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歷史的小切面:淺談甲午戰爭中的平壤之戰

引言

平壤,為朝鮮平安道首府,是朝鮮北部最大城市和軍事重鎮,地勢易守難攻。東臨大同江,三面環繞城牆,城牆高七、八間;其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城分內城、中城、外城和東北城四部分;大同江沿岸為斷崖絕壁,高聳而便於防禦;三面城牆,堡壘高聳,難於攀援。

聶士成與葉志超敗走牙山後,打算回軍撤退至平壤徐圖再戰,佔據平壤,不僅使清軍在朝鮮有一處穩定的基地,並且有助於以平壤為依託增援葉志超部,同時驅逐日軍解漢城之圍。同時,由於袁世凱數年間在朝鮮取得的威望,李鴻章建議命袁世凱負責平壤清軍與朝鮮官軍的聯絡以及平壤清軍糧餉轉運工作。

大歷史的小切面:淺談甲午戰爭中的平壤之戰

▲葉志超退守平壤路線

清軍在平壤的防禦部署

由於葉志超、聶士成部在成歡之戰後被迫撤出牙山,平壤清軍增援牙山的任務已不復存在,光緒帝下令平壤清軍就地防守,同時令北洋水師在大同江口遊弋保護海上補給線的安全。為防守平壤,平壤清軍於8月上旬開始在平壤城及附近的大同江沿岸、城外群山高地建設防禦工事。8月28日牙山清軍全部到達平壤,葉志超作為平壤清軍的統帥,調整了平壤的防禦部署,具體如下。

(1)平壤城牆

清軍到防後,在城牆上佈置快槍和速射炮,使得城牆的防禦力更加提高。由於平壤三面環山,一面臨江,因此清軍對平壤城牆的防禦集中於南城牆,由衛汝貴率盛軍守衛。同時為了與北城牆連通,城南外城一里附近至北城平川地附近,利用一半新設,一半舊有之胸牆,形成連繫堡,起到溝通南北城牆的作用。

大歷史的小切面:淺談甲午戰爭中的平壤之戰

▲清軍深壕陣地

(2)大同江沿岸

清軍到達平壤後,將大同江兩岸的民船全部收繳,同時建設了船橋連接大同江兩岸。大同江左岸有三座堡壘,起到保護船橋的橋頭堡作用;右岸由於和平壤南城牆相近,可以互相支援,共有堡壘和兵營十五座,壘壁高約四米,外側挖有深壕,設有多個突出部,便於側面防禦,且佈設了地雷。左右兩岸均由馬玉邕率毅軍駐守。

(3)平壤城北高地

由於平壤城北群山林立,形成了平壤北面的天然屏障。清軍在平壤以北的愛美、坎北兩山上修築五座堡壘,扼守平壤城北制高點。同時為防止日軍突破北山防禦後居高臨下直撲平壤,清軍在平壤城內偏北的牡丹臺修築堡壘一座。平壤城北高地由左寶貴的奉軍守衛。

大歷史的小切面:淺談甲午戰爭中的平壤之戰

▲平壤城北制高點

(4)平壤城西

平壤城西由於靠近平壤西南的大同江口,日本海軍有從大同江口沿江而上進攻平壤的可能性,清軍在平壤城西昌門外高地上修築一大堡壘,控制由城牆及文陽關至安山一線與堤防相依之普通江河盂,在城西南方之安山,構築堅固堡壘,與蒼光山,上所設置堡壘,共同鞏固隅角。並供西南之側面防禦”。

大歷史的小切面:淺談甲午戰爭中的平壤之戰

▲清軍平壤城防禦體系

清軍對平壞後路的保護

李鴻章在派出部隊赴平壤的同時,也認識到平壤後路保護的重要性。但李鴻章同時認為北洋近畿重地兵力不足,一旦出境會導致沿海空虛,加之庫存新式槍炮和士兵訓練不足,目前沒有可以增援的部隊。

