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面的望聞問切真的靠譜嗎?

不見面的望聞問切真的靠譜嗎?

不見面的望聞問切真的靠譜嗎?

文/本草頭條團隊(bencaotoutiao)

編者按

疫情期間,因線上問診有助於幫助廣大普通病患消除過度恐慌,避免不必要的門診扎堆,降低交叉感染風險。多家醫療機構紛紛加大了線上中醫“把脈”力度,或是開通患者免費網上問診諮詢平臺,或是利用醫患微信群,通過文字、視頻等多種方式,為群眾提供科學高效的中醫診療指導。

線上問診作為當前疫情防控“第二戰場”,大眾已日趨依賴。互聯網+中醫在線在多地區“火力全開”,在線醫療效率高,流程少,資源多的優點,有效平衡我國醫療資源的配置。但同樣伴隨一些爭議——“離開把脈的互聯網中醫”,真的靠譜嗎?


不觸診的現代“把脈”


我國中醫藥資源稀缺,特別是國醫大師更是寶貴資源,傳統的中醫實體醫院和服務方式,優質的中醫資源僅能覆蓋區域範圍內的群眾,很難讓更多人享受到中醫尤其是國醫大師的服務。中醫初診雖然不需要儀器設備,但“望、聞、問、切”缺一不可。對於互聯網技術尚不能實現在線把脈的功能是否會影響診療過程的問題,成為關切。

望聞問切是中醫治療的關鍵。《醫學集成》有言:“醫不難治病,難於知病。欲知病,在望聞問切。不明望聞問切,何與神聖功巧?是不知病矣!不知病,焉能治病?夫望聞問切四字,醫家入門之要領、臨症之先著。苟不究此,如鏡花水月。”疫情關鍵區域開設的中醫線上問診,是集合了全國的中醫藥頭腦力量,非一般地區的醫療水準可以到達。由此看來,望聞問切是中醫治療的第一步,也是中醫醫家入門之要領,只有做好這第一步,才有治病的可能。可見,這種中醫線上不觸診式的現代“把脈”方式,想要普及大眾治病,治好病,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當前國家鼓勵發展互聯網醫院,特別是允許依託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醫療機構可以使用互聯網醫院作為第二名稱,在實體醫院基礎上,運用互聯網技術提供安全適宜的醫療服務,允許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複診。這是中醫實體醫療服務機構的一次重大轉變機遇,服務完善、優先構建標準的中醫機構將獲得極大的發展紅利。自2018年國家頒佈互聯網醫院新規,多地二級以上醫院開始建立線上醫院,各省市中醫院也在探索之列。


中醫線上診斷更適合複診


中醫診病的基本手段依序是望聞問切,最主要的診斷依據是症狀群,再配合舌象,最後才以脈象佐證,來確認理、法、方、藥。中醫線上問診,症狀群只可由患者片面的描述,即“問”得到,舌象可由拍照得到,但光線、像素、拍照手法等問題是否會對病情有所影響,暫不可知。所以線上圖文方式的問診只可滿足症狀群和舌象的採集需要。

人工智能+中醫的應用,可以將患者全流程的數據,包括全息診斷、病因、方劑等結構化組織在雲端數據庫裡,通過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算法開發出一系列臨床的輔助診斷和治療工具。中醫線上問診,如何辨證論治。對系統推薦的診斷、用藥進行調整,由系統記錄判斷患者的診療用藥習慣,根據療效反饋不斷學習,構建中醫人工智能系統。所以目前看,互聯網中醫就診更適合於病情穩定的複診病人,醫生對其整體情況比較熟悉,此外還可通過其他診療方式進行補充。

相比線下就診,互聯網問診醫師回答患者的諮詢更詳細,告知的醫囑也更清晰,診後的健康管理服務也更貼心。

不管提供建議+心理疏導,還是下診斷+開處方,“免費”的線上問診都著實體現著大敵當前的醫者仁心。而從更長遠而穩定的“療效”看,進一步提高這種非接觸式診療的社會認可度,還有一定難度。權威醫療機構和較高信用度平臺的遠程參與值得推廣,如何加大統籌協調和必要監管,用好用活這筆寶貴資源,也是重大考驗。


瞭解更多行業資訊,請關注本草頭條公眾號,圖片來源於網絡,轉載請註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