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物聯網產業鏈?

芥子製造網


最近正在做AIoT智能物聯網的調研工作,簡單講講我的理解。

什麼是AIoT智能物聯網?

簡單說就是AI+IoT,也就是人工智能和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結合,是5G時代萬物互聯的一個新階段。這個過程中,AI將使物聯網獲取感知和識別能力,而物聯網為AI提供訓練算法的數據,二者共同作用於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設備具備感知智能化,分析智能化和控制執行智能化的全智能能力,促使生活體驗優化,產業升級。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如智能家居互聯,自動駕駛汽車,智能工廠,機器人等都是AIoT智能物聯網的應用。

AIoT的產業鏈佈局

主要包括三大組成部分和一個解決方案

1. 基礎服務:Iaas雲服務+通信+ICT硬件

雲計算是物聯網基礎設施,例如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提供物聯網的基礎雲服務,包括IT基礎設施(如服務器),超級計算能力(操作系統)以及其他的基礎雲計算能力。

邊緣計算是中心雲基礎上最重要的補充,如果把中心雲比作是章魚的大腦,,邊緣雲就是章魚的觸角,負責網絡末端的快速存儲和計算。例如一個智慧社區中,對業主的人臉識別過程,只需要在邊緣雲端就可以做出快速的反應,這就是AIoT時代最重要的雲邊協同。邊緣計算的公司包括新華三,華為,中興等。

此外物聯網的基礎當然少不了通信服務,電信聯通移動三大運營商+華為中性的通信服務商是這個產業鏈不可缺少的基礎組成。

另外,服務器等基礎IT硬件需要由思科,浪潮等企業提供,這類公司也必不可少。

2. 中臺服務:AIoT平臺的構成

在基礎服務之上,需要建立一個AIoT的物聯網平臺,這裡麵包括了幾個方面:

(1) 人工智能算法公司

如曠視,商湯提供智能視覺算法,科大訊飛提供語音算法,谷歌等的機器學習框架能力,這些算法賦予了物聯網隱形的最強智慧—人工智能算力,算力越強物聯網就越智慧。

(2) 垂直操作系統+應用開發

這部分功能基本也是算法公司承擔,例如科大訊飛的語音語義算法,需要自己開發的訊飛OS操作系統和軟件,才能賣給下游廠商使用,曠視的人臉識別算法也需要MEGVII支持。

3. 前端元器件

除了基礎設施和軟件算法,整個產業鏈還需要硬件支持,包括:

(1)傳感器:物聯網最重要的硬件就是傳感器,它就像人的眼睛,鼻子,耳朵,四肢來感知周圍環境,再通過神經(網絡)反饋給大腦(雲計算),因此傳感器公司在這條產業鏈中尤為重要,如博世,霍尼韋爾等知名品牌。

(2)芯片:有了強大的算法能力,需要一個芯片支持這些高速計算的過程,也就是整個系統的CPU,而物聯網的芯片成為芯片公司瞄準的未來市場。包括如ARM,高通,英特爾,還有華為海思,地平線等等。

(3)通信模組:包括WiFi模組,藍牙模組,4G通信模組等,這些硬件由高新興,Simcom,U-Box等公司提供。

4. 解決方案供應商

有了前三項重要組成部分,最後還需要一個把他們組合在一起的角色,才能打包成一個完整的產品提供給客戶,這就是智能物聯網的解決方案供應商。如小米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既能提供智能產品,也提供了完整的小米智能家居解決方案;如海康威視,提供了安防領域的智能物聯解決方案;又如華為,西門子提供工業物聯網的全套解決方案等。

以上,就形成了雲+管+端的智能物聯網解決方案,這就是物聯網的整體產業鏈佈局。


科技羅賓王


物聯網概念

一、世界的物聯網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概念始終處於一個動態的、不斷拓展的過程。 物聯網概念,國內外普遍公認的是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時提出來的。當時叫傳感網,其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概念。

在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發佈的同名報告中,物聯網的定義和範圍已經發生了變化,覆蓋範圍有了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於RFID技術的物聯網,提出任何時刻、任何地點、任何物體之間的互聯,無所不在的網絡和無所不在計算的發展願景,除RFID技術外、傳感器技術、納米技術、智能終端等技術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在國外,物聯網概念往往以可視化的形式來深入人心,如圖:


物聯網體系可以形象地比喻成一棵樹木,其由三部分構成: 底層的是樹根,即技術部分。由傳感器技術&設備、嵌入式處理器技術&設備、連接技術&設備構成,是整個樹木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技術&設備的發展程度決定了樹幹和樹冠的茂盛程度。

