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層難跨越”或“終將平凡”?3個關鍵突破BBC《人生七年》制約

有一條在各個國家看起來政治正確的路:送孩子讀書,讀好書,升入好大學,找到好工作。這樣,就能賺到足夠的錢,過上中產階級的生活。因為,中產階級的父母們,很多就是通過這樣的路,改變命運的,所以父母們對知識改變了命運寄予厚望,更進一步說,是相信努力可以改變命運。

但是,中產階級現在無比焦慮。問題出在哪兒呢?因為似乎,父母的努力程度並不能直接傳給孩子。前有寒門出貴子(雖然少,還是有),後有博士夫婦的孩子依然為學習發愁。

另一方面,在心理學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即使過去了幾十年,女性更多參與事業、男性更多參與家庭的時代背景下,父母們對孩子的期望卻還是基本不變:希望孩子成功快樂。

只是成功快樂如何保障呢?

在英國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裡,製片組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跟蹤了14個7歲孩子,揭示了階層的固化。然後,美國、南非等相繼效仿。日本版的《人生七年》,從1992年開始,每隔七年採訪同一批13個孩子,記錄這些大部分出自中間階層那80%的普通家庭的人生軌跡。

28歲時,狀態最好的三個孩子分別是:從小打遊戲、沒當成檢察官在咖啡店打工的三重,從小精英教育、找到一份空姐好工作回報家庭的貴子、一個沒什麼存在感、平凡工作生子的高江。

似乎,並不需要父母一定有很好的教育水平和經濟能力。

“階層難跨越”或“終將平凡”?3個關鍵突破BBC《人生七年》制約


一、76個家庭跟蹤實驗的答案

在心理學家針對76個家庭的跟蹤實驗中,7個家庭培養的孩子特別優秀滿足,被劃為表現良好一組。實驗人員詳細的記錄了父母的性格特點和婚姻狀態、孩子們的出生故事和關鍵成長經歷,對比了成年讀大學和工作成家以後的表現。

讓我們簡單地考慮一下被認為影響兒童發展的四個因素對這些成功孩子的影響,它們是:母乳餵養與奶瓶餵養、兄弟姐妹、父母的教育和經濟(社會)地位以及宗教。

是這四個因素影響了表現良好組培養出成功孩子的嗎?很遺憾,研究顯示沒有統計效應——意思是說,與這些因素都沒有正相關或者負相關,彼此不影響。

父母受教育程度、經濟水平都不與孩子的成功掛鉤,這似乎讓人驚訝。不由得要問,什麼才與孩子成功有關呢?總不可能是隨機的吧!

還真有。研究人員找到了一些相關因素:

父母對兒童的養育方式、父母的人格以及他們對孩子的期望,是決定兒童未來心理健康和適應性的更強有力的因素。

無獨有偶,我們在日本版的《人生七年》中看到了類似的現象——

當孩子有追求的勇氣、有健康的心態、有悅納自己的智慧,就會以自己的方式趨向幸福。這就是所謂的“兒孫自有兒孫福”。

似乎,長期跟蹤的研究結論都是趨同的。

“階層難跨越”或“終將平凡”?3個關鍵突破BBC《人生七年》制約


二、錢不是因素,學歷也不是因素

沒有名校光環、大房子支撐的家庭,孩子可以走多遠呢?

2.1 四個女兒的窮家庭,培養出了世界冠軍

在重男輕女的社會地位下,連生四個女兒的家庭有多窮?而且還是在一個窮的沒有經費支持體育選手訓練的國家裡。

這個國家就是印度,截止2000年,一共在奧運會獲得了9枚金牌。而且在1980年奧運會之後的20年裡,印度獲得的金牌、銀牌數全部為零,只有兩枚銅牌。其中一枚銅牌,由印度女子舉重運動員卡納姆·馬勒斯瓦里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獲得,而她一直都是自費訓練的。

這位四個女兒的父親就是馬哈維亞·辛格·珀尕(Mahavir Singh Phogat),曾經的印度摔跤國家冠軍。在他決心在家中自費訓練女兒們摔跤之後,四個女兒和兩個侄女都在他的培養下成為了優秀的女子摔跤選手,並被稱為“珀尕六姐妹”。

沒錯,他就是創造印度票房歷史的電影《摔跤吧!爸爸》的原型。真實遠比電影精彩,也比電影殘酷。

電影中,有田間簡陋的沙地作為訓練場地,但實際上,自家庭院挖的泥坑,甚至在家裡把草蓆鋪開就是訓練場地。

他的四個女兒一個兒子,以及弟弟意外死亡後他收養的兩個侄女中,至今培養出了六名國家冠軍,其中四名曾在國際賽事中獲得金牌。

“階層難跨越”或“終將平凡”?3個關鍵突破BBC《人生七年》制約

2.2 借錢深造無奈讀書夢斷,打黑工送女兒成了美國大學生

一個普通的上海人,因為上山下鄉,只能在參加工作後,憑著夜校補齊了初高中學歷。因為年齡過大不能參加高考,借錢到了日本留學,卻被禁止打工。揹負著一家三口鉅額的債務,這位父親默默忍下所有的苦難,毅然逃到東京,開啟了15年的日本黑工生涯。