清軍陸續到達平壤後,左寶貴等人認為以平壤現有軍力進攻漢城在兵力上是不足的,必須繼續調遣人馬進入朝鮮。不僅扼守安州、博川等後路要點,保障糧運通道的暢通,同時集中力量進攻漢城。光緒帝認為平壤清軍不能按兵不動坐失良機,下令平壤清軍繼續進軍,同時令關內和東三省派軍支援平壤後路。

大歷史的小切面:淺談甲午戰爭中的平壤之戰

▲光緒帝

綜上所述,雖然清軍的確重視平壤後路的防守問題,調集援軍總兵力前後多達一萬八千餘人。但由於下達增援的命令過晚,加之路途遙遠、道路不暢,除盛軍飛騎馬隊呂本元部八百人成功抵達安州外,其餘諸軍均未能及時增援。到平壤之戰爆發時,平壤後路清軍總兵力僅有三千三百餘人,被日軍輕而易舉截斷了運路,造成了平壤之戰清軍的失敗。作為主將,葉志超也認為平壤後路兵力不足可能會造成平壤之戰最壞的結果。

清軍糧餉裝備的補給

除了派兵保護平壤後路外,光緒帝也注意平壤清軍後勤保障問題:

著即配齊軍裝、器械,馳赴平壤一帶,會合盛、毅各軍相機剿辦。應需糧餉、軍火等項,應如何預為籌備,隨時接濟之處,並著電商裕祿、李鴻章妥籌具奏。欽此。

當時由天津、旅順等處到鴨綠江邊的九連城的運輸線路有以下三條:

(1)海路經旅順口、大孤山至大東溝;

(2)海路至營口,由該地轉陸路至九連城;

(3)由鐵路至山海關,再由該地陸路經錦州、牛莊、遼陽至九連城。

通過以上三條線路運輸的物資彙集到九連城後,由義州轉運局負責,通過鴨綠江運輸到義州,再“照湘、淮諸軍酌用夫運,以濟車馬不足,且僱覓較易,兼仿浙省行戶發貨連抬之法,以卅抬為一連,派兵押送,以杜逃逸”,“沿義州至平壤的官道將物資輸送至平壤。向平壤輸送的物資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類。

大歷史的小切面:淺談甲午戰爭中的平壤之戰

▲清軍的重炮

(1)糧食:葉志超為避免因路遠造成的轉運困難,建議由袁世凱負責在朝鮮以每石三兩的價格在當地購糧,李鴻章同意了葉志超的建議,同時根據產糧地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價格購糧,但由於8、9月份正是朝鮮糧食收穫時節,為防止因朝鮮收糧不便造成平壤清軍的糧食短缺,李鴻章並沒有停止由中國輸送糧食至朝鮮。

(2)餉銀:由於清政府的制錢在朝鮮不能與當地制錢通用,因此清政府最初只能通過向朝鮮輸入白銀兌換當地制錢來發放餉銀。同時,由於朝鮮的銀價低於清政府的銀價,如果長時間在朝鮮當地兌換制錢,勢必會造成白銀的入不敷出。為解決餉銀問題,李鴻章建議由國內輸送銅鉛至朝鮮,自行鑄造朝鮮制錢,以解決白銀外流問題。

大歷史的小切面:淺談甲午戰爭中的平壤之戰

▲葉志超(左一)

(3)武器彈藥:由於當時朝鮮的近代軍事工業並不發達,因此平壤清軍的武器彈藥必須從中國國內輸送至平壤。辦理平壤清軍後勤運輸的袁世凱赴任時帶往義州轉運局的武器彈藥如下很多,但是卻不能及時送到平壤守軍的手中。

由於義州到平壤距離四百餘里,路途較為遙遠,沿路山路險峻,平坦大路較少,加之日軍進犯平壤後路的壓力越來越大,平壤的物資轉運越來越遲滯,特別是武器彈藥無法滿足平壤清軍的需要,平壤清軍逐漸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最後被迫放棄平壤。

