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音樂與三次元歷史無縫銜接 5sing眾籌再出現象級作品

古風音樂圈最近集中力量辦了件大事。

  今年3月,在原創音樂團隊汐音社的帶領下,河圖、音頻怪物、HITA、蕭憶情Alex、玄觴、Assen捷、竹桑、人衣大人、柏鹿,這些古風音樂圈超人氣歌手,共同推出了數字專輯《東京夢華錄》。

  這張專輯在去年先是上線5sing眾籌,眾籌當天,開啟1分鐘籌集金額就突破20萬,第八天就提前完成了原定一個多月的計劃目標。如今專輯完成,上線酷狗音樂後銷量迅速達到18萬+。

古風音樂與三次元歷史無縫銜接 5sing眾籌再出現象級作品

  專輯以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為綱,採用"朗誦+歌曲"的形式,從各個角度還原北宋年間汴京城的繁華景象。

  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城市風俗人情的著作,一直被視為《清明上河圖》的姐妹之作,對於考察研究北宋城市經濟發展史的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今人以數字音樂形式所作《東京夢華錄》,則試圖以歌聲傳承歷史文化,唱出心中的大宋。汐音社團隊表示:"謹以此向歷史致敬,並激勵我輩兒女奮勇向前。"

  提起古風音樂,雖然名為"古風",卻是成長於21世紀網絡世界的新銳音樂形式,攜帶遊戲、動漫等二次元文化基因。

此番《東京夢華錄》擁抱厚重的歷史選題,獲得極好反響,創新的同時也引出新的思考:曾經被認為小眾的古風音樂,如今是否已經成功出圈?而這種與三次元歷史的擁抱,是否將成為古風音樂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天時:文化"復振"帶來的國潮加持

  現在搜索古風音樂,人們會知道原創音樂基地5sing是古風大本營,某某流行影視劇的主題曲或者片尾曲是古風音樂,某首古風音樂嘗試把非遺樂器加入其中,古風音樂人登上衛視節目,等等。

  然而,人們也不會忘記,在古風音樂獲得關注與讚譽的同時,也經歷過諸多質疑,比如矯揉造作似乎成為了一大標籤。

  其實,這樣的質疑,又豈止是對古風音樂呢?

  回望十年前,那時候還沒有古風音樂的概念。但那時候有漢服運動,少男少女身穿漢服上街會被視為異類,甚至有人公開做出過激之事予以嘲諷、打壓、反對。

  但十年後再看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古風音樂與三次元歷史無縫銜接 5sing眾籌再出現象級作品

(酷狗直播華服日晚會)


  由團中央發起的中國華服日已經成功舉辦三屆了,特別是今年,又通過酷狗直播等互聯網平臺進行傳播,漢服、古風音樂、國風舞蹈等等,已經融入到大眾主流的娛樂生活中。

  這種變化,得益於"文化自信"的提出與倡導,得益於越來越多的人對傳統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

  就在2018年,人民日報頭版評論就對汐音社在5sing眾籌推出的古風專輯《敦煌定若遠》予以高度評價。原文中寫道:"古風與青年、古典與現代,同頻共振、生機盎然。作為'網絡原住民'的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並未減弱,反而對接時尚元素,讓優秀傳統文化迸發出新的活力。"

  而今年推出的《東京夢華錄》,也令許多人探討起宋朝,軍事力量薄弱一度是後人不喜歡宋朝的黑點,但是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無論是學術上的推進,還是民間的評價,宋朝也逐漸獲得公允的認可,這像極了古風音樂的命運,其實這是整個大環境的"翻身",也是當前文化"復振"帶來國潮崛起的必然,是一種天時。

地利:5sing建成古風音樂大本營

  正是在這種天時的影響之下,在此之後,汐音社還曾與酷狗音樂、5sing陸續為廣州、南京、西安、成都、北京五座有代表性的城市譜寫歌曲,在2019年先後推出"五城記"項目,以古風音樂唱誦現代城市發展,可以說是受到文旅融合這一重大政策的感召。

  古風音樂頻頻擁抱三次元題材,並獲得良好反響,固然離不開主創團隊的精心策劃,但不容忽視的是背後的平臺助推。

5sing,被譽為古風音樂大本營,這是古風音樂圈公認的說法。如今耳熟能詳的眾多古風歌手,大多從這個平臺成名。

古風音樂與三次元歷史無縫銜接 5sing眾籌再出現象級作品

  5sing本身隸屬於數字音樂平臺酷狗旗下,是原創音樂人的精神家園,除了古風音樂,其他類型的音樂作品也可以在這一平臺上找到歸宿。5sing的吸引力在於為分眾音樂提供了發展空間,其高品質音樂社區定位,不僅贏得了一批音樂鑑賞力較高、注重個人體驗的忠實用戶,還使得用戶同音樂人形成了"有價值"的互動,其亮點莫過於音樂眾籌。

