來,從城市規模和體量的角度來說,武漢仍舊會居首,但是其優勢是繼續擴大還是逐漸縮水,第一取決於鄭州的追趕速度,第二取決於武漢自己內功和外功能夠進步到什麼地步,如果在整合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三大都市圈方面表現不力,則以一個更長的歷史週期考量,武漢有很大可能被鄭州追上;反之,武漢則亦有可能,依託區位優勢在對標寧杭成渝的較量中勝出。可以說,武漢本身是一個變數極大的城市


鄭州,以國家總體佈局來說是一個尤為重要的城市,全國樞紐,一帶一路,中部崛起,包括我期待的長三角-中原-關中聯動,這些重擔可以說都是中華賦予鄭州的歷史使命。鄭州的目標,在我看來,短期(10年為週期)來說,是在各方面逐漸追近南京,杭州,武漢,重慶和成都,在更長的週期內,同樣也是挑戰現有城市格局的潛在候選(西安亦然,不過西安不在本答案的討論範圍)——而且鄭州的省內凝聚力,目前是中部城市裡最強的


長沙作為一座在區位上存在先天不足的城市,已經成為繼重慶,成都和武漢後,中西部第四個進入萬億俱樂部的城市,人均gdp更是高居非沿海省級行政中心之首,長沙對比武漢之外的所有中部城市,在高等教育上有很大的優勢,在宜居性上更是在全國都名列前茅(而且長沙的房價真的好低!)。長沙未來的前景,取決於能否打造出一些獨特的品牌產業,以吸引到足夠多的資源,對於一個區位先天不足的城市來說這點尤為關鍵


合肥,如前文所述,事實上已經完全表現得超出世人預期很多倍了,在中國城市結構金字塔裡,以僅次於深圳的躥升速度,在經濟體量上已經超越了一些老牌城市。我個人的看法是,合肥要成為武漢這樣的城市格局挑戰者,或者鄭州這樣的城市格局潛在挑戰者很難,但是未來十年有很大概率成為下一個長沙這樣的明星城市,而且特殊的區位條件會讓合肥在未來的長三角-中原聯動裡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