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冰山”视角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当前,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要成为制造强国,就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实现由“中国制造”走向“精品制造”“中国智造”,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培育工匠精神,造就“大国工匠”,中职学校责无旁贷。

何谓“工匠精神”?

“素质冰山”视角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所谓“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充满敬畏、对工作专注执着、对产品追求精益求精、对服务崇尚极致完美、对人生追求止于至善的价值取向。工匠精神之于工匠个体,主要表现为专注、耐心、执着、创新与奉献等优良素质;工匠精神之于产品和服务,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追求完善、止于至善等独特品质。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的精品。

何谓“素质冰山模型”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莱兰于20世纪70 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理论。他认为,如果把一名员工的素质比喻成一座冰山,那么呈现出来的部分仅仅只有1/8,而在水面以下的7/8是看不到的。我们能见到的 1/8 是其知识、资质和技能行为;看不到的7/8则是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

“素质冰山”视角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素质冰山模型”理论应用到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中,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是露在水面以上的冰山一角,职业学校学生可以通过获得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来体现职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属于职业学生的显性素养。而隐藏于水面以下的绝大部分冰山,由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要素构成,包含职业学校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诚信守信、爱岗敬业、沟通合作、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

基于素质冰山模型理论,工匠精神之于工匠个体,显然是属于内隐特征的范畴,处于人格结构的最深处,难以对其进行培训和发展。作为当前中国社会一种“稀缺”的优秀品质与精神资源,该如何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中职校园文化如何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1、赋予校园文化时代新意义

“素质冰山”视角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是从校园的整体规划布局,到校内各种设施设计,融入匠人文化特色,使其可以物化彰显;

二是推崇工匠精神,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

“素质冰山”视角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素质冰山”视角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三是搭建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平台,使工匠文化不断鲜活的展现在如各类文体娱乐、技能竞赛、学术交流等活动中;

“素质冰山”视角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四是从制度建设中把文化活动有序化,师生行为规范化,彰显校园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

2、发挥德育课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强化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职业观。

(2)加强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的融合,把工匠精髓贯穿整个于职业素养技能训练课堂教学中。

“素质冰山”视角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3)加大职业道德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意识。

3、用“工匠精神”塑造中职校园文化


注: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