傳感器技術&設備: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溼度傳感器等;

嵌入式處理技術&設備:微控制器MCU、微處理器MPU、網絡處理器等;

連接技術&設備:NFC、Zigbee、GPS、WIFI等。

樹根上面是樹幹,即軟件部分。這是樹木的軀幹和中樞神經。包括設備驅動軟件、服務器端軟件和應用客戶端軟件。

樹幹上面是樹冠。即應用部分。這是整個物聯網體系的成果,可分為工業性應用和民用型應用兩部分。

二、中國的物聯網

在我國,物聯網的覆蓋範圍與時俱進,已經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報告所指的範圍,物聯網已被貼上“中國式”標籤,其含義為: 物聯網是將無處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設備(Devices)和設施(Facilities),包括具備“內在智能”的傳感器、移動終端、工業系統、樓控系統、家庭智能設施、視頻監控系統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貼上RFID的各種資產(Assets)、攜帶無線終端的個人與車輛等等“智能化物件或動物”或“智能塵埃”(Mote),通過各種無線和/或有線的長距離和/或短距離通訊網絡實現互聯互通(M2M)、應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於雲計算的SaaS營運等模式,在內網(Intranet)、專網(Extranet)、和/或互聯網(Internet)環境下,採用適當的信息安全保障機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個性化的實時在線監測、定位追溯、報警聯動、調度指揮、預案管理、遠程控制、安全防範、遠程維保、在線升級、統計報表、決策支持、領導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務功能,實現對“萬物”的“高效、節能、安全、環保”的“管、控、營”一體化。 簡單概括可為:把所有物品通過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即物物相息,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

物聯網體系

一、物聯網基本要素

物聯網發展的關鍵要素包括由感知、網絡和應用層組成的網絡架構,物聯網技術和標準,包括服務業和製造業在內的物聯網相關產業,資源體系,隱私和安全以及促進和規範物聯網發展的法律、政策和國際治理體系。

二、物聯網網絡架構

物聯網網絡架構由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組成。 感知層實現對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識別、信息採集處理和自動控制,並通過通信模塊將物理實體連接到網絡層和應用層。

網絡層主要實現信息的傳遞、路由和控制,包括延伸網、接入網和核心網,網絡層可依託公眾電信網和互聯網,也可以依託行業專用通信網絡。

應用層包括應用基礎設施/中間件和各種物聯網應用。應用基礎設施/中間件為物聯網應用提供信息處理、計算等通用基礎服務設施、能力及資源調用接口,以此為基礎實現物聯網在眾多領域的各種應用。

三、物聯網技術體系

物聯網涉及感知、控制、網絡通信、微電子、計算機、軟件、嵌入式系統、微機電等技術領域,因此物聯網涵蓋的關鍵技術也非常多,為了系統分析物聯網技術體系,特將物聯網技術體系劃分為感知關鍵技術、網絡通信關鍵技術、應用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支撐技術。


1. 感知、網絡通信和應用關鍵技術。

傳感和識別技術是物聯網感知物理世界獲取信息和實現物體控制的首要環節。傳感器將物理世界中的物理量、化學量、生物量轉化成可供處理的數字信號。識別技術實現對物聯網中物體標識和位置信息的獲取。


2. 網絡通信關鍵技術。

網絡通信技術主要實現物聯網數據信息和控制信息的雙向傳遞、路由和控制,重點包括低速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低功耗路由、自組織通信、無線接入M2M 通信增強、IP 承載技術、網絡傳送技術、異構網絡融合接入技術以及認知無線電技術。


3. 應用關鍵技術。

海量信息智能處理綜合運用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數據庫和模糊計算等技術,對收集的感知數據進行通用處理,重點涉及數據存儲、並行計算、數據挖掘、平臺服務、信息呈現等。面向服務的體系架構(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是一種松耦合的軟件組件技術,它將應用程序的不同功能模塊化,並通過標準化的接口和調用方式聯繫起來,實現快速可重用的系統開發和部署。SOA 可提高物聯網架構的擴展性,提升應用開發效率,充分整合和複用信息資源。

4. 支撐技術。

物聯網支撐技術包括嵌入式系統、微機電系統(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軟件和算法、電源和儲能、新材料技術等。

