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讀博的幾個階段

前言

20-30歲之間這一段時光是人的一生中最值得懷念的年華,在青澀和成熟之間,在夢想和現實之間。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定位,使得此時的你沒有太多的負擔;剛踏出校門,對外界的不瞭解讓你滿懷憧憬,與此同時,經驗的缺失讓你在這段人生旅途中也難免多了些迷茫和無措。在這一波年輕人的巨大洪流中,有這麼一小撮人,他們收拾好行囊,踏上美利堅的土地,開始他們的求學生涯的最後一段,開啟他們的不一樣的人生。

美國的博士項目,短則4年,長則7-8年,大多數在5-6年左右,具體畢業時間根據導師、專業、課題、個人努力程度、運氣等條件決定。以五年為例,一般博士生活可以大致分為3個大的階段:適應忙碌期、生活科研迷茫期、畢業準備忙碌期,接下來我們分階段娓娓道來。

在美國讀博的幾個階段

在青澀和成熟之間,在夢想和現實之間

適應忙碌期(第一年)

異國他鄉,初來乍到,需要重構生活模式,其中包括論語言環境的適應、生活方式的改變、社交圈子的開拓,大到租房,小到辦電話卡交水電網費,不管之前是否有經驗,來到了美國這個大農村,都得事必躬親,方知生活不易。而且在自己沒有車的情況下,一切都顯得困難重重。

上課修學分,一學期2-3門課肯定要的。跟國內的課程設計不同,美國的2-3門課看似數量少,但是質量要求還是比較高的,經常做作業做項目,弄到三更半夜也是尋常事。另外,你不再是單純上課拿學分的學生了,第一年你一般都是要做助教的。一方面,因為老闆在沒有完全瞭解你是否合適課題組之前是不太願意在你身上耗費太多資源的;另一方面,做助教也有利於你強迫自己去快速適應語言環境,你總不希望,學生聽不懂你說什麼,你聽不懂學生問什麼的尷尬情況出現。

助教的工作是你工資和獎學金的來源,所以你沒有選擇撂擔子不幹的權利,整體工作不算太難,就是比較繁瑣,上實驗課、習題課,office hour, 批改lab report、assignment and quiz,基本上都是體力活,一週20個小時左右。第一次當TA的話,因為不熟悉,肯定要多花些時間準備的,多當幾次,熟門熟路,一週10個小時就能把所有工作做好。體力活,難免會讓你身體疲憊,所以當TA的那些天,基本上回家倒頭就睡。

在科研方面,由於上課和當助教已經佔用了很多少時間了,所以你要擠出時間來做科研,去和老闆溝通你課題的方向,去看文獻調研,去熟悉實驗室的必備技能,去了解實驗室前輩們之前做過的課題,因為老闆的課題總體而言是有思維延續性的。

在美國讀博的幾個階段

生活科研迷茫期(第2-3年)

新鮮感退卻之後,便只剩下求學生活的平淡與重複,科研的壓力無法避免地顯現。課題實驗進展不順利是常態,畢竟很多都是拓展性的工作,全世界就那麼幾個人在倒騰,你問老闆,可能老闆也不懂,畢竟他也沒有做過,要是遇到個放羊的老闆,他人在哪你都可能找不到,更別說坐下來給你循循誘導了。說不定哪一天,他突然想起來,去年新招進來了一個學生,然後就問你課題進展怎麼樣,結果你卻無言以對,那就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聞,不知道去哪兒喊冤。

科研上的消極情緒,肯定會波及生活的質量,脫離的了國內的朋友圈,如果沒有在第一年的適應期中重新建立起生活的朋友圈,找人喝酒吹牛吐槽都成問題。然而,讓人倍感壓力的生活仍然要繼續,因為有個qualification exam在等著你,因為只有過了這個考試,你才是真正的Ph.D candidate. 要是沒過的話,你還有一次重考的機會,但這個考試的失敗會給你更大的壓力,也側面說明可能你並不適合讀博這條路,勉強下去大概率是不會幸福的。讓一個年輕人突然面臨這麼大的轉折,太難了,不迷茫才不正常。

在美國讀博的幾個階段

誰的青春不迷茫

畢業準備忙碌期(第4-5年)

過了qualification exam是一個階段性的里程碑,因為事情變得簡單起來,目的性更強了,你也擺脫了之前的迷茫,一切都是為了畢業,為了畢業。在這剩下的兩年裡,做足夠多的實驗,攢足夠多的數據,寫足夠多的論文。經歷過第2-3年的生理和思想上的煎熬,整個人都會有很大程度的提升,顯得更加的從容。有了方向的生活,忙碌而充實,知道耕耘必定會有收穫。如果之前的幾年算是生存的話,如今的你能夠開始體會生活了,如同一個即將破繭的蝴蝶,只需用力突破最後的束縛,藍天就在眼前。

在美國讀博的幾個階段

突破最後的束縛,藍天就在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