日軍進攻平壤的部署

日軍在成歡之戰獲勝之後,按照日軍大本營“將清軍驅出朝鮮,不可使清軍在朝鮮留一兵一卒”的要求,開始著手進攻平壤事宜。將在朝鮮的第三師團與第五師團的部隊由第五師團師團長野津道貫統一指揮,除少部分部隊留守漢城、洛東、仁川和龍山等戰略要地外,其餘部隊共一萬六千一百餘人分成四路向平壤進犯。

大歷史的小切面:淺談甲午戰爭中的平壤之戰

▲日軍合圍平壤

四路日軍在不同時間,從不同地點出發,各部行軍路線長度不一,卻能在9月15日全部集結於平壤城下,由此可見日軍制定了完備的計劃,四路日軍之間配合密切,各部隊停留與行軍相結合,實現了同時到達平壤城下完成對平壤包圍。相比之下,平壤清軍各部缺乏配合,到達平壤的時間不等,加之清軍各部隊之間、部隊官兵之間存在不和的情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平壤之戰的結果。日軍完成對平壤的包圍後,9月15日上午7時野津道貫下達進攻平壤的命令,其作戰部署如下:

大島旅團從正面前進,將敵軍之全力牽制於大島旅團方向,不僅不,使敵人知我軍從其他方向包圍,並且使敵軍之精銳集中於此,不使之分兵他處;朔寧支隊從平壤以北之三登,出敵不意攻入平壤城內,擔當主攻任務;元山支隊之一半與朔寧支隊會合,參加主攻,另一半順安,截敵軍退路;師團主力自西南各條道路進逼平壤城。

誰才是亞洲最強陸軍:平壤之戰

9月15日,野津道貫下達進攻平壤的命令,平壤之戰正式爆發。為激勵士卒,葉志超制定賞格,“ 如將倭兵擊退者賞銀三萬,奪炮一尊賞銀千兩,生擒六十兩,取首級三十兩,槍、刀、馬均列賞”。以期擊退日軍。戰場主要分佈在平壤北部高地、平壤西南和大同江沿岸,9月15日各戰場戰鬥情況如下。

大歷史的小切面:淺談甲午戰爭中的平壤之戰

▲清軍馬克沁機槍

(1)平壤西南

由野津道貫親率第五師團主力進攻。日軍首先在平壤西南的高地上架炮轟擊清軍陣地,清軍開炮還擊。此時,負責偷襲清軍堡壘的日軍第十二聯隊第三大隊第十中隊突然從堡壘旁的玉米地進攻,清軍猝不及防,派騎兵驅逐偷襲的日軍。此時日軍高地上的炮兵集中火力攻擊清軍騎兵,清軍騎兵大部陣亡。防守的清軍由於從牙山潰退,士氣低落,加之驅逐日軍的騎兵大部陣亡以及得知左寶貴在玄武門陣亡的消息,最後放棄堡壘向平壤城內潰退。日軍炮兵集中火力轟擊,最終佔領了平壤西南的清軍堡壘。

(2)平壤北部高地與玄武門

野津道貫的作戰計劃中將平壤北部作為主攻方向,因此平壤北部的戰鬥最為激烈。進攻平壤北部高地的日軍是元山支隊和朔寧支隊,9月15日下午1時起日軍向清軍在平壤北部高地的兩處防禦核心愛美山和坎北山發動進攻。駐守愛美山的清軍面對日軍的進攻,

“以毛瑟十三連發槍,從側面向日軍部隊射擊,其勢猛烈,勢不可擋”,成功阻擋住了日軍的進攻。與此同時駐守坎北山的清軍與日軍也爆發了激烈戰鬥,但由於日軍援軍趕到,清軍不敵,被迫放棄了坎北山。

大歷史的小切面:淺談甲午戰爭中的平壤之戰

▲清軍毛瑟槍

由於坎北山的失守,日軍得以在坎北山上架炮轟擊愛美山上的清軍堡壘,日軍此時再次發動衝鋒,開始炮擊相距大約一千五百米的清軍右翼堡壘,日軍十八聯隊第一大隊也奪取了左翼敵軍的堡壘。