5. 共性技術。

物聯網共性技術涉及網絡的不同層面,主要包括架構技術、標識和解析、安全和隱私、網絡管理技術等。

四、物聯網標準化體系

物聯網標準是國際物聯網技術競爭的制高點。由於物聯網涉及不同專業技術領域、不同行業應用部門,物聯網的標準既要涵蓋面向不同應用的基礎公共技術,也要涵蓋滿足行業特定需求的技術標準;既包括國家標準,也包括行業標準。

物聯網標準體系相對龐雜,若從物聯網總體、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共性關鍵技術標準體系等五個層次可初步構建標準體系。 物聯網總體性標準:包括物聯網導則、物聯網總體架構、物聯網業務需求等。

感知層標準體系:主要涉及傳感器等各類信息獲取設備的電氣和數據接口、感知數據模型、描述語言和數據結構的通用技術標準、RFID 標籤和讀寫器接口和協議標準、特定行業和應用相關的感知層技術標準等。 網絡層標準體系:主要涉及物聯網網關、短距離無線通信、自組織網絡、簡化IPv6 協議、低功耗路由、增強的機器對機器(Machineto Machine,M2M)無線接入和核心網標準、M2M 模組與平臺、網絡資源虛擬化標準、異構融合的網絡標準等。

應用層標準體系:包括應用層架構、信息智能處理技術、以及行業、公眾應用類標準。應用層架構重點是面向對象的服務架構,包括SOA 體系架構、面向上層業務應用的流程管理、業務流程之間的通信協議、元數據標準以及SOA 安全架構標準。信息智能處理類技術標準包括雲計算、數據存儲、數據挖掘、海量智能信息處理和呈現等。雲計算技術標準重點包括開放雲計算接口、雲計算開放式虛擬化架構(資源管理與控制)、雲計算互操作、雲計算安全架構等。

共性關鍵技術標準體系:包括標識和解析、服務質量(Quality ofService,QoS)、安全、網絡管理技術標準。標識和解析標準體系包括編碼、解析、認證、加密、隱私保護、管理,以及多標識互通標準。安全標準重點包括安全體系架構、安全協議、支持多種網絡融合的認證和加密技術、用戶和應用隱私保護、虛擬化和匿名化、面向服務的自適應安全技術標準等。

物聯網產業

一、產業體系

物聯網相關產業是指實現物聯網功能所必需的相關產業集合,從產業結構上主要包括服務業和製造業兩大範疇。


物聯網製造業以感知端設備製造業為主。感知端設備的高智能化與嵌入式系統息息相關,設備的高精密化離不開集成電路、嵌入式系統、微納器件、新材料、微能源等基礎產業支撐。部分計算機設備、網絡通信設備也是物聯網製造業的組成部分。

物聯網服務業主要包括物聯網網絡服務業、物聯網應用基礎設施服務業、物聯網軟件開發與應用集成服務業以及物聯網應用服務業四大類,物聯網應用基礎設施服務主要包括雲計算服務、存儲服務等,物聯網軟件開發與集成服務又可細分為基礎軟件服務、中間件服務、應用軟件服務、智能信息處理服務以及系統集成服務,物聯網應用服務又可分為行業服務、公共服務和支撐性服務。 物聯網產業絕大部分屬於信息產業,但也涉及其它產業,如智能電錶等。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不是對已有信息產業的重新統計劃分,而是通過應用帶動形成新市場、新業態,整體上可分三種情形:

一是因物聯網應用對已有產業的提升,主要體現在產品的升級換代。如傳感器、RFID、儀器儀表發展已數十年,由於物聯網應用使之向智能化網絡化升級,從而實現產品功能、應用範圍和市場規模的巨大擴展,傳感器產業與RFID 產業成為物聯網感知終端製造業的核心;


二是因物聯網應用對已有產業的橫向市場拓展,主要體現在領域延伸和量的擴張。如服務器、軟件、嵌入式系統、雲計算等由於物聯網應用擴展了新的市場需求,形成了新的增長點。儀器儀表產業、嵌入式系統產業、雲計算產業、軟件與集成服務業,不獨與物聯網相關,也是其它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聯網成為這些產業發展新的風向標;

三是由於物聯網應用創造和衍生出差異化的市場和服務,如傳感器網絡設備、M2M 通信設備及服務、物聯網應用服務等均是物聯網發展後才形成的新興業態,為物聯網所特有。物聯網產業當前浮現的只是其初級形態,市場尚未大規模啟動。

二、產業鏈條

梳理產業體系能夠對物聯網產業的內容有全局性瞭解,但想明確自身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位置以及做相應戰略規劃,就需要知道整個物聯網上下游產業鏈。

