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无国界”的中国版光辉典范

作者 祁 连 山


1


近来舆情评论《方方日记》,凝聚成一个舆论热点久不消退,卷进去不少有头有脸的人物。真是激情飞扬若流云,笔墨水波意纵横,夸的骂的,挺的贬的,先赞后批的,也有跟风起哄瞎嚷嚷的。以至形成两军对垒,激战交锋,看来一时还难以偃旗息鼓。

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公道自在人心。历史终究会作出评判

颇多文章里都涉及到一句热词:“文学无国界,作家有国籍”,引人注目。

其实,这支毋庸置疑的金句,不只用在文学界,也延伸到了其它领域,如“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籍”“艺术无国界,艺术家有国籍”“音乐无国界,音乐家有国籍

”等。

这支金句热词产生于何时何人之笔之口,查百度无准确结果。然流行于人们的口碑和笔触却是耳染目濡由来已久,被作家、艺术家、学问家作为圭臬守护和践行更是历史悠久

仰望世界文学星空,那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灿烂星光,那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光耀星辰,只不过有数量多少、影响大小和时代意义不同的差异而已

尽情浏览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度的荧荧文学明星,细品书香的韵味,赏读“文学无国界”的光辉典范作品,感悟灵魂的启迪,观察“作家有国籍”的典型代表人物,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无国界,作家有国籍”的真谛,思考认识时下产生的人物及其作品

2

文学无国界”的典范作品根植和产生于中国的版本不少,最光辉的典范莫过在海内外畅销了八十多年的红色经典文学《红星照耀中国》

(以下简称《红星》)。

地球人皆知,这部报告文学作品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

斯诺1928年来到中国,在上海从事媒体工作。七八年间他广泛访问了解中国,作为一个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记者和作家,自然无法理解中国革命与战争的许多问题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随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后,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引起斯诺的极大关注。迫不及待的他于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引荐和精心安排下,冒着生命危险、绕过重重封锁到达延安。毛泽东邀请他在自己住的窑洞里,花费了好多个从入夜到凌晨的时间和精力与之谈话,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等,都会见或多次会见他进行交谈,斯诺总共用了四个月遍访陕甘宁边区,从上到下耳闻目睹深入釆访;后到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写作完成了30万字的《红星》,真切、客观、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在延安时代领导和推进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

八十多年来,《红星》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发行传遍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因为它是第一部忠实、完整、系统地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报告文学名著,一直是国外研究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和中国问题的首要读物,始终是许多国家的书市永久不衰的畅销书

永恒绽放中国革命光辉的红色经典文学《红星》,也教育了由作品诞生时的四亿增加到现在的十四亿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且魅力无穷、影响深广的文学读物

《红星》最早于1937年10月首次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两个月内印刷发行了五版仍供不应求。国内最早于1938年2月10日始由胡愈之策划,由于受当时政治环境的限制,以复社名义集体翻译、印刷、出版和发行,以掩人耳目的《西行漫记》作书名的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短短十个月内就印刷发行了四版五万册。可以说,当年这部闪闪耀眼的红星文学作品,宛如延安革命的一把火矩,给阴霾黑暗的中国点燃了光明,照亮和指明了方向,播种着中国革命火种,给处于深重灾难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垠的希望和巨大的力量

当年,许许多多的青年冒着危险竞相阅读,辗转传抄《红星》。不少人在它的感召下,像怀揣珍宝一样带着它,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60年2月由三联书店根据复社版重印发行,到2016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插入从1937、1938、1939三版中遴选出的数十幅珍贵历史照片,以及书末附有翻译者董乐山撰写的《斯诺的客厅和一二·九学生运动》等三篇文章的《红星》最新中文版,至2018年2月整整80年间,从旧中国至新中国几经出版,发行量无计其数,仅最新版加印31次,销量达300万册,创下了中国文学作品的销售奇迹,成为人文社首部一年内码洋过亿元的书,更是国内出版界2017年头号爆款图书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全新的《红星》中文版是人文社编审、也是该书的责任编辑脚印文雅的她看上去很柔弱,但操弄《红星》这部大题材却显示出了像带兵打仗的将军一样,以势不可挡的气势,静水流深地精心策划运作推出了最新版,为文学界和人民立了大功

