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綠色、幸福、和諧的雪域新城-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一個綠色、幸福、和諧的雪域新城

——寫在玉樹抗震救災十週年之際

光明日報記者 尚傑 萬瑪加

  10年過去了,41萬玉樹人民沒有忘記。

  4月14日,在玉樹市感恩廣場,青海省舉行玉樹“4·14”抗震救災十週年紀念大會。社會各界與會者向逝者敬獻花籃,深切緬懷地震罹難同胞和犧牲英烈。在那場里氏7.1級強烈地震中,有2698人遇難、270人失蹤,受影響人數達到24.68萬人,直接經濟損失610億元。

  10年後,新的玉樹經濟發展大飛躍、基礎設施大提升、產業結構大調整、社會事業大發展、生態環境大變樣,實現了由悲壯走向輝煌,由貧困實現小康的跨越。一個綠色、幸福、和諧的雪域新城,亮相在世人面前。

一個綠色、幸福、和諧的雪域新城

3月31日拍攝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街景。新華社記者 馬千里攝

  10年,玉樹人民沒忘記

  在4月13日晚的紀念晚會上,來自玉樹的各族幹部群眾,捧起潔白的哈達,向曾經關心、幫助過他們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感謝。

  2010年4月14日玉樹強烈地震發生後,黨和國家領導人第一時間到災區視察指導,第一時間部署搶險救災,第一時間集結救援人員,第一時間轉運救災物資。在“黃金救援”72小時內,營救受困人員6870人,近2000名危重傷員轉診到大中城市救治。地震發生僅5天后,應急性水、電、路和通信全面恢復,第一民族中學復課。創造了高原高寒地區抗震救災的“中國速度”。

  兩個多月後,玉樹災後重建工作全面啟動,北京、遼寧、中國建築、中國鐵建、中國中鐵、中國電建以及省內市州近10萬援建大軍奔赴災區292個建設工地,奮戰千餘天,全面完成了總投資447.54億元的1248個重建項目,實現了“大幹三年,跨越二十年”的目標,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災後重建海拔最高、難度最大、條件最苦的“中國奇蹟”。

一個綠色、幸福、和諧的雪域新城

  4月2日,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隆寶鎮,當地牧民賽馬前進行訓練。新華社記者 馬千里攝

  “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一年有效施工期只有5個多月;交通不便,建材、生活物資依賴的長途運輸供不上;生態脆弱,環保的壓力巨大”,青海西部建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回憶當初參與災後重建時的情景,三年的援建時間裡,10萬援建大軍鏖戰在玉樹,經受住了前所未有的考驗,付出了前所未有的艱辛,“今天回過頭來看,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還有的援建隊伍,來到玉樹後就沒有離開。第四批北京對口支援玉樹指揮部總指揮袁浩宗說,在災後重建階段,北京市抽調3000多名精兵強將,不講條件、不計成本、勇挑重擔,高質量完成6大類120個援建項目。10年來,北京市先後派出四批、176名援青幹部,投入26.6億元對口支援資金,實施各類援建項目319個,有力地推動玉樹各項事業的發展,譜寫了10年不斷深化合作的“京玉合作曲”。

  “他們的付出,我們銘記在心。感恩黨、感恩祖國、感恩全國人民,已經深深融入玉樹人的血液中。”玉樹州州長才讓太說。

  10年,地震遺址上崛起雪域新城

  玉樹在藏語裡是“遺址”的意思,在地震中,受災最重的結古地區,基本被夷為平地。

  4月13日,站在當代山的觀景平臺上,城市全景盡收眼底:沿著巴塘河、扎曲河形成的“丁”字地形,一幢幢漂亮的住房錯落有致,一座座高水準的學校和醫院拔地而起,一條條商貿街區紅紅火火,氣勢恢宏的格薩爾廣場上游人如織,城市街道上人來車往,難尋“遺址”痕跡。

  “震後10年,我們的城市面貌一步跨越30年”,玉樹州文化旅遊廣電局的講解員說,城區面積由原來的9.7平方公里增加到14.26平方公里,並且通過“一降(政府辦公用地)八增(綠化用地、公共用地等)”的規劃設計,使城區面貌大為改觀。