以我國為例,在物聯網概念熱炒之前,物聯網產業鏈已經存在,主要以集成商為主角,但集成商又分佈在各個行業、地域中。所以目前的物聯網產業鏈基本可以理解為戰國時代,同樣的模式在不同的地域、行業被不同的集成商控制。

產業鏈上各部分的產業價值佔比大約為:

(1)傳感器/芯片廠商+通信模塊提供商→15%;

(2)電信運營商提供的管道→15%;

(3)中間件及應用供應商+系統集成商+服務提供商→70%;

由此可見,在整個物聯網產業價值鏈中,上游硬件廠商所佔價值較小,絕大部分由中下游集成商/服務提供商分享,而這類佔產業價值大頭的公司通常都集多種角色為一體,以系統集成商的角色出現。電信運營商竭力在向兩端延伸價值,但產業鏈的演變不是以運營商的意志為轉移的,運營商可以在其中努力擴大產業鏈的自身價值,通過構建M2M平臺和模塊/終端標準化來逐步實現,但在實際的商業模式中,要讓廣大的集成商使用運營商標準的模塊和平臺,需要價值讓利,通過模塊的補貼、定製、集採逐步讓集成商接納運營商的標準,進而將行業應用數據流逐步遷移到運營商的平臺上。

附:全球產業鏈各環節主要參與者產業定位和規模:

三、資源體系

物聯網發展中的關鍵資源主要包括標識資源和頻譜資源。

1. 標識。

目前,物聯網物體標識方面標準眾多,很不統一。但大致有條碼錶示、智能物體標識、RFID標識、通信標識這四種。

2. 頻譜資源。

物聯網的發展離不開無線通信技術,因此頻譜資源作為無線通信的關鍵資源,同樣是物聯網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目前在物聯網感知層和網絡層採用的無線技術包括RFID、近距離無線通信、無線局域網(IEEE 802.11)、藍牙、蜂窩移動通信、寬帶無線接入技術等。目前物聯網應用大部分還在發展之中,物聯網業務模型尚未全部確定,因此根據物聯網業務模型和應用需求對頻譜資源需求的分析、對多種無線技術體制“物聯”帶來的干擾問題分析、對頻譜檢測技術的研究、對提高空閒頻譜頻率利用率的方法研究、物聯網頻譜資源管理方式等方面將是物聯網頻譜資源研究的關鍵所在。

四、我國物聯網產業概況

1. 產業保持較快增長,部分領域取得局部突破。

從2009年至今,我國物聯網產業迅猛發展,從1700多億元增長到6000多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三成。同時物聯網產業鏈不斷健全,政策環境日趨完善、示範項目示範區建設取得較大成效,使我國物聯網產業在量增的基礎上實現了質的提升。

物聯網製造業中,我國感知製造獲得局部突破,與國外差距在逐步縮小。

(1)在光纖傳感器在高溫傳感器和光纖光柵傳感器方面獲得了重大突破,在石油、鋼鐵、運輸、國防等行業實現了批量應用,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在RFID 領域,我國中高頻RFID 技術產品在安全防護、可靠性、數據處理能力等方面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產業鏈業已成熟,在國內市場佔據90%的份額。我國已成功研發出自主的超高頻產品並打進了國際市場。

(3)在工業物聯網領域研製成功了面向工業過程自動化的工業無線通信芯片。

物聯網服務業中,我國三大運營商的M2M服務一直是產業亮點。 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分別把物聯網業務基地升級成為物聯網分公司進行市場化經營。中國聯通各類近場支付卡髮卡量已經超過200 萬張,基於WCDMA 網絡的企業專網提供智能公交行車監控及調度系統,用戶規模超過100 萬,覆蓋城市已超過200 個。


2. 產業體系相對完善,但不同產業環節所處階段不同。

我國物聯網產業體系已基本齊全,包括以感知端設備和網絡設備為代表的物聯網製造業,以網絡服務、軟件與集成服務、應用服務為代表的物聯網服務業。

整體看來,我國在M2M 服務、中高頻RFID、二維碼等產業環節具有一定優勢,在基礎芯片設計、高端傳感器製造、智能信息處理等產業環節依然薄弱;網絡通信相關技術和產業支持能力與國外差距相對較小,傳感器、低頻RFID 等感知端製造產業、高端軟件與集成服務與國外差距相對較大。儀器儀表、嵌入式系統、軟件與集成服務等產業雖已有較大規模,但真正與物聯網相關的設備和服務尚在起步。 從全球來看,物聯網大數據處理和公共平臺服務處於起步階段,物聯網相關的終端製造和應用服務仍在成長培育。