隨後日軍又接連攻佔了平壤北部高地上的其他清軍營壘,平壤北部高地全部失守。

日軍在佔領城北高地後,集中兵力攻打平壤北門玄武門。奉軍左寶貴親臨城牆指揮作戰,親冒鋒刃與敵人爭奪,發大炮數次,旁若無人。敵軍披靡,相顧失色。打退了日軍對玄武門的第一次衝鋒,但此時左寶貴不幸中彈陣亡。左寶貴陣亡後,清軍士氣遭受重大打擊,日軍趁機發起第二次衝鋒,從玄武門城牆攀爬而上,清軍被迫撤入平壤內城,玄武門遂告失守。

大歷史的小切面:淺談甲午戰爭中的平壤之戰

▲左寶貴

(3)大同江沿岸

進攻大同江的是日軍大島混成旅團。由於其目的是吸引清軍主力的注意,因此其戰鬥在各路日軍中開始的最早。9月15日凌晨4時30分,日軍開始進攻清軍大同江堡壘。清軍由毅軍馬玉昆部駐守,裝備有先進的毛瑟步槍和加特林機槍,給予日軍以非常大的殺傷。

日軍的進攻從凌晨4時30分開始,一直持續到下午1時。此時由於平壤北部高地的戰鬥已經打響,大島混成旅團的牽制任務已經完成,日軍開始撤退,一路上日軍“兵士皆被大雨淋溼,雨水和傷員的鮮血混在一起,滿地皆紅”。清軍馬玉昆部成功防守住了大同江防線。

大歷史的小切面:淺談甲午戰爭中的平壤之戰

▲戰鬥中的日軍

綜合15日的戰鬥情況來看,雖然平壤西南防線和北部防線失守,但是平壤內城沒有被日軍攻佔,大同江防線仍然存在,日軍並沒有按計劃佔領平壤城。此時,葉志超認為日軍雖然沒有佔領平壤,但由於日軍增援部隊和給養源源不斷送達前線,而平壤清軍由於北路糧運之道被日軍截斷,困守孤城只能是坐以待斃,下決心放棄平壤突圍北去,此議得到了清軍各將領和平壤監司閔丙爽的同意。

平壤之戰,清軍擊斃日軍一百九十人(失蹤十人),擊傷日軍五百零六人;清軍傷亡三千八百餘人,被俘近七百人。平壤之戰清軍損失人員四千五百人,更為嚴重的是清軍在平壤之戰中丟失了諸如克虜伯山炮、野炮等所有重型火炮以及大量新式槍支彈藥,使得防禦力量本不充足的東三省清軍在兵力和武器使用上更加捉襟見肘,平壤之戰的失敗也是清軍鴨綠江防線迅速為日軍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歷史的小切面:淺談甲午戰爭中的平壤之戰

▲被俘虜的清軍士兵

總結

在平壤之戰中,清軍無論是人員配備以及糧餉供給都處於不利的局面,而日軍則借成歡之勝包圍平壤,與清軍決一死戰。在這樣的態勢下,清軍內部發生了嚴重的離心,是戰是退莫衷一是,最後在猶豫中戰敗。清軍兵敗平壤,損失了大量的人員和武器裝備(尤其是損失所有重型火炮以及大量新式槍支彈藥),使本已不敷的清朝東北防禦力量更加捉襟見肘。清軍不足的兵力防守綿延千里的鴨綠江防線,而日軍可從容選擇防線薄弱之處突破。最終日軍順利突破鴨綠江防線侵入中國,改變了甲午戰爭的進程。

參考文獻

《清史稿》

《朝鮮李朝實錄下的中國史料》

《清日甲午戰爭寫真集》

《清季外交史料》

《甲午戰爭期間中日平壤之戰檔案》

《日清戰爭》

《豐島海戰》

《李鴻章全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