  早在2014年,古風歌手竹桑通過5sing眾籌發佈了個人專輯《竹夢令》,這是5sing眾籌第一個成功的項目。

  竹桑曾公開表示:"高品質的定製音樂也意味著高昂的製作成本,大量的啟動資金讓初入社會的我相形見絀。恰逢此時,5sing推出了眾籌平臺,一舉幫我解決了啟動資金不足與宣傳渠道侷限的問題。"

  有了竹桑的成功案例,此後通過5sing眾籌的古風音樂人越來越多,才華變現正在成為可能,諸如汐音社這類社團也將年度企劃在5sing眾籌平臺發佈。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其他類型的眾籌,5sing平臺上關於古風專輯的眾籌,主要受眾群體是90後、00後這些網生代。

如果說,5sing作為平臺為古風音樂提供地利,多年來聚集起熱愛古風、熱愛傳統文化的網生代,那麼如今這些已經長大成人的網生代,可謂支撐古風發展的消費主力。

人和:網生代的先鋒與傳統

  網生代其實是非常"較真"的一代人,也正是這種"較真"讓文化復振。

  原先我們看很多古裝劇,觀眾只是圖一個樂,甚至會把劇裡的戲說當成史實。

  但如今的古裝劇,如果還要這麼拍,恐怕未必能獲得網生代的歡心。

  比如某個關於歷史朝代或歷史人物的劇播出後,各大社交平臺一定會有以下熱門話題。

  服化道考據了麼?這個朝代的衣服不是這個形制的!

  編劇翻過史書麼?這個人物在歷史上並不是偉光正!

  之後會有各路科普大神,擺事實、講道理、上證據。其實年輕人對歷史的熱愛,應該追溯到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的走紅。

  歷史這門學科,可以說是互聯網時代最早出圈的"網紅"。因此汐音社的《東京夢華錄》擁抱歷史選題,可以說佔盡人和。

  然而早年間,90後、00後,凡是混古風這類二次元圈子的,少不了被白眼,覺得不務正業,覺得瞎胡鬧。

  對此,汐音社的社長孫天宇卻有另一種看法,2018年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過:"有人罵古風圈是不讀書的人瞎玩,但是泛古風圈、亞文化最重要的是粉絲參與,這才是文化繁榮的基石。一個只念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同學,沒有家學淵源,他喜歡古風,只能用'紅妝''千年'這些詞來表達。但就像你評價中國音樂怎麼樣,得去看頂尖的人,如果只看KTV裡哼歌的,就說中國音樂差死了,有失公允。"

  汐音社與網生代可以說是相伴相生,一起成長的。

  在首次嘗試重大歷史選題"敦煌"時,汐音社就先後前往敦煌實地考察,還參加了敦煌研究院發起的"從巴米揚到敦煌"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研究班,汐音社成員每天都要進入石窟觀看,並與來自全國各行各業對敦煌文化感興趣的學者、學生、社會人士做交流,這才有了後來的《敦煌定若遠》。

  而今年推出的《東京夢華錄》更是延續了這一方式方法,並直接和古籍古書做了無縫銜接,一場音樂盛宴也充滿了學術味道。

  而聽著古風音樂長大的網生代,如今不少人也成為各自領域的翹楚,彰顯青年的責任擔當,愈發擁有的話語權,進一步讓古風音樂獲得公允的評價,這些人的消費能力也不斷在5sing眾籌上創造驚人的數字。對於他們而言,眾籌不僅僅是某個音樂人的夢想,而是網生代群體對某個歷史朝代、某個歷史人物的情感共鳴與文化共識,這成為古風音樂蛻變的重要誘因。

  凡復古者,骨子裡卻有一種先鋒精神;凡新銳者,內核卻以傳統為根基。

  網上有人說哲學有三大命題,你是誰?你從哪來?你要到哪去?

  古風音樂是誰,我們已經說的太多太多,從哪來也辯論得很清楚了,那些曾經的爭議也不再重要,逐漸化作"昔日齷齪不足誇"。

  有了天時地利人和,如今需要行業人士思考的是,古風音樂,你又將去往何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