3

《红星》为什么八十多年畅销不衰?何以能教育中国人尤其是80后、90后和00后?何以能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世界?它无穷的文学魅力何在

可以说,在于斯诺这个美国记者、作家的人性良知、执着的敬业精神和尊重事实的优秀道德,以至他热爱中国。他采访花费了脚力脑力笔力,以极其严肃、严格、严谨的态度,走田间、进窑洞,访草根、听民声,遍访细看、深入追逐、苦心求索和记录细节,深切感受到了延安这块红色土壤的蓬勃脉动

他写作用心用情用功,以吃透真题、敏锐深邃的洞察力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把自己炽烈的思想感情融化为丰沛饱满、准确清晰的笔触细流,悉心记实历史叙述真切,全方位地详尽描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倾心着力刻划塑造所见所闻的红色根据地,叙述的史、人、事,描写的地、景、物,抒发的情、感、言,真实确切,客观合情,鲜活生动,流金溢彩;无不闪烁着忠诚、自信、坚毅、乐观、勇敢、奉献的韵律和光芒

诚如《红星》2016中文新版序言所说:“对共产党领导人,革命战士、农民、牧民、工人、共青团员、少先队员,有了真挚的热烈的感情,从而对在革命与战争的激浪中的中国,有了深刻的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久就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卢沟桥事变以后的全面抗日战争所证实了。”

笔者研究以为,《红星》塑造的灵魂人物是毛泽东。斯诺笔下最大的亮点,就是刻画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出神入化令人信服的毛泽东;能达到如此精妙绝伦的感人境界,在于作家面对面地深入釆访毛泽东,除领会吃透中共领袖的思想外,真切了解了毛泽东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感情脉络,关系极大

斯诺到延安后受到热情欢迎和重视,他是第一个被毛泽东会见的西方记者和作家。毛泽东破例安排他到自己住的窑洞里谈话,连续好些日子从晚上开始到次日凌晨两点以后方才休息,所聊话题非常深入广泛。毛泽东对国际形势及结成反侵略、反战争以及反法西斯的世界同盟的思想主张,对反对日本帝国主义问题,对统一战线问题,对持久战和战略战术问题,对组织和武装民众问题,对中共同共产国际以及苏联的关系问题等,个个话题都谈论的洞彻事理,鞭辟入里,切中要害,紧紧抓住了斯诺执着寻根问底之心

在倾听毛泽东的长谈中,聪颖智慧的斯诺总想探究中共领袖的个人生活经历,曾用“激将”语言对他说:“国民党四散流言,外界对您的传言也很多,有人说您有三个老婆,您能不能谈谈自己真实的经历和生活情况,好让外界了解您呢?”毛泽东听了虽感意外,还是爽快地开启了原本考虑不对他谈说个人的经历之门,答应了斯诺的请求。之后的几个夜晚,毛泽东向他详谈细说了个人的生活经历和长征经历等问题,斯诺获得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从而对毛泽东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家国情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谅解包容的宽阔胸怀,深邃透彻的思想观念,平易近人、质朴感人的作风,以及诙谐的谈吐、渊博的学识,都有了深切的了解和感受,而且让斯诺激动、着迷和折服。为此,他在《红星》中着笔最深,极其成功地描绘出了真实客观、活灵活现的灵魂人物毛泽东,还著作出了《毛泽东传》

如斯诺笔下写到:“毛泽东一头浓密的头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好看,颧骨凸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博览群书,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

因此,《红星》里作者的那些幕幕回望,那些亲眼所见,那些坦抒胸臆,那些心灵鸡汤,构成的文本深涵质量,具有强烈永恒的说服力、吸引力、说服力和生命力。可以说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铸就《红星》八十多年辉煌的根本,是其巨大的文学价值。由此也充分说明文学乃人学,是心理学、灵魂学,说到底是人性学;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站在全人类的立场具有普世价值,能够跨越地域、跨越党派、跨越阶级、跨越政治、跨越时空,是没有国界的

2020年4月29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