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明朝那些人是如何玩錢的?

歷史上,明朝那些人是如何玩錢的?


明朝能開當鋪的都是成功者,禮崩樂壞之時盜亦無道了。


明朝的貨幣銀子唱主角,紙幣成了廢紙,銅錢在成化元年(1465年)以後也有了一席之地。


允許使用銅錢之後,除了國初的洪武通寶,對前代舊銅錢也不禁止,只禁用私鑄的小薄偽錢。不過,前朝舊錢在使用時要減值,二當一用。當時並沒有立刻鑄新錢,一直到中後期的嘉靖年間才開始鑄“嘉靖通寶”。


嘉靖皇帝雄心勃勃,下令民間只許用好錢,禁止用劣錢,也就是隻許用新的嘉靖通寶和正規的洪武通寶。這個政策看起來好,但是有個問題容易被我們忽略,這就是:只許用好錢,實際上等於剝奪了民間的一部分財富,民間人士當然不服。


在首都北京的民間,就有人暗中與朝廷較量,紛紛關閉了錢幣,致使銅錢不能兌換,流通量嚴重不足,結果導致物價飛漲。


嘉靖皇帝沒有辦法,只得放開禁令,舊錢用就用吧,但是規定嘉靖通寶要比洪武通寶價格高一倍。


歷史上,明朝那些人是如何玩錢的?



從他以後,各代皇帝在位時鑄的錢都要比前一代皇帝的錢價值高出一倍,一代一代地遞增,就等於悄悄地在搞通貨膨脹;另一方面,民間的盜鑄也盜出了新花樣。


明朝繼元朝之後,社會道德水準也在往下走,盜鑄分子連起碼的工序都不耐煩完成,把鉛片、鐵片剪成圓圈就當錢用,連鑄造的工夫都省下了。


繼嘉靖以後的幾個皇帝都鑄了年號錢,從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到崇禎,各自都有通寶錢,其中的萬曆通寶較有特色。萬曆錢是仿嘉靖錢制式,有“金背”、“火漆”、“鏇邊”三種,“金背”是錢背塗有銅粉,似金,因此民間就有了這個俗稱;“火漆”是用火將錢背燻成黑色;“鏇邊”是錢邊都特別加工鏇磨過,非常圓潤。



至於“天啟通寶”,還鬧出了一個笑話。就在元朝末年鬧起義的時候,紅巾軍的領袖徐壽輝在江西鑄過一種“天啟通寶”,在他的根據地和其他義軍的管轄區都流通過。那時朱元璋參加的隊伍,也是紅巾軍系統,所以留下了一批那時的“天啟通寶”,後來就存在他自己的皇庫裡,久而久之就給忘了。


兩百多年後,熹宗朱由校登極,要擬定年號並鑄錢,恰好這時有人在皇庫裡發現了徐壽輝的“天啟通寶”,便向上報告。朱由校問大臣:這是哪一朝的錢?大臣們孤陋寡聞,拿著這些鏽跡斑斑的老錢,都不知道來歷。查遍了史籍,也毫無線索。


這件怪事,鬧得朱由校暈暈乎乎。他小時候有個乳母叫客氏,一直伺候著他到現在,跟他關係非同一般,客氏聽說此事,幾句話就解開了小皇帝的心結。她說:此錢是天降吉兆,預示錢幣源源不斷,是上天啟動錢源。


朱由校聞聽大喜,當下就決定把新年號叫做“天啟”,鑄了天啟錢。不過,小皇帝的這個天啟錢與徐壽輝的那個,在“啟”字和“寶”字上有明顯的不同。


明朝中期以後的小額交易,用的都是銅錢,所以政府鑄銅錢還是有利可圖的。那時候朝廷在各省都設立了錢局,鑄錢給本省使用,只是各省的錢局,沒有中央政府那麼高的覺悟,鑄錢純粹就是圖利,為了省原料,鑄出的銅錢往往質量極劣。


官錢如此,民間盜鑄的就更加不堪了,錢薄得一碰就碎,文字輪廓都模模糊糊,拿在手裡只勉強看得出有個錢形而已。


崇禎12年(1639年),內外戰事吃緊,朝廷需用大量的錢,但是稅賦已經很重,再加稅已無可能,於是就在鑄錢上打主意。



歷史上,明朝那些人是如何玩錢的?

鑄錢原料不夠,崇禎皇帝就下令把內庫所收藏的古代銅器都拿出來,交給寶源局鑄錢。但就這樣也不夠,只好大量摻雜鉛砂,鑄出的錢極薄,百文摞在一起還不到一寸高,擲地即破碎。


崇禎通寶的品類很多,錢背的文字也多達十幾種。其中有一種,是背面鑄了奔馬圖案的“花錢”,俗稱“跑馬崇禎”,這個錢不大像是官鑄的,很可能也是私鑄的。此錢一出,民間大譁,有人還編出了“一馬亂、滅天下”的童謠,廣為流傳。後世有人附會說:“一馬”就是指兵部侍郎馬士英,因為他一貫排斥異己,不是個好東西。也有人說,那是指李闖王。“闖”字,不就是一馬破門嗎?



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命中的剋星的確就是李闖王。


崇禎即位後,因財政吃緊,做了一個裁撤驛卒的輕率決策,讓米脂漢子李自成下了崗。從此,這莽漢就加入了明末農民起義的大潮中,最終把崇禎皇帝送上了西天。


其實崇禎一朝的階級壓迫,還不算最甚,起碼比萬曆末年要好,而經濟問題才是亡國的導火索,只不過歷史學家在總結經驗時,都不大從這個角度談而已。


接下來,天下大亂,又是一個輪迴。眼前如火如荼的農民起義,要推翻前一個農民起義建立的王朝了,農民領袖們都有問鼎中原的志向,李自成鑄了“永昌通寶”,張獻忠鑄了“大順通寶”,後來的孫可望跑到雲南,也鑄了“興朝通寶”。


明朝終於在起義軍圍困北京城的隆隆炮聲中滅亡了。明亡後,清軍入關,江南、閩、桂都有過曇花一現的南明小朝廷,其中福王鑄了“弘光通寶”、魯王鑄了“大明通寶”、唐王鑄了“隆武通寶”、桂王鑄了“永曆通寶”,使用壽命當然都不可能長。


“燕子樓頭蝴蝶夢,桃花扇底竹枝歌。”明朝一切的繁盛,都隨著秦淮河水流走了,惟留下幾個金陵名妓的韻事,稍稍能讓人記住曾有一個王朝叫做“明”。


今天,若在秦淮臨河人家推窗看,當年明月仍在,不過還是叫人感嘆——興衰成敗,何其速也!


文章來源:錢幣圈

如有侵權,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