3. 我國物聯網產業已形成四大發展集聚區的空間格局

已初步形成分別以北京、上海、深圳、重慶為核心的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區四大物聯網產業集聚區的空間格局,其中:

(1)環渤海區域以北京為核心,主要藉助產學研資源和總部優勢,成為我國物聯網產業研發、設計、運營和公共服務平臺的龍頭區域;

(2)長三角區域以上海、無錫雙核發展為帶動,是我國物聯網初始起步的區域,產業規模在國內也是排前列的,整體發展比較均衡,尤其無錫市作為“國家傳感網創新示範區”,集聚了大批物聯網龍頭企業,在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以及應用推廣方面發揮了引領示範作用;

(3)珠三角區域以深圳為核心,延續其在傳統電子信息領域的研發製造優勢,成長為物聯網產品製造、軟件研發和系統集成的重要基地;

(4)中西部地區以重慶和武漢為代表,在軟件、信息服務、傳感器等領域發展迅猛,成為第四大產業基地。


4. 傳統設備廠商藉助物聯網技術探索全新的產品服務模式。 與國際上傳統產業與信息產業跨界融合的趨勢相輝映,我國也出現設備製造業與物聯網、互聯網融合,創新產品和服務新模式的現象。家電行業借力物聯網技術,已經率先開展拓展價值空間並改善產品服務的模式探索。這種創新模式,不僅涉足智能家居領域和家居設備,還將催生融合物聯網元素的多種智能產品,如可穿戴設備、智能汽車設備、醫療健康設備、智能玩具等等。傳統產業通過與物聯網技術深度融合,同時利用互聯網的平臺服務以及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形成開放產業生態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模式,將成為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轉載於:https://www.cnblogs.com/embedded-linux/p/10638952.html


開悟科技


很高興能夠看到和回答這個問題,作為一個科技愛好者,我每天都在關注科技發展方面的消息,每天收穫也蠻多的。

首先,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也是很多小白用戶困惑之處,下面我將根據自己的經驗認真回答這個問題。

物聯網作為聚合服務的一個載體,移動在其產業鏈中的定位非常明確

為了理解基於產品和產品之間的網絡,基於與網絡連接的生態系統的生產鏈,有必要首先創建一個網絡的系統結構,使不同的企業可以根據他們的商品和服務參與不同的鏈接。

物聯網系統的結構的第一級是具有大量傳感器和硬件的設備級設備,這些傳感器和硬件具有進行數據傳輸的潛力,因此,製造相應設備的企業是供應鏈中的重要環節。由於通信和5G產業結構的現代化,未來大型設備製造企業必須根據與網絡相關的生態系統的要求完成產品的開發和生產,這對於傳統制造企業,大型工業生產能力,生產各種家用電器和穿衣服設備的小企業。

物聯網系統的第二層是網絡層,它主要涉及Internet服務提供商,集成到Internet和移動網絡中的Internet服務提供商,這使它們可以通過Internet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從而更易於訪問和管理它們。藉助5G技術,網絡服務提供商可以在網絡時代擴大活動範圍,並可以更積極地參與傳統產業結構的現代化。

產業技術不成熟,國家倡導自主創新將加大產業鏈發展週期

GSTP的第三層是物聯網平臺,它在GSTP的總體結構中佔據中心位置,隨著SPIDER技術的改進,在該平臺內集中資源的機會將逐漸擴大。該平臺與雲計算緊密相關,因此,目前有多個平臺可用於連接到計算服務開發人員網絡。

產業技術不成熟,國家倡導自主創新將加大產業鏈發展週期

物聯網系統的第四級是數據分析級,涵蓋了廣泛的數據範圍,並逐步形成了一條產業鏈,包括數據的收集,存儲,處理,分析和表示。信息產業中大型價值鏈的發展取決於在它們之間提供通信的網絡的可用性。

物聯網系統的第五層是最終指向人工智能的“應用程序”,因此人工智能也是供應鏈中的重要環節。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網絡的功能將會擴展。

最後,與物聯網相關的供應鏈也無法向網絡安全公司開放。

我從事物聯網行業已有多年曆史,現在還擁有一臺計算機,在研究生院工作,主要研究領域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我將繼續寫一些有關物聯網技術的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我敢肯定會有莊稼。

如果您在Internet,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遇到問題,或者正在研究問題,則可以在評論區域中留言!

以上便是我的一些見解和回答,可能不能如您所願,但我真心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不清楚的地方您還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每日精彩科技”我將竭盡所知幫助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