  基礎設施補齊短板。巴塘機場通航10餘年來,旅客吞吐量在全國支線機場中名列前茅,今年全面啟動擴建工程;玉樹至西寧的共玉高速建成通車,州縣二級油路全部覆蓋,鄉鎮和行政村道路暢通率100%,建成市政道路235公里;建成玉樹與青海供電主網聯網等工程,使玉樹電網從35千伏電力孤網一步跨越到330千伏現代化電網,實現了玉樹州46個鄉鎮、155個行政村大電網覆蓋。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全州上下踐行“綠色感恩、生態報國”的發展理念,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三江源”。從2010年到2019年,森林覆蓋率由3.2%提高到了3.97%,累計實施荒漠化和黑土灘治理面積464.73萬畝,佔總面積的16.7%。有3.15萬人捧上了綠色生態飯碗,守護著三江源國家公園。

  脫貧攻堅取得紮實進展。作為青海省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廣的地區,玉樹州通過打響脫貧攻堅戰,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年底的34%下降到2019年的3%以內,貧困人口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2970元上升到2019年的5200元以上。目前,玉樹市和稱多縣已經退出深度貧困縣序列,其餘四縣也達到了脫貧摘帽標準,玉樹州將實現絕對貧困“清零”目標,與全省一道邁入小康社會,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明顯提升。

  “如果說玉樹災後重建是一場戰鬥的話,鞏固好、管理好、發展好新玉樹也是考驗幹部的一場戰役。”玉樹州委書記吳德軍說,經過全體幹部群眾10年的不懈努力,可以說在這場戰役中取得了勝利,能夠向罹難同胞、搶險救災和災後重建中犧牲的英烈有個圓滿的交代,向關心、支持玉樹建設發展的全國人民交上滿意答卷。

  10年,玉樹抗震救災精神始終閃耀光芒

  10年的激情歲月,10年的奮進拼搏,10年的自強不息,在玉樹建起來的不僅是新城,還有精神家園。

  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在紀念大會上說:“我們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海拔最高、難度最大、條件最艱苦的災後重建,深刻體會到了中華民族在歷經災難時表現出的勤勞勇敢、不屈不撓,深刻體會到了大愛同心、堅韌不拔、挑戰極限、感恩奮進的玉樹抗震救災精神。這也是我們奮進新時代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玉樹抗震救災紀念館,一個個倒在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中的英烈的事蹟,一直激勵著玉樹人前行。強忍疾病堅守搶險救災一線,不幸因病去世的韓慧瑛;將全部精力投入建設新醫院,醫院建成了自己卻倒下的才仁松保;結婚不到兩個月,駕車奔赴千里為孩子們捐物遇難的最美新娘李成環;自己脫險卻依然返回搶救孩子最終不幸遇難的香港義工阿福……

  2010年玉樹地震中,玉樹縣(後改為玉樹市)結古鎮扎西大同村第三村民小組組長才哇忍著失去3位親人的巨大悲痛,奔波在廢墟上,徒手從廢墟中救出了多位鄉親。那一年,才哇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人們稱他為“康巴鐵漢”。

  近幾年,才哇和村兩委幹部沒有懈怠,想盡辦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在他們的帶領下,村裡恢復成立了牧場合作社,建起了青稞麵粉生產廠、綜合砂廠和磚廠,村集體經濟搞得紅紅火火。村民們不僅搬進了新房,還能在家門口的工廠打工,日子有了新的希望。“經歷過地震,我們只有心懷感恩、自強奮進,過上更好的日子,才能對得起遇難的親人。”才哇說。

  地震中目睹香港義工阿福為搶救孩子不幸遇難的藏族青年更確木蘭,地震後回到了囊謙縣,多方籌措資金500餘萬元,創辦了囊謙縣慈行職業技術培訓學校,常年免費供200多名孩子在這裡求學。他說:“經歷過地震,更要珍惜生命,在有限的時間裡多做些有意義的事。”

  懷感恩之心,做報恩之舉。在全國上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玉樹的廣大農牧民積極主動向湖北及武漢的抗疫一線人員捐錢捐物,僅冬蟲夏草一項,就捐出價值500餘萬元。他們都說:“在玉樹地震期間,全國人民向我們伸出了援手,雖然我們不富裕,但也想出把力,回報社會。”

  《光明日報》( 2020年04月15日 10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