這就是華人導演張麗玲耗費十年的紀錄片《含淚活著》講述的故事。

幸運的是,同為紡織廠普通工人的妻子,孩子的母親,同樣承受住了這份苦難,不僅用微薄的工資拉扯大了女兒,還把他所有打工的錢存下來,供女兒讀書。他們的女兒經過奮力拼搏,最終考取了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本碩博8年研究生。經過十五年,兩代人的奮鬥,女兒順利成為一名優秀的婦產科醫生,定居美國。

在最艱難的高考前夕,女兒也有過抱怨。同樣是繁重的學業,別的同學可以一心一意準備高考,而她還要同時準備託福,申請美國的大學。毫無經驗的一家人,憑著父親收集的一些資料,硬是在沒有中介的情況下,完成了出國的夢想。

“階層難跨越”或“終將平凡”?3個關鍵突破BBC《人生七年》制約


三、培養成功快樂的孩子,做成功快樂的父母

因此想要培養成功快樂的孩子,我們可以借鑑前人的智慧,在正確的路上多加努力。

3.1 通往內心的路最富足

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

我們是否靜下心來認真思考過,什麼事帶來真正的成功快樂?內心長久的富足感,往往與金錢無關,與外在的物質條件和名利無關。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更加智慧的面對自己的內心,面對自己的處境,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已經有自己的解決方法。

最艱難的路是認識自己的路。這條路,需要父母花費大量的心力幫助孩子完成。在孩子還沒有基本判斷力的情況下,父母更需要提供一個肩膀,幫助他們走得更遠、更穩。

“階層難跨越”或“終將平凡”?3個關鍵突破BBC《人生七年》制約

3.2 不同的教養風格

在《情感依附》一書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們總結了一份表現良好組家庭的父母的一些共同品質。諸如自信、樂觀等。

“階層難跨越”或“終將平凡”?3個關鍵突破BBC《人生七年》制約

也許有人好奇,如何才能達成這些品質?

有四種家庭教養風格,分別是權威(民主)型,專制型,放任(溺愛)型以及冷漠型。教養風格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它並不是天生就一成不變的。

我們需要爭取當民主型的父母,溫暖和原則並行,主要表現有:

(1)父母會給孩子設定規矩,但是規矩的標準不會過高,並且會和孩子商量。

(2)對孩子的情感也能及時地回應,並表現出尊重、關心孩子。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能傾向於主動地解決問題、積極尋求社會支持等方式去應對困難。

“階層難跨越”或“終將平凡”?3個關鍵突破BBC《人生七年》制約

3.3 透過現象看本質

隨著AI話題的逐漸普及,有越來越多的文章開始討論:未來社會需要什麼素質的人。

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觀點說,機器人可以代替絕大部分重複性勞動的未來,社會更需要有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的人。無論哪種觀點,似乎探討的都是關於人的綜合素質,也是我們俗稱的軟實力。

由此可見,我們今天能為孩子準備的知識,孩子明天不一定用得上;但是我們今天為孩子準備的能力,孩子明天一定用得上。

探索欲、求知慾、抗挫折能力等等軟實力,能幫助孩子在一生當中,面對不可避免的苦惱和困難時,能夠積極的面對直至順利度過。

在日本版的《人生七年》中,開咖啡店的三重,就因為找到了工作的意義感,幹得非常出色。即使小時候上補習班,工作後還是努力做了店長,業績在全國千家分店中排第一,對當下的人生非常滿足,對未來也有清晰的目標感。遇到航空公司破產,以及父母臥病在床的艱難歲月,貴子也通過跳舞等方式排解了心中的苦悶,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

“階層難跨越”或“終將平凡”?3個關鍵突破BBC《人生七年》制約


四、你一輩子真正的財富是什麼

一百年以後的今天,你現在開什麼車、住什麼房子、賺多少錢,都變得無關緊要。但有關緊要的,是你如何培育孩子。

培養孩子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它需要父母花費巨大的精力,幾十年的時間,但一切的未來都值得。

“階層難跨越”或“終將平凡”?3個關鍵突破BBC《人生七年》制約


附:參考資料

1.《情感依附》亨利馬西(美)、內森塞恩伯格(美)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

3.紀錄片《含淚活著》

4.《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 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帝呱呱星球


“階層難跨越”或“終將平凡”?3個關鍵突破BBC《人生七年》制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