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時不識月與詩,如今才解其中義

小時候朗朗上口的詩句,隨著經歷的豐富,生活的歷練,從中卻品出更深層的哲理。比如蘇軾的《題西林壁》就蘊含豐富的道理,學生時代哪裡能體會到其中的道理呢。

題西林壁

宋 ·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少時不識月與詩,如今才解其中義

寓理於景,富含哲思

這首詩是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廖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詩人的逸興,寫下若干遊記詩。《題西林壁》是對這次廬山旅行的總結。

遊走在大山之中時,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有不同的姿態;遠看和近看又有不同景色,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這簡單的現象下,卻蘊含了深刻的這哲理。

之所以不能識別廬山的真實面貌,只是因為遊人在大山之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發人深思。只是在初讀此詩的年齡,或者並不能體會詩中的深刻道理。現在看來,這句看似平平詩句,暗含了一個重要的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研究課題。

少時不識月與詩,如今才解其中義

橫豎遠近,局中者迷

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金融交易中。人都會因為自己所處的環境位置不同,會持有不同的觀點。在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上的研究,都說明了這個道理。詩的前兩句的哲理就是這個,站在不同的角度和位置,對同一件事的認識是不同的。

並且,還會根據自己所處的位置,不停地搜索和求證自己觀點的正確性。這一過程中,又加強了自己的觀點。所以,很多時候,人們都會不同程度的存在偏見。這個程度取決於自己的知識儲備和認知能力,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能力,就是自我情緒管理能力。當一個人處於某件事務中時,難免會有自己的情緒參與其中,那麼對這件事的觀點就會發生扭曲。這就是“身在此山中”,便不知“此山真面目”。

少時不識月與詩,如今才解其中義

現實意義,旁觀者清

這樣豐富的哲理是具備現實指導意義的。生活中,總需要從不同角度出發才能理清事物的基本原理,才可以對事情有更深刻全面的認識。平時對接受的信息進行判斷時,如果能夠弄清消息來源,知道產生信息主體的立場,就不難辨別信息真偽,不被龐雜的信息矇蔽,並能從中獲取對自己有利的部分。

同樣的,如果人們能夠多從幾個角度看待問題,人與人之間也就可以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誤會。因為大家所處的位置不同,角度不同,得到的結論自然不同。

而要摒棄自己的偏見,就只有跳出事物本身,讓自己成為一個旁觀者。這樣才能更客觀地觀察事物。這個道理,在金融交易中尤為明顯。當我們處在市場之外時,看行情都很清晰明朗,當我們進入市場後,就是參與其中,市場波動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關,而得失直接影響自己的情緒,強烈的情緒會讓人迷失自我。

更甚者,很多人都是身在情緒之中,卻認不清是不是情緒。“不識自我真面目,只緣身在情緒中”。這也是很多炒股的人所說的,“心態”不好。市場中絕大多數人是沒有跳出情緒這座“山”,所以不識行情真面目,也更不識虧損真面目。

少時不識月與詩,如今才解其中義

如何才能跳出此山

一般人都是“身在此山中”。如何才能跳出“此山”來觀賞此山?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總結,再通過實踐體會,再總結,學習。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所有的文字,知識都是紙面上的東西,要真切體會其中道理,還得不斷實踐。所謂“實踐出真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都是這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