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36年前,我國就研製出先進的碰炸手榴彈,為什麼一直不裝備?

大多數手榴彈都是延期發火的,拉掉保險銷投出手榴彈,原本握住的保險握片被彈飛,擊針打擊火帽發火,點燃延期藥管,經過幾秒鐘的燃燒,延期藥管點燃雷管,手榴彈爆炸。但有一些手榴彈擁有特殊的碰炸功能,即出手後只要一落地、一撞擊目標就會爆炸,這在對上坡、高處和運動目標投彈時比較有用。這就是碰炸引信手榴彈。

早在36年前,我國就研製出先進的碰炸手榴彈,為什麼一直不裝備?

中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碰炸引信手榴彈,在36年前就研製出1984式碰炸手榴彈,到了八九十年代甚至還進一步研製了電子碰炸引信,屬於世界先進水平。 在1984年,中國完成設計定型了84式碰炸手榴彈,可攻防兩用,主要用於殺傷有生目標,也可用於攻擊無防護軍用吉普、摩托車等小型機動目標。彈體為內刻槽鋼板衝壓而成,引信為碰炸式,結構比較複雜,由引信體、碰炸機構、保險機構和起爆機構共20多個零部件組成。因為引信機構複雜,加工工藝要求比較高,沒有自毀機構,在定型試驗時多次發生危險事故,因此這一引信沒能在我國手榴彈上得到廣泛應用,僅在少數部隊配發試用,後來轉為技術儲備。

早在36年前,我國就研製出先進的碰炸手榴彈,為什麼一直不裝備?

中國的機械碰炸引信和電子碰炸引信手榴彈,在性能指標上都很先進,但但最後均未裝備部隊。而且,各國現役中,裝備碰炸手榴彈的數量也非常少,這是什麼原因?

原因無他,落地觸發的碰炸引信,用在手榴彈領域,比較不可靠。因為手榴彈的投擲速度太低了,引信需要相當敏感才能保證可靠地爆炸。但是一枚敏感過頭的手榴彈,又令人很不放心。

炮彈的飛行姿態相對穩定,都是頭部先撞擊地面,引信的作用,只需要考慮徑向的力。但手榴彈這樣的彈藥是人力投擲的,彈體在飛行中任意滾動,落地的姿態也是不可控的,所以碰炸手榴彈需要使用萬向碰炸引信,保證彈體以任何姿態落地引信都能起爆。碰炸手榴彈採用的萬向觸發的碰炸結構,零件十分複雜,工藝要求高。

例如蘇聯的RGO防禦手榴彈和RGH進攻手榴彈,也配備少量延時碰炸雙用引信,碰炸部分原理是包覆金屬配重物的橡膠球無論在任何方向受到碰撞的時候都會觸動擊針,激發雷管引爆。其結構十分複雜,包括止動墊、活塞簧、活塞套、鋼珠、護罩、插銷、擊針座、保險銷頂簧、套筒、連接套引信體、內擊針、外擊針、內火帽、外火帽、活塞、滑塊、長延期藥、短延期藥等數十個零部件組成。而且,目前為止,所有碰炸手榴彈都沒有自毀機構,這對於己方戰士也是很危險的。

有網友提問,那為何不把小型榴彈或迫擊炮彈的觸發引信,用於手榴彈上呢?

這是因為,小型榴彈的初速相對於手榴彈高出很多,高十幾二十倍,彈道終點的速度至少也有100米/秒~200米/秒,引信落地觸發確鑿有力,引信的敏感性很好設計和掌握。

不過,有網友看到美國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血戰鋼鋸嶺》,還有遊戲《使命召喚5》裡面,就有美軍將迫擊炮彈磕一下,然後投擲出去,當做手榴彈使用,這不就是碰炸引信麼?

早在36年前,我國就研製出先進的碰炸手榴彈,為什麼一直不裝備?

老式的迫擊炮彈去掉引信的保險帽,猛磕彈尾,就可用手投擲,充當手榴彈。由於老式引信採用直線慣性解脫保險,發射後在炮彈身管內運動,在慣性作用下才能使保險解脫,所以用手投擲時需要先將彈尾猛磕一下,相當於解脫保險,然後就可以當手榴彈投擲,炮彈撞地後擊針刺發雷管,引爆炮彈。

早在36年前,我國就研製出先進的碰炸手榴彈,為什麼一直不裝備?

其實這事我軍也幹過,早在解放戰爭時期,遼瀋戰役義縣攻堅戰外圍吳家小廟戰鬥中,我軍炊事員高發和蒐集到敵人遺棄的2箱60迫擊炮炮彈,八班班長王風江機智地抽掉60炮彈的保險栓,當作手榴彈接連投向敵群。在1979年反擊戰中,我軍也有戰士直接解除60迫擊炮彈的保險以後,將迫擊炮彈當做手榴彈投出去。但這些戰例都是極端情況下的作戰,並不具備普遍意義。

早在36年前,我國就研製出先進的碰炸手榴彈,為什麼一直不裝備?

因為手榴彈在戰場上投擲,有各種情況,各種出手速度,各種落地姿態。觸發手榴彈的著地部位是隨機的,跟炮彈的彈頭著地不一樣。所以,單純將迫擊炮彈當做手榴彈使用,很可能大量不發火爆炸的情況,導致啞彈過多。

早在36年前,我國就研製出先進的碰炸手榴彈,為什麼一直不裝備?

手榴彈就不行了,手榴彈一般的出手初速只有15米/秒,極限為20米左右,落地速度更低,引信的敏感性很不好掌握。所以碰炸引信手榴彈的裝備數量很少。只有電子觸發引信滿足要求了,才會大量應用碰炸手榴彈。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和英國研製出電子引信的手榴彈,中國軍隊也提出研製一種打破手榴彈傳統技術、全新的電子引信手榴彈。1986年開始研製,新型手榴彈的主要戰術技術指標和綜合性能,都遠遠高於當時世界在研手榴彈的先進水平。為了掌握世界先進手榴彈技術,中國還國外引進了比利時的PRB-NR423式殺傷手榴彈、奧地利的HG76式殺傷手榴彈,以及埃及的霍賽姆反坦克手榴彈等。

新型手榴彈被命名為DSC-1型殺傷手榴彈,其中D、S、C分別表示彈藥、手榴彈和電子之意,1代表我國的第一款電子手榴彈。1989年正式轉入型號研製。1997年2月設計定型,隨後在廣西和齊齊哈爾進行了熱區、常溫區和寒區的部隊使用試驗。DSC-1電子引信手榴彈的彈重為200克,有效殺傷半徑大於6米,有效破片大於400片。配用全保險型碰炸、延期雙用電子引信,但在定型論證中,由於電池使用時間和”更換取用“條件未達標等原因,沒有進入部隊裝備序列。

早在36年前,我國就研製出先進的碰炸手榴彈,為什麼一直不裝備?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嗎,近些年在榴彈發射器是使用的小口徑高速榴彈電子引信,有了長足發展,各種空炸和多用途彈藥紛紛面世,這對於經濟性、可靠性等使用條件更加苛刻的手榴彈引信會有很大的促進,相信不遠的將來我國會出現一種價格低廉、使用可靠的電子引信手榴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